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21日 星期二

13道工序4个小时,即墨潮海年近7旬的老夫妇40年默默坚守传统制作“障村豆腐”

鲁网青岛4月16日讯(记者于建军 通讯员 华成新) 精选豆子、钢磨豆渣、研磨豆沫、加卤水、外力挤压……4个小时后,一锅用传统手法制作的美味可口的“障村豆腐”便出炉了。制作豆腐的是66岁的刘风云和68岁的栾正厂一对年近7旬的老夫妇。

刘风云、栾正厂是即墨潮海街道中障村村民,40余年来,老两口默默坚守着“障村豆腐”这门民间手艺。据了解,“障村豆腐”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障村豆腐制作人家最多时达到70余家,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人嫌累改做别的工作,有的人借助机械制作豆腐,如今仅有3家仍坚持纯手工古法制作,66岁的刘风云和68岁的栾正厂家便是其中之一。

近日,记者来到中障村刘风云家中,探秘“障村豆腐”的独到之处,了解“障村豆腐”的传统制作流程。

40年来专心只做豆腐

“障村豆腐”洁白细腻,含浆量低,鲜嫩可口,最重要的是用传统工具纯人工制作,因而远近闻名,据历史记载,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3月6日,记者一走进中障村刘风云家中,两位老人就打开了话匣子,言语中透着自信和自豪。

刘风云老人回忆,过去在生产队集体干活的时候,生产队安排她学做豆腐,刘风云犹豫了两天后,决定接手这一任务并按照祖辈留下的工艺开始制作。改革开放以后,她便开始自己做豆腐赚个零钱补贴家用,这一干就是40年。40年来,我们两个人坚持不改变工艺,不减少环节,不缺斤少两,不采用机器,用自己的双手就做这一件事。“其实,这门手艺永远也学不完,我做了40年都不敢说俺是高手。”刘凤云谦虚地说。

制作流程细致复杂

据了解,制作一次豆腐需要经过13道工序,时长达4个小时, 刘风云和栾正厂每天凌晨1点半就起床开始制作,清晨5点半才能完成,这个时间刚好是大家陆陆续续起床的时候。

刘风云老人向记者详细介绍“障村豆腐”制作流程。第一步是精选豆子,要人工挑造选饱满圆润的豆子。第二步是钢磨豆渣、人工去皮,用水浸泡3小时后再二次去皮变成精渣。第三步是用石磨或粉碎机将豆渣磨成豆沫,用开水将豆沫烫一遍,行话称之为“杀沫子”,再用细细的网箩箩出豆渣只留下豆汁。第四步是用火将豆汁烧开,用专用瓢将上面的沫沫撇出来,待豆汁自然放凉后便会在上层结成一层约1毫米厚的豆腐皮。第五步是向豆汁里加卤水形成豆腐脑,放一段时间自然沉淀后,将里面多余的水舀出来。第六步是把豆腐脑放入用棉纱布做成的小包袱里,小包袱再放入分成若干方格的模具中。第七步是在盛好豆腐的模具上盖上特制的盖板,用100余斤的重物挤压1.5个小时,“障村豆腐”便“出炉”了。

“最关键的一步是加卤水,这一步可是个技术活,要全靠眼力和经验。”刘风云说,加卤水时要一边加一边观察豆汁的凝固状态,必须一次成功,中间不能断,若加多了豆腐就老了,口感不好,豆腐的成品量也会减少;若加少了,豆腐便凝不成块,容易碎裂。

记者了解到,“障村豆腐”水分少,1斤豆子大概能出2斤左右豆腐,出豆腐量仅有非传统手法制作豆腐的一半。“俺们的豆腐结实、劲道,豆香浓,可好吃了。”刘风云自豪地说。

如何把这门技术传下去

做了40多年豆腐,刘凤云也很有成就感。她告诉记者,除腊月三十到正月十五以及三伏天时间不做豆腐,其它时间每天都要做,两个人一天能做80余斤成品豆腐,每年从腊月十八开始便进入制作豆腐高峰期,一天就要做约200斤豆腐。无论市场如何变化,他们一直坚持平时卖3.5元一斤,春节期间卖5元一斤。因为口碑好、质量优、价格低,所以每次都供不应求,好多人都是提前几天预约预定,还有许多来自北京、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客人,听说“障村豆腐”后,也委托他人或自来过来买。

“我们不在乎赚多少钱,就是坚守这门手艺,也为大家提供方便。”刘凤云说。

谈起以后,刘凤云变得严肃起来,她说,老百姓都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做豆腐就是个费力活,现在的年轻没有人愿意干, 我们两口都快70岁了,慢慢地也干不动了,儿子也多次要求不让我们做了,但是又舍不得,总不能让这门手艺失传。

“我们最着急和难过的是,“障村豆腐”的老手艺无人传承怎么办。”刘凤云老人不断重复着这句话。

据了解,即墨潮海街道办事处正在搜集准备资料和上级部门对接,积极将“障村豆腐”申请为即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一篇新闻

海岸线:琼海——这座年轻而富有魅力的美丽城市正在被世界看见

下一篇新闻

加入中国国籍有多难!?看看这个明星就知道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