特别报道|听他们讲那些脱贫攻坚一线的故事
核心提示
在全市脱贫攻坚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砥砺奋进、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他们用苦干实干演绎了一场场战天斗地的攻坚历程,谱写了一曲曲改天换地的奋斗之歌,书写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
10月17日,我市举行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5名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宣讲人,讲述了他们日夜奋战、摸爬滚打,真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全力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改善生活、改变精神面貌,以及自强不息、攻坚克难、摆脱贫困的故事。
城口县副县长(挂职)李建成
牵线搭桥 形成多层次结对帮扶机制
李建成
2017年,山东省临沂市选派兰山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建成到重庆市城口县挂职副县长,参加扶贫工作。
“这么高的山,这么陡的路,这么小的县城,我是第一次看到。该怎样帮助大山深处的乡亲们脱贫?”李建成到城口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研究。王怀芝家是他走访的第一个贫困户,“在万丈悬崖和陡峭石壁之间一路颠簸,不知拐了多少个弯,才到王怀芝家。”
王怀芝今年65岁,长期田间劳作让她积劳成疾。李建成到她家时,家里人正盼着把家里3头猪、8只羊养大了卖掉,供两个孙女上学。
“我两个孙女学习成绩都很好,一个上初中,一个上高中!”王怀芝告诉李建成。
“等她们大学毕业,就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了!”李建成接过话。
王怀芝却叹了口气,眼神逐渐暗淡:“穷山沟能培养出大学生吗?”
这句话,让李建成感受到了肩上承担的使命与责任。
三个月内,李建成走遍了所有乡镇,遍访了90个贫困村。他的两个笔记本上,记满了城口县经济社会现状、贫困户生活情况以及他的帮扶思路。
2018年春节,李建成返回山东,拜访了临沂市8个主要部门和7个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区县。在他的帮助下,临沂市和城口县开展了“携手奔小康”行动,临沂市罗庄区等7个区县与城口县7个重点乡镇结对帮扶,临沂市10个实力较强的乡镇与城口县10个深度贫困村结对帮扶,临沂市12家重点企业与城口县11个产业薄弱村结对帮扶,临沂市15所重点学校与城口县13所学校结对帮扶,临沂市两家医院与城口县两家医院结对共建,形成了“1+N”多层次结对帮扶机制。
在李建成的影响下,他的妻子也主动来到城口县重师附中支教,一干就是两年。
在城口县期间,李建成协调临沂市兰山区帮助城口县修齐镇建设花菇扶贫车间,创新“集体经济+民营经济+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实现花菇扶贫产业覆盖全镇。2019年,修齐镇花菇产值达到700多万元,140户农户户均“地租收益”800元,120名农民人均务工收入2.4万元,集体经济组织固定分红248万元,全镇901户建卡贫困户户均分红1000元,脱贫取得初步成果。
今年2月,城口县成功脱贫摘帽。
前不久,李建成再次来到王怀芝家。此时,王怀芝不仅治好了病,还搬进了宽敞的房子,大孙女已经考上中国农业大学。
“这个女娃娃每次见到我,总是亲切地叫我李爷爷。她告诉我,毕业之后要回来建设家乡。”李建成说,在王怀芝大孙女身上,他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奉节县扶贫办主任向城钢
不忘初心 用奋斗换来群众欢天喜地
向城钢
“扶贫这条路不好走,尤其是对奉节这样一个贫困人口多、分布广、底子薄的国家级贫困县而言,更是难上加难。”10月17日,在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奉节县扶贫办主任向城钢动情地说,2014年奉节县贫困发生率高达13.5%,广大农村“下雨停电、通讯断线”“出门出县、出村翻山”“满山都是土坯房、土豆红薯当主粮”等现象一度十分突出。
脱贫攻坚讲的是政治、干的是民生、体现的是大局、反映的是党性,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如何才能打赢打好这场攻坚战?“践行初心使命,用荣辱感激发责任感,用党员干部的使命感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向城钢说。
