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脱贫攻坚小故事」纪韵祚:把技术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锄头”

「脱贫攻坚小故事」纪韵祚:把技术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锄头”「脱贫攻坚小故事」纪韵祚:把技术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锄头”「脱贫攻坚小故事」纪韵祚:把技术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锄头”「脱贫攻坚小故事」纪韵祚:把技术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锄头”

砚山县天气预报:8月6日 小雨 19到27℃

纪韵祚,云南农业大学玉米工程中心主任、教授,砚山东南亚杂交玉米研究所所长,是东南亚享有盛誉的玉米育种专家,生态蔬菜园艺栽培技术专家,也是一名不断探索扶贫模式方法的践行者。纪韵祚自2008年以来,担当云南农业大学“州校合作”技术产业扶贫的重任,历经十年扎根贫困地区,足迹遍布云南省的40多个贫困县,在农村与农民深入交融,做调研、找问题、教技术、解难题、联产业,探索技术扶贫道路,创新建立“农民参与共享技术扶贫模式”,在云南省少数民族贫困县共建立了22个参与共享扶贫示范区进行应用实践与示范,其中玉米产业参与共享示范基地9个,蔬菜博览参与共享示范园区13个。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现代农业技术与当地社会自然资源优势,攻克技术和扶贫难关,帮助农民变革农业传统生产格局,大幅度提高高原生态农田产出率和经济价值,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锄头”,实实在在地“授人以渔,渔而获利”,促进贫困群众参与共享产业发展带来的利益。“农民参与共享技术扶贫模式”玉米制种基地和蔬菜博览示范近三年直接帮扶示范区3180多名农户增加收入9440万元以上,该模式扩散应用地区7.7万亩11.1万农户脱贫并持续增收,依靠技术脱贫的农民亲切地称呼他扶贫“纪包谷”、“纪蔬菜”。“农民参与共享技术扶贫模式”,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得到国家部委和省市县各级政府领导的认可,不断被各地学习借鉴和深入扩展,在云南省贫困地区日益发挥更大优势作用。

「脱贫攻坚小故事」纪韵祚:把技术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锄头”

深入调查研究,创新“农民参与共享技术扶贫”新模式

纪韵祚1985年参加工作就在云南省最基层的呈贡县马金铺乡农科站工作,一路从乡县市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走到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岗位,既有现代农业技术理论造诣,也有着扎实的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多年来始终坚持农业技术研究直接为农村服务、为农民增收的原则。2008年,在云南农业大学与文山州政府进行“州校合作”,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开发和提升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目标项目中,纪韵祚积极主动承担重任,在文山州砚山县筹建“州校合作”技术研究机构“砚山东南亚杂交玉米研究所”,探索玉米、蔬菜产学研扶贫道路。纪韵祚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无法将“鱼”转化为“渔”,一方面农民对现代信息认知能力范围限制,不知道分析自己的问题,也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改变和提升传统落后的技术习惯的是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操作才能起到作用。我国采用的技术培训方式是以单方面灌输给农民,没有考虑农民的个性、思想和接受能力,收效甚微,就像农民自己说技术培训是在“黑板上、幻灯片上种田”,他们听不懂也学不会。“参与式”是需要被培训者自主参与发现、分析问题,在全程操作体验中改变思想和技术操作习惯,获得各种技能的一种培训方式。纪韵祚将“参与式”引进到扶贫过程中:①农民“调研参与式”解决思想认识。他以贫困县砚山为核心区,以村为单位,组织科研团队调研贫困地区政府政策、劳动力、设施设备、交通运输信息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地区气候、地形、土壤肥力、土壤结构等自然条件,研究分析当地区位适应性主要优劣因素,针对云南省立体生态农业环境制定观光农业和优质农产品市场对应的农作物品种县级农业适应性区位规划,每个村定制村级具体实施方案,联动加工、销售企业的需求进行布局。引导农民共同参与开展区域地区、高原气候、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品质特性、农艺性状、产量水平、抗耐性状的品种适应性筛选及评价。通过参与式调研,拓展农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知和思想认识,从“你要我做,我为什么要做”到“我要做,我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思想转变。②农民“培训参与式”解决技术转化生产力问题。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模式是自上而下的传递服务模式,即行政指令驱动模式,农民在这一模式中没有地位和作用,推广方式和内容由推广人员代替农民做决策,推广手段不符合农民特点,短暂的培训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农民的知识,推广其结果是推而不广。通过“参与式培训”,将一个村种植同类作物的农户组织起来,从种到收期间定期开办田间技术操作模拟训练,直到每人都学会栽培、植保、水肥管理全程技术措施,同期还在自己的种植田中应用,最后将农民培养成为种植能手和“农民专家”。③农民“技术共享式”通过建立村级合作组织,“面对面、手把手”教会农民对农产品品质观察、无害化防控、果实采收冷藏等方法,共同参与品种试验和新技术应用试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适于于当地、适于操作降低成本、适用于产品品质要求的个性化技术方案,在参与中共享技术效益的提升。④农民“经济共享式”帮助农民学会调查市场需求,参与在当地企业的产业链中,通过种子、农资企业垫付,农户的收益与企业的产品市场收益联动制,农户与企业不是甲乙合同双方,而是生产线上的不同岗位,培养农民学会分析和解决生产问题能力,主动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达到经济共享的目的。

