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活到82岁,没恋爱、没结婚、没生育,5万人出生证上却有她名字
1
1934年,博士学位护理学科的毕业答辩上,有一位老教授出了道题特别有意思。
这道题是这样的:
就在10分钟之前,各位走进学校大门的时候,你的正前方有一棵橡树,橡树底下一定站着一个人。
她就是我们学校的清洁工阿姨,她每天早上都会站在那里。
你们在这个学校已经待了一年半了,一年半的时间里你们每天早上都会与她擦肩而过。
我就想让你们在卷子的最后一题上,写出任何一条关于这位清洁工阿姨的信息。
除了性别之外,像她多大了、家住在哪里、有几个孩子、今天穿着什么颜色的上衣等信息都可以。只要答对一条,这道题就算满分。
更有意思的是,整张试卷上就5道题,前4道题占50分,最后一题单独占50分。
按道理说,博士毕业的考试题应该是很难的。
可这位老教授出的题却超乎了所有同学的预料,而且整个考场上竟没有一个同学能写出答案。
难道这是在故意刁难大家吗?
其实不是的,在考试前老教授就与校方打好了招呼,所有同学的试卷前4道题都算50分的满分,也就是说大家都可以毕业,但这个分数会跟随大家一生。
最后老教授给同学们说了一句话:
“一个做医生的人,如果连有恩于你的人都不感激,你怎么会感激有求于你的人”?
当时考场上坐着一位名叫林巧稚的女学生,老教授的这句话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一辈子。
也许很少有人听过林巧稚这个名字,她后来成为了一名妇产科主任医生,曾接生过袁隆平等5万多个孩子,就连钟南山院士也要喊她声“姑婆”。
她还有个很特殊的称呼,叫做“万婴之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女人,却一生没有自己的孩子。
这是怎么回事呢?
2
1901年,林巧稚生于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里,她刚出生就被母亲扔在了一边,只因她没有满足母亲想生儿子的愿望。
幸好父亲回来的及时,发现了浑身凉透的林巧稚,她这才在艰难之中活了下来。
在林巧稚不到5岁的那年,她的母亲因患子宫癌病逝了,母亲痛苦的模样让她颇感心疼。
或许从那时起,她就下定决心为更多人减少痛苦,努力应对这些女人病了。
林巧稚的父亲林良英是个文化人,曾在新加坡留过学,林巧稚从小便跟着父亲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1919年,18岁的林巧稚在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她就选择了留校任教。
但林巧稚的愿望却是继续进修,早日当一名医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得知协和医院正在招生,只要拿到了这个学校的毕业文凭,就有了在世界各国行医的资格。
于是在1921年,林巧稚满怀信心地来到上海参加协和医院的考试,一向成绩优异的她却在考场上发生了意外......
3
最后一场是英语考试,这是林巧稚的强项,正当她争分夺秒的答题时,考场上突然喧哗起来。
林巧稚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她就剩最后一篇英语作文了,这道题占分不少,她需要全力以赴。
这时她突然听到有人焦急地喊道:“林巧稚,请出来一下”!
她只好放下手中的笔,满脸疑惑地跟着老师走出了教室。原来,是她的朋友余琼英因中暑晕倒在了考场上。
林巧稚顾不上还没有答完的题目,便与另外一位女生将余琼英一起抬到了阴凉处。
一系列的施救动作,她只用了10多分钟。然而等余琼英苏醒后,林巧稚重返考场,却错过了考试时间,无法继续答题了。
协和医院的考试非常严格,150个考生中只录取25个,林巧稚心里清楚这次考试恐怕是没有希望了。
就在她以为自己名落孙山,准备下一次再全力以赴时,竟意外地收到了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协和医院收到了一份有关她的报告,所以破格录取了她。
报告是监考老师专门为她写的,林巧稚在乐于助人时,考官特意留意了她的名字。
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放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他人,而这也是作为一名医生最珍贵的品行。
再加上林巧稚在其他科目考试中成绩都不错,协和医院便接受了报告里的请求。
虽然林巧稚被破格录取了,但她也要面临着医学院的考察:一门主科不及格留级,二门不及格退学。
在重重压力下,林巧稚为了继续留在医学院,选择了“钻空子”。
她发现学校虽然规定10点熄灯,但在12点之后又会通电,于是,她每天晚上熄灯就睡觉,通电后就起来学习。这空子一钻就是8年。
正如她自己所说的“一勤天下无难事”,林巧稚的努力也迎来了回报。
毕业前夕,她不仅获得了毕业证书,还获得了协和医学院的最高荣誉奖--文海奖学金,她是获得这个奖项的第一个女生。
大家都认为林巧稚以后会去比较有前途的内科或外科工作,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我想去妇科”。
林巧稚的选择让很多人大吃一惊,因为当时协和医院的妇科里有一条看似不太通情达理的要求:
“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约论”。
协和医院认为,女人很难同时权衡多种角色身份,当一位好母亲、好妻子就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做一位好医生,所以这条规定对女人来说有些难以接受。
但林巧稚几乎没有犹豫地接下了聘书,就这样,她成为了“妇科住院助理医生”。
当然这个身份只能做助理,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还需要长年的学习与经验的积累。
林巧稚说:“我可以为了当一名医生而终生不嫁”,即使在后来这项条款被废除时,她也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承诺,终身未嫁。