这几年,奉节县脱贫攻坚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层层压实责任,出台脱贫摘帽“最严十条”和激励办法。有两件事情深深震撼了向城钢的心:一是2018年8月,奉节县召开脱贫攻坚第二季度督战会,太和乡党委书记毛荣浩上台领黄牌。3分钟的表态发言,他念了5分钟,数度哽咽,数度中断,300人的会场鸦雀无声。当晚向城钢回到办公室,翻开微信群,看到5个排名靠后的乡镇和部门正连夜开会,会标上写着“知耻而后勇”。第二件事是,他在暗访时,看到一名乡党委书记正在贫困户家中,撸起袖子挑墙砖,帮助改造危房。
“看到这样的干部,我深感自己肩上责任更重了。除了责任,还得有真本事,才能把扶贫政策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向城钢说,奉节县梳理汇总了102项到户到人政策,形成“1+18”精准扶贫政策包,每个干部手里都有扶贫政策明白书,每户群众家里都有便民政策挂历。县里常态化组织政策考试、业务培训,确保8000多名帮扶干部,人人懂扶贫、个个会帮扶。
通过向城钢等一大批扶贫干部的实践,一套干部走访、教师家访、医生巡访、农技随访的“四访”工作法,成为全市唯一脱贫攻坚地方标准。此外,还有失能人员“集中供养”释放家庭劳动力,有“八到户八到人”做到帮扶实,有“六个环节”解决识贫准,有“五个一活动”促进干群亲……奉节县的多项做法在全国推广和交流。
2019年4月,奉节县正式摘掉戴了33年的贫困帽,消息传遍县里的山山水水,许多乡亲自发在家门口插上了小红旗。
“在扶贫路上,我们用感天动地的奋斗,换来老百姓的欢天喜地。”向城钢激动地表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巩固脱贫成效,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党委书记谭雪峰
继续奋斗 用双手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谭雪峰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党委书记谭雪峰,忘不了3年前初到乡里时看到的场景——在许多贫困户的眼里,他只看到对贫困顺其自然的妥协,“那时他们心里没有底,眼里没有光。”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奔跑,在今年8月全国脱贫攻坚普查中,全乡539户贫困群众,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脱贫攻坚战胜利在望!”10月17日,在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说起中益乡如今的变化,谭雪峰字句铿锵。
中益乡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按照市委“四个深度发力”的要求,近年来,谭雪峰带领中益乡的乡亲们,始终奔跑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路上。
“中益乡山高坡陡,基础建设特别难,路水电讯房,样样都是短板。”谭雪峰说,为深度改善当地生产、生活、生态条件,起初那一年多,他和乡干部白天走项目现场,晚上开群众会,终于在2018年底,实现了全乡组组通公路、户户通自来水、家家有信号、人人住房稳。
但要实现老百姓脱贫致富,归根结底得有好产业。中益乡是典型的鸡爪地、巴掌田,种传统作物很难有好收成。为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乡里请来市里的专家论证指导,决定发展黄精、前胡、中蜂等特色种养业。
“因为此前村上产业发展的失败案例,乡亲们起初并不信任我们,认为我们是在搞形式。”谭雪峰说,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他和干部们又耐心地挨家挨户去动员,乡亲们终于愿意试着干。
“结果大家第一年就尝到了甜头,第二年就开始抢着种!”谭雪峰说,如今中益乡7个村全部成立了村集体公司,有的发展特色农业,有的开民宿,有的还搞起了直播带货,村集体平均收入超过10万元,“今年的分红大会上,许多乡亲高兴地说‘这辈子还没遇到过这样的好事’!”
谭雪峰说,通过这几年的发展,乡亲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许多群众和学生开始走出大山,手工扶贫车间的张玉芳,还带着自己的作品到新加坡参展,“大家的眼界越来越宽,思路越来越活,发展的路子越来越多,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回到乡里发展,有的搞起了智能化养蜂,有的办起了农家乐,发展的后劲越来越大!”
