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对这座小岛有特殊感情,故事看完又哭了……
首先还是重复了好多遍的老话:戴口罩、勤洗手、在家休息、保护好自己,千万别嫌烦,健康是福。
疫情什么时候达到高峰?1月28日,钟南山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直言很难绝对地估计,不过应该在一周或者十天左右达到高峰,不会大规模增加了。同时,钟南山再次强调目前不要出行。
是的,人人都是防线,少出门不扎堆就是做贡献。
“钟南山说动才动!相信钟爷爷!”“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网友的朴素表达,真切道出了对钟南山的敬意。
作为呼吸疾病医疗大家的钟南山,真正被人们所熟知,是从2003年的那场非典开始的,身先士卒,拼在非典抗争第一线。当时,面对一些医务人员的顾虑情绪,钟南山毫不犹豫地说:“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
而今,信任延续,他成了此次疫情的定心丸、定海神针,他的坚毅给人信心。传承延续,同他一样,许多医护人员在奋战,以忘我的精神守护人民健康。他们劝别人远离病毒,自己却昂首挺胸在病毒中逆行,走在疫情最前线。
钟南山和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学习。我们普通老百姓的首要任务就是配合工作,乖乖蹲在家里。
祖籍福建厦门的钟南山,与厦门这座海滨城市的渊源也颇为深,他曾深情地告白:“我对厦门有着很深厚的感情,每次听到《鼓浪屿之波》,我总能想起家乡的味道。”
钟南山的父亲与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厦门人,母亲廖月琴是鼓浪屿上名门廖家的后裔。除了亲人,钟南山在鼓浪屿也有不少故交。
回溯历史,在鼓浪屿的知识分子中,以教育和医务为业的人非常之多。与从事教育的华侨一样,从事医疗事业的鼓浪屿华侨,以他们的精湛医术,为祖国和故乡的医疗事业做出了贡献。且不说,从新加坡归来的中山医院首任院长林文庆,出生于归侨家庭的中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中国名妇产科专家何碧辉,仅一个海外归来的廖氏家族,就走出了好几位名声响亮的医生。
例如,1943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院的廖永廉,留学日本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上海传染病院、鼓浪屿医院内科医师、厦门市第二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兼主任等,他的外甥就是大名鼎鼎的钟南山。钟南山的外公一共有三个儿女,钟南山的母亲廖月琴是二女儿,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后曾由当时的卫生署派到美国波士顿学习高级护理。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也是一位医生,与林巧稚同龄,同样就读于北京协和,并留任,在国内儿科医疗界享有较高威望。
正直、友善、慈悲、博爱,这是流淌在鼓浪屿血脉中的精神基因,他们高尚的品格有如日月光华。
“万婴圣母”林巧稚
- Lin Qiaozhi -
林巧稚,鼓浪屿的女儿,1901年出生于鼓浪屿,1921年考进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获博士学位,是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也是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除了中间因为战争医院关门数年,一直到1983年她过世前,林巧稚都是协和医院妇产科的主任。
林巧稚终生未婚,没有儿女,却是最富有的母亲,拥有着最丰盛的爱,她被称作“万婴之母”,并入选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百位人物。她从厦门走向世界,她与中国妇幼卫生事业紧紧相连,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她的墓志铭上写着:“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病人。”在病逝前,福建来人看望她,她握着来人的手说:“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水真蓝、真美……我死后想回到那里去。”
故乡人记得她最后的心愿,故乡接回了自己的女儿。在寸土寸金的鼓浪屿修建了一座占地4750平方米的毓园,并在毓园内建立了林巧稚纪念馆和汉白玉全身塑像。塑像的后面,安葬着林巧稚的骨灰。一袭白衣的林巧稚微微笑着,双手交握在胸前。就是这双灵巧的、温柔的、安详的纤手,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小生命来到人间,冰心和林徽因的孩子都是她亲手接生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接生医生也是她。
“作为一个医生,一举一动都要为病人负责。作为一个护士,一言一行都要从病人的利益出发。”
“医生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感情、意愿、要求,有家庭与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看病不是修理机器,医生不能做纯技术专家,不要只凭数字报告下诊断开处方,要到病人床边做面对面的工作,悉心观察、关心照顾病人。”
——林巧稚
这是何等重要的真知灼见和医生的行为准则!在今天,林巧稚大夫的至理名言依然熠熠闪光。不少人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厦门,放下包就往鼓浪屿跑,就为了看看林巧稚的故乡。