“十年磨一剑”,纪韵祚创新了“农民参与共享技术扶贫”方法,以砚山为核心实践示范区,不断完善形成新模式,向全省扩散应用。

「脱贫攻坚小故事」纪韵祚:把技术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锄头”

集成技术、产业和资源优势,“农民参与共享技术扶贫模式”在各地开花结果

1、玉米产业“参与共享”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脱贫攻坚小故事」纪韵祚:把技术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锄头”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维摩彝族乡普底村农民王文海每到金秋十月天天挂着笑容,连续几年每季玉米制种都能收入在3万元以上,2015年最高收入5.6万元,这都是纪韵祚用技术搭建了企业和贫困农民之间的桥梁,农民参与式学习和共享技术收益带来的。纪韵祚研发玉米新品种授权种子企业市场开发,在普底村建立制种基地,通过一个玉米制种生产季的田间参与式培训,王文海和普底村的农民都学会了玉米亲本错期播种、去雄、辅助授粉、种子高产栽培等制种生产技术,种植过程中的投入由企业负责,保底价以上还参与企业的收益分成,王文海过去种植玉米收入2元左右一公斤,现在种子14元一公斤,收益翻了6-7倍,一季下来直接脱贫致富。纪韵祚用研发的玉米新品种将种子企业引入贫困地区制种,这样的农民共享制种基地在云南文山、昆明、德宏、红河、大理有9个,像王文海一样在模式应用示范区的农户1860多户,近3年增加收入5280万元,其他10多家种子企业因为这些制种农民掌握了技术,都尾随而来建立扩大制种基地,应用该模式扩散应用地区2.1万亩1.4万农户脱贫并持续增收。

