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小娘惹,除了好菜还有漂洋过海的乡愁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前不久,电视剧《小娘惹》的热播让不少观众对远在东南亚一带的土生华人文化产生了兴趣,故事里峇峇家宅的建筑风格、娘惹的服装、美食和传统习俗,既充满了独特的异域风情,又带着浓浓的中国味道。

该剧翻拍自2008年新加坡媒体集团制作的同名台庆大剧。20年前老版播出时,也曾在东南亚引起了空前的热潮,让很多原本已经忘了祖先文化的华人后裔、重新追忆起了那段古老的岁月。

峇峇娘惹又被称为“土生华人”或“海峡华人”(在马来语里叫做“Baba Nyonya”或者“Peranakan”),一般是指在15世纪初期到17世纪期间,由于海上丝路和郑和下西洋等关系,来到马六甲、印尼、新加坡、泰国和缅甸,并在当地定居的中国明代、清代移民后裔。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受到当地马来文化或其他非华人文化的深远影响。可以说,作为移民族群,“峇峇娘惹”呈现出了多元文化融合的风采。

大宅里的峇峇文化

《小娘惹》讲述的是居住在马六甲一带的峇峇家族的故事,因此剧中大多场景也都取自马来西亚槟城、马六甲等地。

在槟城首府乔治市教堂街,坐落着一座“侨生博物馆”。这座建筑始建于19世纪末期,原本是华人“甲必丹”(来自马来语的“Kapitan Cina”,是英国殖民当局授予给当时在马来西亚经商、定居的华人侨民首领的一种官职)郑景贵的府邸。在电视剧中,它作为菊香的娘家——黄家的祖宅出现。

小娘惹,除了好菜还有漂洋过海的乡愁

侨生博物馆 侨生博物馆官网 图

单从建筑的规模和造型上,就能让人感受到郑家当年的威望。同时,外墙鲜艳的薄荷绿色,虽然不是传统中国人的嗜好,但在峇峇家族的文化中十分常见,因为越鲜艳花哨,越能体验家族的富有,就如同五颜六色的娘惹糕一样,越精致,越显富贵。

“侨生博物馆”的建筑是典型的海峡折衷主义风格,既有欧式的百叶窗、大阳台、金属镂空花纹栏杆、花纹瓷砖,还有中国风的木雕门、牌匾、灯笼和屏风。往屋内走,还可以看到各种混合着欧式风格图案的中国硬木家具,既富丽堂皇,又充满独特的南洋艺术气息。在豪宅的旁边还建有一所祠堂,供奉着他的祖先和家人。

小娘惹,除了好菜还有漂洋过海的乡愁

这座宅子原本是华人“甲必丹”郑景贵的府邸,如今作为博物馆,展出了许多土生华人的文物和藏品。资料图

据说,1841年,郑景贵因家境贫寒,只身从广东增城的小村庄前往马来西亚寻父谋生。起初跟着父亲在马做些小生意,后来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开始投资锡矿开采,由此富甲一方。清末,河北发生大水灾,郑景贵得悉灾情后,捐巨款回国赈灾,清廷赐予他“急公好义”牌匾,以表彰他的功绩。后来,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郑景贵也多次捐巨额军饷,抵抗列强,还为自己的家乡修桥整路,兴办教育。

小娘惹,除了好菜还有漂洋过海的乡愁

郑景贵。 资料图

1901年,郑景贵去世,豪宅逐渐被废弃。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开发商收购后,将其改造成了一间博物馆,馆内收藏了1000余件峇峇家族的文物,包括娘惹的服装、珠绣鞋、中式餐具和家具,将土生华人在槟城往昔生活的点点滴滴展现得淋漓尽致。

峇峇家族的祖先大多都是远赴南洋经商的华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改变命运,让后人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在马来西亚槟城州乔治市莲花河街,有一座奇特的蓝色大宅子,那是曾经的马来西亚华侨领袖张弼士的故居,被当地人称为“蓝屋”。“蓝屋”建于1897年,占地5万3000平方英尺,拥有38间房间、5个花岗岩铺面的庭院、7座楼梯和220扇白木百叶窗。据说,所有装潢都是张弼士当年从老家聘请的中国工匠完成的,如今是马来西亚现存最大的中国园林式住宅。

小娘惹,除了好菜还有漂洋过海的乡愁

张弼士的故居,被当地人称为“蓝屋”。 维基百科 图

肯定有人好奇为什么要把房子涂成蓝色呢?原来,蓝色在当时的殖民地时期,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颜色,被视为高贵的象征。并且,这种染料也十分珍贵,是用石灰与蓝花花汁混合而成的天然染料,由英国从印度进口到槟城,在热带气候中,石灰可以吸收水分并冷却房屋,而蓝色则增加了豪宅的声望。

