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 | Netta,我心目中Bistronomy该有的样子
▲ 星标这个公众号,据说食运会变好还会瘦,并且经常喝好酒
说句不怕得罪人的,不论国内外,wine bistro都是很容易踩雷的。
对武定路上的Mavis966,一开始也是抱怀疑态度,没办法,坑太多了。结果去了一二三四五次都挺好吃。就那么一个小破厨房,却连面包都要自己做(是好吃的),这点骨气,实在是了不起。
Jeremy来自东北沈阳,看着不苟言笑,眉眼间隐约透着与年龄并不相符的老成与坚毅。在伦敦浸淫多时,苦是肯定没少吃,菜也绝对是认认真真学了,从fine dining到bistro,各种后厨摸爬滚打。
真的,学厨没有捷径,吃过多少苦、用了多少功,品味审美格局几何,不用多解释,都在碗里。
功夫扎实,想法也够,管理厨房团队和执行有一套,最难得一点,忠于自己,不赶潮流、更不人云亦云,此等定力在今日上海,好难得。当然,那个经常出现在Mavis、身材魁梧的澳洲老外Ben,即餐厅幕后主脑,前后打点、让厨师能安心做好厨房中事,同样功不可没。
其实看看现在国内热门的店也有数,业主的品味和眼界,很大程度上是一切的基础……但Mavis总体的短板还是很明显的,厨房就那么一丢丢,实在限制发挥。来自幕后同一团队的新店Netta,显然更符合Jeremy的设想:
由厨师主导、葡萄酒为辅的Chef's Table,不铺白台布、化繁为简,一张5、6道菜的tasting menu,没有固定菜单,可以根据时令与供货随时调整。
即便Mavis交出了足够漂亮的成绩,从这样一下尚显随意的休闲小店,直接升级到做tasting menu,并非易事。一张完整的菜单,很考验厨师的整体把控,完成度、连贯性、节奏感缺一不可;对厨房团队协作性要求也很高,前厅的压力也同样不容小觑,更直白的一点:食材成本直线上升,因为没有单点菜单,很多“边角料”难以被二次利用。
Netta目前的食材成本超过了四成。什么概念?好些Fine Dining高级餐厅都做不到这个数字。试营业连着两个周五都在这里度过,第三个周五又来蹭了一口主菜。fucking solid,fucking solid man。感受一下我澎湃的心情。
不做跟风Crowd Pleaser,贯穿厨师本人的审美和意愿,有态度有底气的食物,Netta的名字,勾起了我心中无数尘封已久的珍贵回忆:巴黎的Septime、Clown Bar、Vivant,伦敦的Noble Rot、Sager + Wilde,香港的Neighborhood,纽约的Aska、Momofuku Ko,新加坡的Thevar、Burnt Ends...
这才是我心目中Bistronomy该有的样子。
之前和朋友有过讨论,这几年国内对年轻厨师不太友好,只有有大店背景、名店分店才会被米其林注意到、为食客所追捧。
我想Netta的出现,也许会是一个新的开始。
P.S. 这篇文章其实挣扎了一下,还是决定今天发。疫情当下,身边的朋友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但有点盼头,总是好的。待到春花烂漫时,我们一起愉快地去吃饭呀!
地段有点Off,紧贴延安路高架,被俏江南的独栋大别野和派出所夹在中间,整体有点rustic,但布置得颇有品味,带点优雅感觉的工(省)业(钱)风,钱都花在厨房设备上了。
一楼有个吧台,据说之后会有cocktail,后面的冷柜里也会塞满香槟,可以在这里喝点开胃酒和餐后酒,不晓得这个概念的接受度会怎么样。
既然是Wine Bistronomy,那酒还是重要的。与Mavis剑走偏锋的全自然酒套路不同,Netta的选酒口味还是挺经典的,有很多已经断货的酒则是老板Ben的私藏:
Ulysse Collin的桃红啦,我超爱的小农Cedric Bouchard啦,最开心的是居然开到了一瓶Lamy Caillat的白,这个酒现在零售根本看不到了,餐厅里也卖差不多了,有多一瓶难求,谁喝谁知道。Arlot是我自己的,去年喝还有点紧,这一次居然很ready,花香飘逸轻盈,快落无边~
第二次去带了瓶Thomas Perseval,那几瓶贵得喝够了回过头来喝入门款居然还挺棒,零残糖,香得一批,风味鲜咸很好配菜;吃红肉开了瓶Joseph Voillot的Volnay一级园,价格实惠,酒本身偏壮实,跟鸽子这样的红肉还有羊肚菌就极般配。
因为连去了两个礼拜,Amuse Bouche上也有了小小不同。第一版,鸭肉球炸了个Croquette,调味略淡,没有想象中香口;牛肉tartare与青豆一道制了个tartelet,塔塔里芥末下了重手,传统法式极度开胃,风干牛肉丝则有川味灯影牛肉风骨,丰富了整体的层次感;蛏肉以葱姜蓉调味,是三样小点中最奇葩的一道,却意外融合,葱油极香、烘托蛏肉鲜甜,吃着颇有南洋味道。