谭雪峰说,就在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乡亲们又聚在一起开心地唱起了土家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歌声中寄望的美好愿景已变成现实,如今的中益乡处处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我们全体干部群众将继续奋斗不停步,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田杰
当好纽带 帮助老百姓解决急事难事
田杰
“你到村后要尽快转变角色、刻苦拼搏、为民服务、不忘宗旨!”2017年9月8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工作者田杰,被派驻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临行前,领导这样叮嘱他。
初到长春村,田杰发现村上的产业“杂乱小”,土地撂荒率达72.1%,外出人口比例高达1/3,经济发展没有动力。而且,村党组织软弱涣散,连支部书记和村主任都没有。
“缺乏强有力的党支部,脱贫攻坚哪来主心骨?”田杰心里着急,与镇村干部讨论后,他决定先把支部建起来。经过考察和动员,在外创业的万书秦回到长春村担任村支部书记。有了党支部,产业发展有了“火车头”,村里的党员渐渐有了精气神。
脱贫致富的路子在哪?长春村通过实施“三变”改革,按“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发展蚕桑产业。田杰向有关方面申请了225万元专项支持,解决了缺乏启动资金的问题,蚕桑产业在长春村风风火火地搞起来了。
田杰说,作为第一书记,就是要做党和群众之间的纽带,帮助老百姓解决急事难事。
有一次,田杰得知村里一个叫陈梦琪的小女孩患先天性心脏病,因家庭贫困无钱做手术。他迅速向医院领导汇报了此事,第二天医院就派救护车把陈梦琪接去进行免费救治。如今,陈梦琪上了幼儿园,陈梦琪的家也在2018年底顺利脱贫。
据了解,2017年以来,在市卫健委扶贫集团帮扶下,村里有11位贫困重病患者得到了有效救治。
在长春村的三年,田杰背包从不离身,里面装满了做满标注的扶贫论述和记录详实的工作笔记,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背包书记”。在田杰看来,背包里装的是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载的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三年来,长春村发生了六大变化:5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劳动创造幸福”理念深入人心;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提档升级;1600亩撂荒地变为产业基地,蚕桑产业实现规模化;村民人均纯收入较2017年增长2700元、集体经济收入增长16万元;村党支部从“后进”变“先进”。
丰都县十直镇秦榜沟村村民付体碧
成功脱贫 带着乡亲们一起过好日子
付体碧
今年42岁的付体碧是丰都县十直镇秦榜沟村村民,家里曾是贫困户。近年来,作为家中顶梁柱,她通过养牛实现了人生的逆风翻盘,不仅年收入10万元,还在去年获得了“重庆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奖。
10月17日,在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说起以前家里的贫困,付体碧数度哽咽:“这人啊,有时候就是运气背。”
她到底有多背?2003年,付体碧5岁的女儿得了脑膜炎,住了十多天院,欠下几千元账;2004年,丈夫去成都打工,上班没几天右手就被机器轧烂,二级残疾;再后来,公公发生车祸……
那段时间,一件接一件的祸事让付体碧感到绝望。但想到一家老小还指望着自己,消沉了几天后,她又振作起来,给自己打气:“只要肯干,就有活路!”
付体碧把别人不种的田地要来自己种,还凑钱买了两头猪来喂,丈夫虽然只剩下左手,也起早摸黑跟着她一起干。
“我一个女人家,要撑起这样大个家,还是好难哦!”付体碧说,就在自己苦苦支撑的时候,县领导和镇村干部上门仔细询问了她家中的情况,给她指明了脱贫的路子。
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付体碧借了3万元买来6头牛,希望借此脱贫致富。但因为文化有限,养牛这条路对她来说并不容易。有一次,牛生了病,不吃草料,她请兽医来看,但因为不识字,根本不知道兽医开的药怎么配、怎么喂,只能硬起头皮通过画记号的方式死记硬背。
看到付体碧面临的困难,镇村干部们又带着施工队帮她修牛圈、修马路、修化粪池。“有人帮我们这些贫困户,我们自己就更要使力干。我一天就在想啷个才能把牛喂好、喂壮实!”慢慢地,付体碧成了养牛的行家。
2015年,付体碧卖出第一批肉牛,净赚6000多元,次年脱了贫。2018年,家里养牛规模达到30多头,年收入10万元。2019年,付体碧获得“重庆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奖。
“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家里有肉牛30多头,生猪20多头,山羊10多只,鸡鸭100多只,每年还要收包谷、水稻、榨菜将近4万斤!”付体碧说,现在总算是苦尽甘来,不愁吃也不愁穿了,她和丈夫如今还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养牛,“我们要带着乡亲们一起劳动,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记者:苏畅 颜安 栗园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