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蛋黄怎么就成了餐饮带货界的网红?
在社交网络上,美食是永远的话题——豆腐脑分咸甜的历史由来已久,西红柿炒蛋放糖不放糖也能引发一场争论,但说到咸蛋黄,似乎争吵的声音就少了很多。不知不觉间,咸蛋黄的存在感一下子强了起来,成了很多网红食品的硬核拍档。为什么偏偏是它,成为了零食界的新宠呢?
咸蛋黄本不是什么稀奇的新鲜事物,却在近来被热捧。今年夏天,一款咸蛋黄雪糕走红网络。随手打开小红书或者B站,你都能看到博主们的花式安利。白色的部分是甜甜的牛乳味,两个黄色的圈圈蛋黄味很浓,咸蛋黄雪糕在线上收获了一大波好评。而线下的咸蛋黄雪糕也卖得火热——较早推出这款雪糕的某公司,仅半年就售出了超过3600万支。另有生鲜电商的销售数据显示,2019年5-6月,咸蛋黄雪糕在华北销售市场中销量第一,占据雪糕品类总销量的16.2%。
除了雪糕,其他商家也将目光瞄向了咸蛋黄。比如这款“富得流油咸蛋黄奶茶”,在奶茶上铺了一层浓郁的芝士奶盖还不算完,又在上面加了一圈流沙咸蛋黄奶盖,组成了Q萌的咸蛋黄造型。还有结合了咸蛋与芋泥的“咸蛋芋泥软软包”,蛋黄咸香沙绵,芋泥细腻香软,有网友给出“除了好吃就是好吃到惊艳,我可以爱它一百年。”的评价。
这两款咸蛋黄口味的零食,一经推出就成为店家的招牌。咸蛋黄和每一种食物的组合都会让人充满好奇,忍不住想要品一品味道。某餐厅推出的“咸蛋黄流心可颂”,同样甫一上市就销售火爆,局部地区早上8点半就已售罄,也有网友“跑了好几家店都没有买到”。
其实,咸蛋黄口味零食的火爆并不是今年才开始——2016年清明节期间,上海的一家老字号推出了咸蛋黄味青团,排队购买的队伍长达300多米。在成为网红之前,这个食物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第一罐咸鸭蛋是在先秦时期的土墩墓里发现的,在此后的几千年里,《齐民要术》《东京梦华录》《随园食单》等书籍中都记录了这枚鸭蛋。900多年前,北宋著名词人秦少游曾以鸭蛋馈赠时任徐州太守的苏东坡。300多年前,大文学家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记载了“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
到了现代,美食文人汪曾祺曾在其1981年创作的散文《端午的鸭蛋》中,描写了最负盛名的高邮鸭蛋,光看文字就已经垂涎欲滴了: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不论是下酒还是佐菜,咸鸭蛋都是个“文武双全”的好材料,而且还“南北通吃”。从北方大街小巷土味大碴粥配咸鸭蛋的售卖,到东边传统江浙菜咸蛋黄版蟹黄豆腐,再到最南边的港式“流沙包”,咸蛋黄可真是妥妥的黄金配角,区别只在于地域不同做法有别。
渐渐地,咸蛋黄从咸鸭蛋的整体中剥离出来。在食品工业化、批量化生产非常便捷的当下,咸蛋黄更是成了一众零食的黄金配料,而且还被外国人青睐,最近流行的新加坡各式咸蛋黄鱼皮就是最好的例子。
“甜咸豆腐脑到底哪一种好吃?”、“粽子是吃红枣的还是咸肉的?” 以上这两个问题,大概都会掀起一场“恶战”,因为各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喜好,但咸蛋黄的出现,终于让人们达成了共识,咸蛋黄咸蛋黄,“天生”就是咸的,在大多为“甜口”的零食市场,打开了一片自己的天地,没有平庸的甜腻腻,坚持自己的“沙绵咸”,咸蛋黄的好吃是南北皆可,老少咸宜。
这是一个什么都容易“火”的年代,尤其是微博、小红书、抖音、快手、朋友圈、B站等各种传播渠道的加持,只要有个“引爆点”,就容易被炒起来,也易“被出风头”,有些火并不是主动的,往往是被推的结果。咸蛋黄类食品的火爆和网络传播也有很大关系,晒美食成为人们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的生活日常,还容易被跟风。而且各种社交平台上的美食博主、美食测评也多了起来,他们也会寻找各种易火体质的美食给自己赚流量。
当然了,也有一些是商家自己主动推的,这个在“季节限定”款中比较容易出现,比如去年7月底,必胜客推出了的咸蛋黄口味的冰淇淋,引发了不少媒体和美食博主的关注,一个多月后,肯德基也推出了金沙咸蛋黄香辣鸡翅,并请来黄子韬等明星宣传,再度掀起一波“咸蛋黄”热潮。
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很多品牌积极在口味上推陈出新,并不全是为了销量——而是为了背后的话题效应。品牌想让消费者持续保持对企业的兴趣,于是在原来品类基础上,会开发一些新的品类,但不作为盈利的关键。同时利用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宣传造势,引导消费者尝鲜,新口味的推出更类似于一场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所以开发者不乏,但跟风者更盛,这也就导致某个品类突然风行。奥雪双蛋黄雪糕刷屏后,全家就联手宏宝莱,推出了花瓣造型的改编版双蛋黄,此外还有各种山寨。大多商家都希望赚一波“流行的红利”。
咸蛋黄,不哗众取宠又颜值在线,能够做到人气网红的同时,又能真正让人百吃不厌,说它是人间美味,真的不过分,但网红能否长红并不好说,它要经得起大众变幻莫测的口味,也要守得住安全底线,如何从网红成为经典,这才是未来的竞争方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