据说张弼士办药行、置实业发家,资产高达8000万两白银,而那时的清朝国库年收入也才8000万两,因此被称为“南洋华人首富”,美国人称其为中国的“洛克菲勒”。

小娘惹,除了好菜还有漂洋过海的乡愁

张弼士被称为“南洋华人首富”,美国人称其为中国的“洛克菲勒”。 资料图

1995年,张弼士故居被全面整修后,开始对外开放,内部陈设的不少塑像、雕刻、挂毯等古董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如今,蓝屋其中的一部分客房又被改造成为了古董酒店,可以提供给游客住宿,或举办婚礼、晚宴及会议等活动。虽然价格不菲,但百年古宅的芳容仍然值得一看。

槟城乔治市集中保留了不少珍贵的土生华人文化遗产,2008年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里也是马来西亚家喻户晓的知名景区,吸引无数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小娘惹,除了好菜还有漂洋过海的乡愁

槟城乔治市保留了不少珍贵的土生华人文化遗产。 资料图

舌尖上的小娘惹

据说,剧组为了更好地向观众展示传统的娘惹文化,除了辗转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考察当地的建筑与服装特色之外,还专门聘请了懂得娘惹厨艺的老师傅来教演员制作正宗的娘惹菜。

因此电视剧开播后,最先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不是陷入爱恨纠葛的男女主角,反而是剧中玲琅满目的“娘惹菜”,让人大饱眼福,更被网友戏称“简直就是一部《舌尖上的小娘惹》”。

全剧的开头,黄家的“长桌宴”就给人留下了印象的深刻。长桌宴用峇峇话来说,叫做“Tok Panjang”,“Tok”其实是福建方言,是“桌子”的意思,“Panjang”是马来语,意为“长”,可以看出长桌宴的形成也是融合了中马两地不同的文化。

小娘惹,除了好菜还有漂洋过海的乡愁

长桌宴用峇峇话来说,叫做“Tok Panjang”。 微博@电视剧小娘惹 图

有钱的峇峇家族会在特殊的节庆日子摆长桌宴,邀请亲朋好友来家中组享用丰盛的娘惹菜肴,而娘惹菜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娘惹糕点。娘惹糕点以款式多样,味道香甜浓郁而著称,再加上色彩缤纷,看上去十分诱人。

剧中,女佣阿桃最喜欢“红龟粿(Angku)”是长桌宴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糕点,它造型像龟壳,有长寿、荣禄、福气的寓意,里面的馅通常是绿豆和花生,再用香蕉叶作垫,红红绿绿,看上去喜气洋洋。据说在过去,小孩满月时,也会制作红龟粿分给亲朋好友,甚至用不同形状的红龟粿代表婴儿的性别,乌龟形状的代表男孩,桃子形状的代表女孩。如今在传统马来西亚的华人家庭里,祭拜祖先时也时常会摆上红龟粿。

小娘惹,除了好菜还有漂洋过海的乡愁

红龟粿造型像龟壳,有长寿、荣禄、福气的寓意。 资料图

让陈老太太念念不忘的“RempahUdang”,即“虾米糯米卷”也是经典娘惹美食之一。制虾米糯米卷需要用到南姜、红辣椒、蒜头、小葱头、香茅、虾米、椰糖、椰蓉。先要将糯米洗净用水浸泡一夜,然后在泡好沥干的糯米里加入盐、椰浆、椰糖,再放上斑斓叶蒸煮,加入蝶豆花染色,最后抹上搅碎的香料和虾米。虾米糯米卷带有独特的东南亚香辣、咸甜的口味,一咬去,还有浓浓的椰香,馥郁扑鼻。

小娘惹,除了好菜还有漂洋过海的乡愁

让陈老太太念念不忘的“虾米糯米卷”。 视频截图

娘惹菜的特点是味道香浓,注重各种香料的运用。为了能随时烹煮出适合家人味口的食物,一个娘惹家庭的厨房里都会备有各种不同的香料,如小葱头、蒜头、姜、香茅、香花菜(姜花)、辣椒、薄荷叶、亚参膏、峇拉煎、肉桂、兰花、酸柑、班兰叶等等。

虽然使用了大量的南洋香料,看起来和马来菜或印度菜很相似,但在烹饪手法上,娘惹菜仍保留了许多传统中国菜的烹饪方法,比如香菇豆酱闷猪肉(Babi Ponteh),五花肉中放入冬菇、竹笋,经过焯、炒、煮、焖,还要放入经典的豆瓣酱,是一道非常符合中国人口味的一道菜。

小娘惹,除了好菜还有漂洋过海的乡愁

香菇豆酱闷猪肉 视频截图

除此之外,娘惹菜也有南方及北方之分,南方娘惹(一般指自马六甲南下至新加坡)因受邻国印尼的影响,椰浆成为常见的烹饪材料,口味偏甜。北方娘惹菜(包括北马及槟城)由于受泰国影响,味道偏向酸辣。