第二次去,为了不重复口味的定制版,酸黄瓜配传统肉批,靠谱;扇贝塔塔质地鲜嫩,牛肉塔塔稍作调整,以红菜头代替青豆,小小动作,足见用心。
进入正式菜单第一道,两周没有大的差别,都是一个很有趣的”蔬菜冻“,玉米笋、蚕豆、胡萝卜、秋葵、彩椒、香菇等多样爽菜,甚至还有一块韭葱皮包裹着莴笋丝与南瓜丝,卖相精致、口感绝佳,以高汤做冻,醋渍蟹味菇帽浑圆可爱,点睛酸度瞬间唤醒味蕾,但又能吃到各样蔬菜的清新原味与清脆质地,非常大胆的组合。
第一版本里加了一勺鱼子酱,酸咸味过于突出,朋友和我觉着有些多余,第二次来果然就调整了。
延续Mavis自种酵母自制面包的传统,Netta的面包终于不要钱了。配的酱嘛,焦香黄油加面包糠咋会不香呢?还有一角Mavis的人气产品鸭肝慕丝,柔滑肝奶酱里夹杂着鸭肉碎与鸭胗,欲罢不能。
厨师放话了,面包可以尽情追加,后面菜余下的酱汁,也会提供充足的抹盘底机会。
Mavis还是走hardcore西餐路线,Netta的菜单则选择甩开步子,更大胆地去探索本地风物之美。譬如,时令的春笋。第一周的版本,面包蟹肉作馅,鲜美与笋子质朴的清香融合得极佳,裹着酥脆香甜的土豆丝,很精彩。中间的炖菜略有争议,鸡头米、蟹肉、玉米与酸黄瓜的奇妙组合,酸度拉得略高,个人更偏好浓郁一些的酱汁。
第二周的春笋就更直给一些,西餐中很少见的花刀鱿鱼,绿芦笋与春笋,视觉上春意盎然,好一盘法风什锦烩菜哈哈哈。
两次都最爱的一道菜,盘底酱汁抹得一滴不剩的水平,是这道海鲈鱼。就是我一直挺看不上的福建本地鱼……就反正吃完Netta的海鲈鱼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不是鱼不行,是做的人不行……
西餐做鱼呢,做半生不难,难就难在上桌的时候熟得刚刚好。Netta这块算挺教科书的了,鱼皮吸足热力,光速拍完照、入口时还能做到又脆又烫,而鱼肉中心温度则控制得很好,汁水饱满、肉质滑嫩而紧实。
Jeremy比常规法餐更重视温度,在摆盘上去芜存菁、为的是争分夺秒留存温度,一方面是中式饮食习惯使然,另一方面,更高的温度也会令酱汁更具表现力。
这道海鲈鱼的精华,必须是酱汁。以干贝和新鲜羊肚菌熬制的XO酱,真正的山珍海味荟萃,香得彻骨、热烈而纯粹,与加入了黄酒的Sabayon蛋黄酱,些微酸度与酒香,交织作醇香绵密的鲜,复合味型交融的层次感、回味悠长,补足了海鲈鱼相对平淡的风味。
我觉得拿来烧现杀多宝鱼肯定也好吃!
就,必须刮得干干净净。
第一周主菜,我爱的鸭子多吃。鸭胸切面这个色泽,惊艳得令人目不转睛,有如油画质感的粉红玫红砖红渐变色调,干净利落收汁漂亮,一看就知道没偷懒(sous vide都给我si)。鸭脖子香肠夹着翠绿的开心果,鸭腿肉小方,以及很适合用来搭配烟熏及gamey风味红禽肉的舞茸。
啊,要是有点黑松露就好了!!!上海我唯一能想到可能比它好吃一点的,是DV的中西合璧挂炉鸭。
第二周鸭子换咕咕咕,喜好程度不分伯仲。但就结合时令食材的水平,鸽子更胜一筹。Mavis时期就有口皆碑的红禽肉,鸽子更鲜嫩,鸭子的肉头则更为厚实、更具满足感。
酱汁里加入了12月时制备的松露酱,比起新鲜的还是稍微差一点点意思,希望大家赶紧给Netta送钱,下一个黑松露季我们再见啊!
出彩的是”边角料“,通常鸽子的腿肉、内脏处理不比胸肉,不是味道过重、肉质老柴就是腥气逼人,Netta以内脏腿肉制馅,酿入堪称完美缝合怪的春笋拼羊肚菌……羊肚菌塞东西西餐见怪不怪,但当羊肚菌浓郁多汁撞上巅峰状态的脆甜春笋,场面就登时有趣了起来~
再加上可爱的本地红米苋,这地气还是接得挺足的。
上周蹭上的朋友的主菜,second round硬是让厨师多出了一份。板鸭风猪肩颈肉,配Romesco Sauce红甜椒坚果酱,杭椒挺讨喜的。但感觉这个呈现方式我可能还是会更喜欢风味更重的牛肉吧。
甜点部分,相比第一周的pavlova,我可能还是更中意第二周的千层酥。蛋白霜半球是很美啦,但这只壳子比我想象中要厚重一些;千层酥嘛就很标致了,虽然酥皮稍微薄了点,但确实就是那么回事,香草蛋奶酱做得也挺给力。
两周的Petit Four都是榛果小泡芙与生巧克力,小泡芙是真标志啊,做的比老许多面包店都好。感觉Netta的甜点师水平不差的,可惜L'Avenue没有早点看上她/他哈哈哈哈哈。
Anyway,不论如何,Netta还是一间非常年轻的餐厅,不论服务、酒水亦或菜品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作为食客,能够在上海吃到Netta是幸运的,而我更想做的,是在未来的日子陪它一起成长,就像曾经的我们,和那许多家与我们一并成长的好餐厅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