2、蔬菜园艺技术“参与共享”帮助农民突破脱贫瓶颈

「脱贫攻坚小故事」纪韵祚:把技术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锄头”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贫困县九河乡中和村海拔2400米,由于春夏交替期的霜冻和夏秋交替期的低温,用传统的蔬菜品种和技术栽培方式瓜果蔬菜都不能生长成熟,自古以来村民一直以种植水稻、玉米为生,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老人和小孩留守家乡,不少农民都是入不敷出,脱贫无方,家乡的活力正在慢慢流失。2014年开始,纪教授针对中和村的种植历史情况,带领专家团队充分开展农业自然气候区位适应性分析评价,组织村民参与对本村地理、社会、经济条件优劣势的调查认识,研发和引进筛选适应性优良蔬菜品种,研究集成“蔬菜健康管理适应性技术”,突破了高海拔蔬菜抗低温栽培难题,联动蔬菜信息化和拓展市场适应性发展。2016年中和村50多个农民群众全程参与,在田间学会了蔬菜种植技术,成功种植19类268个蔬菜品种,除了常见的品种以外,还有五彩的辣椒,红色的生菜、白色的茄子、黑色的番茄、紫色的豆子。8月的中和村五彩农田瓜果飘香,高原阳光下最优质的露地生态蔬菜生机勃勃,《丽江玉龙高原特色农业蔬菜博览会》就要在这里召开了,纪教授倡导以“丽江高原生态”为招牌,招来了东南亚及来自全国的企业家们到中和村观摩,纷纷对生态菜赞叹不已,即刻签订了订单,优质蔬菜产品利用丽江的航空交通的便捷优势输向全国和周边国家,价格高于其他蔬菜。同时,打造的蔬菜博览核心区200亩,吸引了丽江的游客,2个月参观人数到3万多人,参观费和就地消费达到280多万元,外来游客通过电商购买蔬菜,享受云南高原大自然的产品,回馈了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村民们奔走相告“我们村能种出菜了”、“我们可以在家门口种菜赚钱了”。纪韵祚利用园艺技术帮助农民将传统的稻田、玉米田变成高价值的蔬菜休闲园、高端蔬菜生产田和高原蔬菜电商平台,农民收益提高20多倍,连续2年来不断发展,九河乡的蔬菜从零面积直接变为订单菜田1200多亩,3-5年计划发展到5000亩,蔬菜园艺技术农民的“参与共享”突破了脱贫瓶颈。5年来,纪韵祚从云南省砚山县研究的蔬菜博览参与共享扶贫模式为出发点,在云南省各地13个民族贫困县打造13个生态蔬菜园艺博览园:①文山州砚山“云南喀斯特地貌区域生态园艺产品生产辐射培训观光博览园”、②普洱市澜沧“云南省澜沧冬早蔬菜产业扶贫示范园”、③丽江玉龙“高原特色农业蔬菜博览园”、④楚雄州姚安“云南农业大学木薯村无害化蔬菜种植示范博览园”、⑤红河州个旧“生态红河谷茄果类蔬菜品种多样性无害化种植技术博览园”、⑥西双版纳州景洪“热带雨林无害化蔬菜多样性园艺技术示范”、⑦昆明寻甸“滇中区域大河桥教学实习基地无害化多样性蔬菜种植示范园”、⑧红河州元阳“红河谷梯田冬早生态蔬菜园艺技术博览园”;正在进行打造的还有德宏州瑞丽和盈江、大理州剑川和巍山、怒江州六库等。这些园区纵深海拔239米-2433米,横跨云南省东西南北中的13个民族地区,种植季节历经夏秋与冬春,用园艺品种和现代技术抵抗极端高低温和旱涝气候,无害化解决病虫难题,露地种植展示累计20多类3100个优质蔬菜产品,产品安全性指标超过国际食品、欧盟、日本、中国的要求,培育了“丽菜”(丽江)、“砚菜”(砚山).....等极具云南立体生态和民族文化内涵的个性化蔬菜品牌,吸引了印尼、缅甸、老挝、马来西亚、越南、泰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500多人、全国31个省市40多万人观摩考察和业务洽谈,博览园区累计面积2450亩,农民收入4160万元,辐射周边发展蔬菜产业5.6万亩9.7万农户,与企业签订3.8亿蔬菜合同,直接扶持和带动贫困农户1320多户。纪韵祚利用技术优势和挖掘云南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潜力,农业园艺技术融入到旅游、休闲、生产中,蔬菜园艺技术“参与共享”突破贫困瓶颈,带动云南生态农业蔬菜产业发展,指导边疆贫困地区农户脱贫增收,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同增长。

「脱贫攻坚小故事」纪韵祚:把技术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锄头”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技术扶贫道路上

纪韵祚在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扎根10年,研究“农民参与共享技术扶贫”模式,再辐射应用到云南各地贫困区,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科技扶贫路。扶贫区的农民每每见到纪韵祚都特别激动,都说感谢他带给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但纪韵祚都说要感谢现在的好政策,在全国精准扶贫的大氛围里,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以及其他各级政府搭建了精准扶贫事业平台,他只是在平台上发挥了一名农民教授的技术作用。纪韵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但他每年近300天都在农村、田间地头坚持工作,没有节假休闲日,大家都劝他不要那么拼命,他总是说还要好多事做不完,不能歇下来。在学习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感想中他说“云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感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扶贫攻坚工程内涵,体会贫困地区群众的艰难,在全社会扶贫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纪韵祚继续行进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

「脱贫攻坚小故事」纪韵祚:把技术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锄头”「脱贫攻坚小故事」纪韵祚:把技术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锄头”

来源:砚山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图片来源:砚山县融媒体中心

制作:杨朝仙

编辑:唐玉美

责编:王雪

(以上消息属砚山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欢迎投稿!

作品请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0876-8885902

「脱贫攻坚小故事」纪韵祚:把技术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锄头”「脱贫攻坚小故事」纪韵祚:把技术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锄头”「脱贫攻坚小故事」纪韵祚:把技术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锄头”

想看更多视频消息?

上一篇新闻

特别报道|听他们讲那些脱贫攻坚一线的故事

下一篇新闻

改革开放让黔江群众生活更“带感”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