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大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文丨老马
就在今天,官方发了一份通知,主要内容就是:
在郑州工作的,本科以上学历的,不再审核社保和个税,还发购房补贴,本科2万、硕士5万、博士10万。
本篇文章主要聊聊:
为何全国这么多的城市(包括郑州在内),如此不惜血本的加入“抢人大战”?
01
“人”的数量,是城市发展的根本。
先从富士康开始说起。
富士康,一家台湾的代工厂,老板是郭台铭。
在上世纪70、80年代,亚洲四小龙(中国台湾省、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的崛起,是影响世界格局的大事。
无一例外,都是靠着劳动密集型,廉价劳动力起家的。
深圳某电子厂
说通俗一点就是,人多,工资低,搞代工,出口挣钱。
富士康就是从70年代在台湾搞代工发家。
1988年,改革春风吹满地,富士康也在深圳,建立了大陆第一家工厂。
也是从80年代末开始,大陆多个城市接棒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建厂、代工之路。
富士康也先后在江苏昆山、深圳龙华、北京、山东、天津、郑州等城市,建设厂房。
在老马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正是全国人民支援东南沿海建设的时候。
半辈子没有坐过火车的父辈们,开始了南下打工的热潮。
“尿素”蛇皮袋,装上被褥行李,再包上一捧麦地里的“家乡土”(治疗水土不服的土方法),到县城坐上绿皮火车,晃晃悠悠十几个小时,到达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从此走上了“打工”的不归路。
老马只记得,两三年后,一位婶婶从广州回来,带回来了各种“bu ling bu ling”的衣服,甚是惹眼。
南下打工,成为了河南农村的潮流,年纪大的,去工地搬砖;年纪小的,去工厂上流水线。
还有同学早早的下学挣钱,十几岁的年纪,过年就能带着外地女友回家,对于当时一周生活费只有10块钱的老马,甚是眼馋。
只奈何学习成绩太好,爸妈不让打工。
情况的转变,发生在2010年。这一年,富士康来郑州,建了一座工厂。
据当时在外地打工的同学说,盼望了这么多年,终于可以回老家了!
据说,2010年郑州富士康开始招聘以后,郑州其它工厂里的员工,一下少了一半。仅一个职业介绍所,一个月就能给工厂输送上千名工人。那会进富士康,至少需要给职介所1000元的手续费,还不一定能进去。
一年之后的2011年,郑州富士康入驻员工,就达到了13万人。
可能大家对13万人没什么概念,我们来说一点身边的事情。
老马曾经在经开区富士康旁边的城中村里住过一段时间。
经开八大街厂区是2016年建成的新厂区,承载就业人口10万左右。当时富士康周边两个城中村,靠着富士康带来的巨量人口,每天晚上人潮如织,租房供不应求,各色饭店、网吧、旅馆天天都能爆满,夜市上的烤面筋,都能卖到后半夜!
未拆迁之前的老南岗
一个富士康,提供了十几万个工作岗位,带来了十几万的“人”。
这些人又间接的带动了周边饭店、旅馆、理发店、服装店的生意,根据测算,一个富士康,能够提供和带动大约80万个就业岗位。
富士康,到现在为止,依然被很多人黑。
“郑州除了富士康,还有什么?”
一句灵魂拷问,让很多人甚至一时想不起来其它的产业。(遍布郑州各个区域的商贸物流产业、海马/日产/宇通等汽车产业、格力/海尔空调、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金龙鱼等饮料食品,如果有机会,去经开区、高新区走一走,转一转,你会感叹,原来郑州还有如此多的知名企业!)
富士康是时代的产物,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表,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
深圳、广州、苏州,每一个城市的工业园区,都有无数的代工厂,无数条流水线,生产者服装、电脑、手机等各种各样的产品,卖向全国、出口世界。
这是十九世纪后半叶亚洲国家最为重要的,发展经济的手段之一。利用人口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再摸着石头过河,创造出该领域属于自己的国产品牌。
到现在为止,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在我们国家的各个城市发挥着重要作用。
时过境迁,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复当年的荣光,我们更多的强调互联网,强调第三产业,强调新型产业,强调未来科技。
这是一个深刻而漫长的转型,而不是一味的抛弃。
如果没有没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就没有现在郑州的人口规模,也就不会有后面的转型与发展。
人口的聚集,是郑州发展的起点。
02
高密度的城中村,留住了“郑漂”。
郑州当年的城中村很火爆。
无论是工厂打工的工人,还是写字楼里的白领,最初的落脚点,都是城中村。
陈寨、庙里、张家村、刘庄、沙门、杓袁……金水区的城中村,成为了最好的居住地。
这里的握手楼密不透风,标间门挨着门,治安混乱,卫生很差,房东很坏。在当时看来,这里几乎没有任何居住舒适度可言(与现在的合租房相比,以前的城中村的单间,真的很不错)。
几百块的房租,低廉的生活成本,让郑漂,足以落脚。
所以,才有了小香港、小澳门,才有了郑漂对“城中村”的集体怀念,才有了2016年城中村拆完之后,郑州减少“百万人口”的谣言。
城中村极高的容积率,低廉的生活成本,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养活了大批的郑漂,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在郑州应聘、上班、奋斗、赚钱、成家,让郑州的人口,不断增加。
后来,城中农村没了,这个最大的就“郑漂缓冲地带”,没有了。无数人随着城中村的拆迁,头也不回的离开了郑州。
城中村的拆迁,对郑州最大的伤害就是,没有了这个“低生活成本”的地方,大大降低了郑州对地市人口的吸引力!
