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新加坡防疫之路一收一放,老百姓该何去何从

一收一放之间,如何才能有效抗疫又能让经济正常运作,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法新社)

作者 思路敦煌

自从我国近来每日病例持续过千,我们的国号就无奈地登上了各大国际媒体,成为分析对抗疫情措施的国家个案。专家们困惑有之,不解亦有之。

事实上,对新加坡老百姓而言,我们又何尝不是感觉措手不及?在数字与现实之间,我们该如何应对?

我基本同意官方提出的“与冠病共存“的大方向。

基于该策略,每日新增病患人数已不重要,关键是确保重症和死亡率必须偏低,守住医疗体系的正常运作。如同“与伤风感冒共存”那样,即使每日数千人患病也不必惊慌,只要医疗体系不至于不甚负荷即可。

新加坡防疫之路一收一放,老百姓该何去何从

政府为推动检测作为生活常态,从10月1日起,开设20家快速检测中心(Quick Test Centre),提供公众自费进行冠病检测。(路透社)

然而我认为,当局犯的最大失误就是,实施“居家康复”的首周,官方自己就乱了阵脚、人手不足、人民没能得到当局的及时回应、宣传与安排也不到位,引起人民恐慌,结果无论有无症状都往医院冲。

官方习惯以数据来说故事,然而每日新增数据已吓坏人民。 没能在事前让人民有时间做适当的心理建设是症结。一向习惯有政府出头的民众,现在反而产生了一种“怎么到头来又成了我的事”的心态。

也有前线人员感到困惑,目前到底是要怎样?为何提倡“与冠病共存”,却又一直加强“清零”政策时的防疫措施?

新加坡防疫之路一收一放,老百姓该何去何从

新加坡疫情升温,政府本周一(9月27日)再度收紧防疫措施,其中包括将社交聚会与餐馆堂食的人数上限,从五人减少至两人。(路透社)

其实,政府8月倡导迈入地方性流行病必须经过四个阶段。目前仅只是第一阶段而已,当然还须一边保留加强版的防疫措施,一边慢慢走向开放。

正确来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无比艰难的过渡期,国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仍未积累足够助我们过渡到对岸的心理力量。

我国比较不同的是,隔离现在多转成居家,当局却忘了超前部署这一块,而这一块恰好是新加坡的短板。小屋全家共住,不是每个单位都有超过一间厕所,就算有也一般只是在主人房。感染冠病的若不是住在主人房,而是家中其他成员或房客,又该如何执行?

当局似乎也还没将心理因素,例如迟疑、抗拒等反应考虑进来。这就足以让人民因不知所措,而产生了抵抗心理。

近来媒体一直曝光居家隔离或进入护理设施隔离的不愉快案例,显示了后勤支援与硬件严重赶不上疫情变化的速度,也跟不上基本需求。这样的情况发生在新加坡实属遗憾,也令人感到失望。

新加坡防疫之路一收一放,老百姓该何去何从

一些被纳入居家康复计划的患者向媒体申诉,他们不是联系不上卫生部,就是迟迟得不到回复,要不然就是拖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获得当局联系。(联合早报)

MTAzLjE2Ny4xNTAuMTA1

更让人措手不及的是,当局很快又调低居家康复的年龄,做家长的还未理清该如何安排小孩居家学习、自己居家办公,家中就突然出现了确诊病患,于是又得立即处理如何才能让孩子与染疫家人共住的种种安排,想想都捏一把冷汗!

从商家的角度来看,他们在这个过渡阶段必须承担庞大的检测成本,尤其是那些工作队伍庞大、人员众多的公司。随着社区感染病例不断攀升,他们只能穷于应付。不少公司不免觉得,还不如直接封城,或者加速进入地方性流行病模式,减少检测的需求与程序。

一收一放之间,如何才能有效抗疫又能让经济正常运作,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我认为在病毒依然肆虐的当儿,我们还不具备放下高度戒备的条件,必须继续进行检测和追踪。

与此同时,在公共知识普及方面,侧重点或许应该转向医疗最新发展,例如那些更新更有效的检测方式(新加坡研发的呼吸检测仪,预计12月面世)、有效的新药物、鼻腔喷雾疫苗、血清与疫苗合体的研发成果等等。

这些报道不但正面,也有助于加强人民普遍的心理期盼,看到各方各界其实都在努力朝着战胜病毒的目标迈进。

新加坡防疫之路一收一放,老百姓该何去何从

鱼尾狮公园周末的人群。(海峡时报)

很多专家表示,要有效对抗德尔塔变种毒株,国民至少要达到80%至90%的疫苗接种率。我国虽已达到,却在那时迫不及待开放堂食和电影院,留下遗憾。

基于新加坡的国情,房子偏小,我认为居家康复其实并不太现实。与其这样,还不如确保官方医院,包括社区护理中心有灵活的空间可以增设床位和医疗设备。

另一方面,国人将冠病视为普通疾病的心理建设也是不足的。可能之前对这种疾病产生了太多恐惧,现在唯有依靠更广泛和深入的宣导,不断完善的硬件和医疗配备,才能让我们一步步走到真正“与冠病共存”的那一天。

我知道官员也是凡人,也跟百姓一样在疫情中积累经验或犯错,“摸著石头过河。但是我们还是必须将错估或错误减到最低最少,这样才能平稳过渡到目标中的“与冠病共存”。

就算是专家梁浩楠医生,也曾向媒体透露出“迟早轮到自己”的心态。但我们每个人都还没做好心理准备,去接受这样的精神“洗礼”,去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那一次“审判”。这点心理建设仍有待加强。

新加坡防疫之路一收一放,老百姓该何去何从

现在唯有依靠更广泛和深入的宣导,不断完善的硬件和医疗配备,才能让我们一步步走到真正“与冠病共存”的那一天。(路透社)

无论如何,身为一介草民,我十分配合政府的大方向,也不会错过每一项关于抗疫的措施、国际形势或者医疗信息。这是对自己的责任,也是对社区的责任。

政府也一样,只要将宏观调度做到位,在硬件(后勤、床位和医疗设施)和软件(心理防卫)上推己及人,任何人都会愿意配合的。

新加坡防疫之路一收一放,老百姓该何去何从
上一篇新闻

教育部最新规定出炉!履行隔离令考生也可线下考试

下一篇新闻

那些喊“我们要和病毒共存”的老人家,其实只是不想与寂寞共处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