在林巧稚的心里,做一名妇科医生是她的梦想,她只想把毕生都奉献给医疗事业。
她的确做到了,随着一次意外的出现,她再次为自己的医疗之路赢得了机会。
4
1929年的圣诞前夜,一位中国妇女突然大出血被送到医院,而这时医生们都放假了。
没有做手术权力的住院助理医生林巧稚在看到病人生命岌岌可危时,她情急之下全然不顾医院的规定,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她决定亲自操刀做手术,她想到的是病人的生命,却没考虑她自己的前途。
此次手术稍有不慎,就意味着她再也做不了一名医生了。
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手术中林巧稚沉稳地将学习中积累的知识转化成了实践,于是她的第一场手术以成功告终了。
林巧稚挽救了那位妇女的生命,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她出色的医术。她被破格提前聘用,成为了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住院医生。
一个医生要用5年的时间才能升到总住院医生的位置上,而林巧稚却用了短短半年就走上了别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路。
当然,林巧稚也知道,这条路就是布满玫瑰与荆棘的不归路,但对她而言,无论这条路有多么艰辛,一声婴儿的啼哭总能为她带来温暖。
所以,即使在她生日的那天,她也坚持守候在产房一线,她说这是上天送给她的最好的礼物。
凡是她亲手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会有她的英文签名:Lin Qiaozhi‘s Baby 。
林巧稚这一生接生过5万多名新生儿,包括冰心的子女、林徽因的子女,都是由她接生的。
在那个医术很难取得他人信任的年代里,她就这样将一个个的小生命平安顺利地带到了人间,找林巧稚看病和接生的人也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林巧稚本以为只要有好医术就能成为一名好医生,但她在博士学位毕业答辩上却有了另一种看法。
也就是我们开头所说的那道题,这道题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的一生......
5
1941年,因为战争的爆发,日军占领了北京协和医院,并把所有的医生都赶走了。
许多医生被迫离开医院后开始另谋生计,可是林巧稚却坚持行医,在北平东堂子胡同开了一个小诊所,专门为患病的妇女看诊。
她对病人一视同仁,没钱的她自掏腰包垫付医药费,行动不便的,她就骑着毛驴上门诊治。
直到1948年协和医院恢复工作,整整6年的时间,林巧稚在那个小诊所里,亲手书写了8887份病历。
而且这些病历非常具有“林氏”特色,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们平常看到的手写病历都是“龙飞凤舞”形式的,不是专业人士很难看得懂。
普通病历
而林巧稚的手写病历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从未敷衍了事,而且是中英对照,让病人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病情。
林巧稚的手写病历
后来,重回医院任职的林巧稚依然保持着一份认真负责的心,为了让病人少花钱,她告诉大家只挂她的普通号就行,不用挂专家号。
而且有哪位病人需要帮助,她都会大大方方地为其垫付医药费,即使那些“以后会换”都变成了“没有以后”。
协和医院的院长黄人建说:“林巧稚的工资只有200元,可她拿出一大半的钱去资助病人的事情已经成了常事”。
6
1949年,战争终于胜利了,在那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林巧稚收到了开国大典的观礼邀请函。这在当时算得上是无上的荣耀了,可林巧稚却选择留在医院。
在她心里,病人永远是第一位,她只想守着病人,完成她的使命。
1962年,一个宝宝的妈妈焦海棠给林巧稚写了一封求救信。
从信中可以看出,这名母亲已经怀过四个孩子,却都不幸夭折了。
林巧稚从信中还判断出,焦海棠的孩子患的是新生儿黄疸,而当时国内还没有存活的案例。
如果她接受了这份手术,很有可能会对她的职业生涯造成影响,可危急关头,她仍然选择了迎难而上。
最终在她的努力下,孩子获得了重生,一个家庭也因此燃起了希望。
后来这个母亲给宝宝取名为“协和”,就是为了感谢林巧稚的“救命之恩”。
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让林巧雅找到了作为医生的“灵魂”,她感激每一个对她有益的人,也会注意到每一个有求于她的人。
如果再回到1934年,林巧稚或许能轻轻松松地完成最后一题。
可惜时光是在推进的,转眼间,她也到了暮年之时。
7
1978年,77岁的林巧稚被检查出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等疾病。
之后的4年里,她在轮椅上完成关于妇科肿瘤的书籍《妇科肿瘤学》共计50万字。
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状态,有时候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着要拿接生时的产钳。
同年4月21日,82岁的林巧稚拖着患病的身体在这一天接生了6个新生儿,到了第二天,她就再也没醒来......
她这一生,在病房里待了60年,没有恋爱、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却亲自接生了5万个新生儿,成为了5万个孩子的“妈妈”。
林巧稚的墓碑上,刻着一句话:
“只要我一息尚存,病房便是我存在的场所,医治病人就是我存在的价值”。
简短的一行字,浓缩了她的一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