人是城市发展的根本,人都留不住?何谈发展?
03
高容积率的市中心。
好在,2005年到2010年,郑州建了很多高密度、高容积率、小户型的楼盘。
郑州人在买房子的时候,对高容积率深恶痛绝。一旦容积率超过4,这个楼盘铁定会被喷成筛子。
但是,市中心就应该是高容积率!
高容积率,意味着同等面积内,住了更多的人。
让人口高度集中,让商业高度集中,让城市的发展更加迅速。
人多了,则周边的商业就会更加发达,各项配套就会更加完善,夜生活更加丰富,夜间经济更加活跃,片区内所创造的消费经济会更高。
最为典型的,金成时代广场,一个社区住了好几万人,社区下面,底商繁荣,丹尼斯等各种大型商超、KTV、电影院、酒吧、餐饮等各种各样的商店应有尽有,一个社区就是一座城!
金成时代广场
而且,这种社区内有很多的一室一厅、大标间等户型,房租相对周边更加便宜,房价也更加便宜。
高容积率社区不是城市的建筑垃圾,不是城市的毒瘤,而是像当初的城中村一样,用更低的房租与房价,留住了在郑州奋斗的年轻人。
但是,郑州最大的问题就是,这样的社区,太少了!
更多的外来人口租住在看似高大上的商品房社区、安置房社区,再差一点,就是当初各种各样的家属院。
合租房
单租一个标间,每月租金就要1500元以上,如果带着孩子,租个两房,就需要2000元左右。
更多刚到郑州的年轻人,会选择合租。一个隔断800元,一个主卧1200元。你还别不乐意,押一付三,不讲价,每次交房租,都要干掉大半个月的工资。
如果再碰上黑中介,黑托管,故意刁难,骗取押金,会直接让一个满怀希望的年轻人,满怀失望的离开郑州。
各种补贴吸引人才,还不如集中严厉整治黑托管、黑中介来的实际。
郑州如果想吸引更多的人才,靠的不是补贴、不是政策,而是切切实实的降低生活成本,让更多的人,在刚来郑州的时候,可以活下来!而不是先买房。
04
人口竞赛,已经到了最后的机会。
包括郑州在内,近两年,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各个城市都在降低落户门槛、提供购房补贴、疯狂的吸纳人口。
天津海河英才,中专就能落户,孩子直接在天津高考。当年刚推出的时候,服务器直接被挤爆。
西安拉人头策略,所有的现在读或者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均可落户,甚至还有火车站直接拉人的段子。
接下来,重庆、青岛、杭州、苏州、南昌等十多个大中城市出台新的政策,进一步放开落户限制,有些城市已接近“零门槛”落户。
为什么每一个城市最近几年都在不惜一切的招揽人才?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最后一批婴儿潮出生的人,已经到了买房结婚的阶段。
据统计,从1881年——1997年,被称为我国黄金婴儿潮,因为在这17年的时间里,每年的新生人口都在2000万以上。
现在,80后在忙着为二胎换房,90后忙着为结婚买房,95后忙着谈恋爱,最晚的97年生人,也都到了大学毕业的年纪。
2017年,在楼市限购政策的步步紧逼之下,各个城市加入前所未有的“抢人大战”,并在随后的两年,底线不断降低,手段愈发“残忍”。
最重要的原因是,时间太紧迫了!
2017年的时候,老90后(1990-1993)已经毕业工作,成为了刚需买房的主力军,2017年-2027年,也就是1997年生人30岁之前,就是抢人大战白热化的10年。
这10年间每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将会决定接下来几十年的城市格局。
每个二线城市、省会城市都在无限的扩张,房子越建越多、越建越远;地铁越修越多,越修越远;补贴政策越来越多,越来越贵;落户门槛越来越低,越来越容易。
人口破千万是门槛,两千万是目标,各种高学历人才、低学历人才、没学历人才,城市只要想来就能来,房子只要想买就能买。
如果错失了这黄金10年,在出生率逐渐降低的未来,在出生人口越来越少的未来,想要翻身,难如登天!
05
郑州,需要更多的人。
现在,郑州虽然对外号称“千万人口”,但这个千万包含了新郑、荥阳、中牟等各个县市,郑州主城区常住人口只有600多万人,距离一线城市的“主城区千万人口”相差甚远。
2019年,郑州净流入人口21.6万人,排名第9位。
如果按照每年流入21.6万人计算,主城区人口要想超过1000万大关,至少还需要15年的时间。
南三环、西三环、连霍高速之外,还是大片大片待开发的工地,交房的小区少之又少。
填满三环到四环之间的区域,还需要多久?需要多少人口?
填满四环到绕城高速之间的区域,还需要多久?需要多少人口?
郑州的发展,最为关键的,就是人口。高学历人才、低学历人才、没学历人才,只要是人才,郑州张开双臂欢迎你。
别老整那些“青年人才公寓”、“人才补贴”、“整治住改商”、“戴头盔”,太虚,不实用,有的措施还会提高生活成本,赶走一部分人。
还不如多想想办法,降低生活成本,减少各种繁琐手续,提高可支配收入,提高办事效率,让城市竞争更加公平,让更多的年轻人、小老板、企业主,可以在郑州留下来,愿意在郑州留下来。
一个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不是高端企业、不是互联网、不是金融岛、不是房地产,甚至不是“高端人才”,而是数以百万计的,最为普通的人!
一个又一个普通的个体,才是这个伟大城市的创造者!
最后,一首龚自珍的诗,作为结尾: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