在传统的峇峇家族,女性必须学会两样东西——娘惹菜和珠绣鞋,才具备出嫁的标准,不会烧娘惹菜的娘惹会被婆家嫌弃。因此出阁前,女儿都要在厨房里向母亲学习制作娘惹菜,同时,旧时代的女性平日足不出户,家里的厨房也成了她们唯一消磨时间的地方。

小娘惹,除了好菜还有漂洋过海的乡愁

在传统的峇峇家族,女性必须学会两样东西——娘惹菜和珠绣鞋,才具备出嫁的标准。 微博@电视剧小娘惹 图

如今,“会烧娘惹菜、会做珠绣鞋”的娘惹早已经成为了历史的缩影。但“娘惹菜”作为马来西亚一种特殊的美食文化被保留了下来,如今去马来西亚槟城,还能找到许多不错的娘惹餐厅、娘惹糕点坊。娘惹菜从深宅大院中走了出来,开始被更多人开始知道。

有一种情怀叫做“追远”

剧中,月娘的父亲山本洋介是一个对峇峇文化感兴趣的日本人。有一天他在古董店里淘货,老板指着一个陶瓷盖盅告诉洋介,这是用来盛汤圆的器皿,叫做“Kancheng”。

Kancheng一词来自于闽南语的“感情”。剧中,老板解释道:“新郎送盖盅,新娘有盖盅,盖盅有汤圆,一人吃一半,感情不会散。”在过去,峇峇家庭娶老婆,迎亲的队伍要带着盖盅,里面装有红色和白色的汤圆。红色代表喜气洋洋,白色代表纯洁无暇。洞房花烛夜,新郎和新娘吃了汤圆后,感情就会甜甜蜜蜜,长长久久,恩爱到白头。

小娘惹,除了好菜还有漂洋过海的乡愁

用来盛汤圆的器皿,叫做“Kancheng”,来自于闽南语的“感情”。 视频截图

在《小娘惹》中,除了人物的服装、饮食习惯之外,峇峇家族的红白喜事、祠堂文化里也能看到不少中国的文化。

据说,传统的峇峇家族婚礼最长可达12天。梳头是第一项重要的仪式,通常在婚礼前夕的午夜12点进行,叫做“上头礼”。在上头礼的仪式中,新娘的母亲或者长辈一边给新娘梳头时,一边嘴里还要念叨“一梳梳到位.,二梳梳到夫妻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还要在新娘额前“结发穗”(就是额头两边梳小辫),看发穗是否笔直,如果是笔直的,就代表这个姑娘是纯洁、清白的,如果发穗是卷曲的,说明新娘有不贞洁的问题。

如今看来,这样的习俗似乎太过“落后”。但峇峇娘惹的祖先大多是清末时期移民而来的华人,他们所保留下来的习俗相比之下,自然就显得更为传统而古老。

峇峇家族男女结婚的时候,女子会穿上凤冠霞帔,男子会穿上宽松长袍马褂,头戴圆形瓜皮帽。不过比较特别的事,新娘头上盖着的不是红色盖头,而是黑色的纱巾。“乌纱” 代表为了表示新娘离开娘家的不舍,同时也有“驱邪”的作用。

小娘惹,除了好菜还有漂洋过海的乡愁

峇峇家族男女结婚的时候,女子会穿上凤冠霞帔,男子会穿上宽松长袍马褂,头戴圆形瓜皮帽。 微博@电视剧小娘惹 图

小娘惹,除了好菜还有漂洋过海的乡愁

新娘头上盖着“乌纱” 代表为了表示新娘离开娘家的不舍,同时也有“驱邪”的作用。 视频截图

剧中,菊香逃婚后,与山本洋介私定终身,菊香的母亲托桃姐为他们送去了白衣。嫁娶当天,新人要穿白衣也是峇峇家族婚嫁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过了新婚之夜后,穿过的白衣还不能洗,要保存起来,百年之后再穿上,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夫妻来世还能相伴在一起。

其实抛开家族斗争和儿女情长,《小娘惹》其实讲得是一个“寻根”的故事。在老版里,故事的开头就是月娘的孙女从加拿大留学回来,到马六甲探亲。作为一个从峇峇家族走出去,从小接受西洋教育,生活方式已经完全西化的女孩,她已经不会说峇峇话,也不会做娘惹菜和珠绣鞋。但在看望祖母的过程中,她开始了解到了自己家族故事,同时也开始对娘惹这一古老的文化产生兴趣。

峇峇娘惹作为移民华人的后代,在历史的进程中,他们很多都已经不会说汉语、看不懂汉字,但在血液里,在衣食住行的文化里,仍然努力保持着对遥远海峡对岸的祖先的敬畏和怀念。就像剧中黄家族宅的牌匾上写着的“追远”二字,它在告诫子孙们: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先来自哪里,自己的根在哪里。

责任编辑:何涛

校对:栾梦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不排除“封国”,粮食蔬菜还能撑多久?新增23例再创新高

下一篇新闻

借助热泵空气能菜花烘干机——有地理标志的菜花价格翻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