林巧稚的故居位于鼓浪屿晃岩路47号,这是一幢白色小楼,人称“小八卦楼”。小楼正对日光岩正门,背后是波光潋滟的海面,在前往北京协和医学院求学之前,林巧稚一直居住在这座小楼里,前后约20年。儿时的经历和所受的教育,奠定了林巧稚的人生观和个人教养。
“中国现代体育之父”马约翰
- Ma Yuehan -
凡是来到鼓浪屿的游人,多数都会经过鼓浪屿人民体育场,它的另外一个名字是马约翰体育场。体育场大门前,有一尊雕像,雕像上的他,两眼炯焖有神,面带微笑,这就是被毛泽东主席尊为“新中国最健康的人”的马约翰教授。1936年,马约翰以总教练的身份率中国队参加柏林第十一届奥运会,新中国后,马约翰两次当选为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被誉为“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
马约翰,1882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他童年凄苦,5岁丧母,7岁丧父,与哥哥相依为命。没有父母束管,这个孩子有点“野”,他时常和其他孩子们在山上跑、跳、爬树,钻山洞,特别是喜欢到海滩上玩水和捉鱼虾等,常常不到天黑不回家。
由于穷,直到13岁,马约翰才在鼓浪屿福民小学读书。当时,网球、板球、足球和曲棍球等诸多近代西式运动都已传入鼓浪屿,且进入了福音小学等学校,成为了学生们的日常运动项目。全面的身体锻炼,加上他的天赋,马约翰练出了一副敦实粗壮的躯体,身手敏捷,奔跑如飞。
1900年,18岁的马约翰离开鼓浪屿,去了上海,22岁时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14年,马约翰进入清华,原本是化学老师,改教体育,学生只要敢体育不及格,他敢让学生不能毕业。而他之所以这样做,只是希望学生们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到外国时不致被人讥为“东亚病夫”。因为清华的学生毕业后要留学美国,一定要有健康且充满活力的身体,无论在读书方面,还是在体育方面,都不应落于人后。
在他的带动下和影响下,老教育家、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曾响亮地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著名口号。
关于运动和健康的关系,马约翰有句名言:“运动是健康的源泉”。但他同时指出,体育运动是个长期过程,非凭一时的兴趣,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马约翰的健身方法独到而又实用。比如他洗澡,坚持温水3分钟,冲去汗水,再抹肥皂,用热水冲4分钟,再用冷水冲几秒钟,大毛巾先擦胸再擦背,特别舒爽。他的生活特别有规律,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零食、不吃得太饱。一辈子坚持,从不违反。
马约翰坚持体育锻炼几十年如一日,80岁时,俯卧撑还能连续40多次,还能游泳、打网球等。马约翰故居坐落于鼓浪屿漳州路58号,是一座二层楼别墅,就在人民体育场东侧不远处,紧邻林语堂的新娘房。按辈分,钟南山的母亲得称呼林语堂为堂姑父。林语堂享年80岁,也算高龄。
定海神针的厦门籍院士钟南山
- Zhong Nanshan -
鼓浪屿本身就是一个长寿之岛,这种长寿很大程度上来自鼓浪屿人的良好生活习惯和素质培养。曾在鼓浪屿呆过的钟南山院士恐怕也受到这种特质的影响吧。
“过了70年了,我还记得外婆家五香肉的味道,还有舅舅带我去沙滩游泳的情景。我在鼓浪屿最长曾待了三个月,那是1948年的时候。”2009年9月钟南山来到厦门,回忆起小时候在鼓浪屿的时光,并抽空与久未见的亲戚朋友见了一次面。
两年后,即2011年7月,钟南山又一次回到故乡,在厦门市人民会堂向家乡人民传授长寿秘诀,并为厦门正在建造“健康城市”点了一个赞。不过,这一次,由于时间仓促,钟南山未能到鼓浪屿故地重游。
图 / 钟南山与舅妈陈锦彩
2015年,钟南山再次回到厦门鼓浪屿,看望亲朋好友。这一次,他与99岁的舅妈陈锦彩特地选择在鼓浪屿医院相聚,舅妈还打趣地表示:“我还小,老年报上说还有活到140岁的呢!”
据了解,钟南山所在的家族有着长寿基因。钟南山表示,排除疾病的干扰,一个人真正能够活120岁。“那么,为什么一些国家人的寿命只有70多岁呢?”
钟南山介绍,每个人都有三种年龄:自然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白领的生理年龄比自然年龄要高10岁—13岁,尤其是30岁—50岁这个年龄阶段,老得很快,主要原因是压力大或者生活没有规律。
“养生应该从30岁左右开始,而不是到了中老年再考虑。”钟南山表示,健康就像一颗空心玻璃球,一旦掉下去就再也弹不回来了。工作则像一个皮球,落下去还能弹回来。“健康是单行线,每一个人都要认真对待。身体出了问题很难恢复,不像工作,时沉时浮是常有的事。”
“每天再忙也要把锻炼时间挤出来。”在媒体的镜头之中,84岁的他身材挺拔、健硕,精神抖擞,良好的身体状态令网友感慨万分。“运动对我保持身体健康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是钟南山院士说得最多的一个答案。跑步、游泳、引体向上……84岁的钟南山从未停止健身;为战疫情,84岁的他再次临危受命,挂帅出征,让人感动不已;这位当代医疗和健身集大成者眼含泪水,两眼通红,为武汉加油的样子,也让我们心疼不已。
回想起自己多次回厦的经历,钟南山曾感慨地表示,他对厦门、对鼓浪屿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这是骨子里的东西,永远不会忘却,不会随时间而变化。在这里,他除了感受着天风海涛,想必还有郑成功擂响的点点鼓声,催他奋进。
当下正是战疫情的关键时期
我们有信念与力量
如郑智化所唱:
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擦干泪,不要怕,
至少我们还有梦。
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武汉,加油!
待到春和景明,一起赏樱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