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在新加坡纸币上的中国人:散尽家财,只为一件事
无论在哪个国家,肖像能被印上纸币,历来都是莫大的殊荣。
能获得这种待遇的,都是本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伟大人物。
然而,在新加坡的20元纸币上,印有8位人物。这8位都是对新加坡做出巨大贡献的知名人物。
其中有一位,却是中国人。
他不仅拥有中国国籍,还官居高位。他是中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毛主席称赞他为“民族光辉”。
在抗日战争中,他组织为国家捐款15亿元,为抵御日寇四处奔走。
他就是陈嘉庚。
可以说,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中国爱国者。
然而,这些和新加坡又有什么关系呢?
新加坡为什么会把他印上纸币?
他对这个年轻的国家,有什么贡献?
1、
陈嘉庚的名字,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
因为他得到了自己祖国永远的礼遇和怀念。凡是接受过义务教育的学生,都在课本上见到过他的名字。
即使是不熟悉他的生平,大家也都在心中有个概念: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爱国华侨。
华侨给人的印象是什么?有钱。
但是华侨的钱都是从哪里挣来的?
在陈嘉庚那个年代,这个淘金的第一圣地,是南洋。
1891年,17岁的陈嘉庚第一次踏上新加坡的土地。他是福建集美人,这个地方临近大海,有着下南洋谋生的传统。
青年时期的陈嘉庚
陈嘉庚这次前来,是投奔他的父亲陈杞柏。
陈杞柏在新加坡开着一家米店。陈嘉庚每天的工作就是协助父亲,经营好自家的生意。
陈杞柏
可是在1904年,陈杞柏骤然病逝,给年轻的陈嘉庚留下了一堆烂摊子。
陈嘉庚还没有从丧父的打击中缓过气来,就必须面临严酷的现实:
米店的生意已经大不如前,十分萧条。
雪上加霜的是,陈杞柏晚年投资失败,去世的时候还欠了不少债务。
丧父之痛和债务压力,压得陈嘉庚喘不过气。
青年时期的陈嘉庚
按照新加坡当时的法律规定,这些债务是陈杞柏所欠,人死债消,原本和陈嘉庚没什么关系。
换句话说,只要陈嘉庚良心上过得去,他就可以不还钱。
但是陈嘉庚却深知其中的利害。
2、
虽然法律规定他可以不还钱,但是道德却要求他必须还清父债。
如若不然,轻则丢的是陈家的商业信誉,重则丢的是华人的颜面。
“中国人取信于世界,绝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
这种道德勇气,成为陈嘉庚事业成功的根基。
在父亲去世这一年,他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创办了新利川黄梨厂,专门生产菠萝罐头。
与此同时,他接手了日新公司,用来销售罐头。
通过陈嘉庚的运营,工厂在短短3个月内盈利4万元。
两年后,他瞄准了橡胶业的商机,果断投资橡胶产业,赚得盆满钵满。
父亲的债务还清了,陈嘉庚的口碑也立了起来,他在商界做起生意更加顺风顺水。
1925年,陈嘉庚已经是南洋最有名的橡胶大王之一。
陈嘉庚公司产品
在南洋的华侨中,“陈嘉庚”这个名字如雷贯耳。
按照老电影里的场景,此时的陈嘉庚应该是吃牛排喝红酒,拿着烟斗和文明棍,像个西方绅士一样享受生活。
然而,陈嘉庚的生活却截然相反。
他曾经给自己规定,每天的生活费不可以超过5角钱。
番薯粥配咸菜,“奢侈”的话就蘸上一点点腐乳,这就是他每天的饮食。
除了自己舍不得花钱,他的家人生活也都很简朴。
这个在南洋赫赫有名的华商家庭,全年的生活支出只有区区几千元而已。
看到这个场景的人都一定会惊叹:“这个吝啬劲头和葛朗台有得一拼啊!”
晚年时期的陈嘉庚
可是,葛朗台的钱都是自己存着了,陈嘉庚的钱却所剩无几。
他的钱花到哪里去了?
3、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曾经感慨:“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人,只有陈先生。”
陈嘉庚把钱花在了两个地方,一个是祖国,一个是新加坡。
身处异乡的陈嘉庚始终心系祖国。
他从青年时代就开始资助革命党人,为孙中山提供资金援助,丝毫不求回报。
1894年,陈嘉庚捐献2000银元,在家乡集美创办惕斋学塾。此后,从幼稚园到高等专科,相继创办多所学校,并在校内建起电灯厂、医院、科学馆、图书馆、体育场,建设集美学村。
1919年,陈嘉庚捐资创办厦门大学。两年后,厦大落成。
厦门大学群贤楼前的陈嘉庚铜像
20世纪初期,积贫积弱的祖国自然灾害频发,陈嘉庚多次对灾区人民施以援手、多方筹款赈灾 。
他还亲自发起募捐活动,动员华侨为国内灾民捐款。
抗战爆发之后,陈嘉庚在新加坡组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并担任主席。
陈嘉庚在南侨总会成立大会上,号召华侨支持祖国抗日
从这个总会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以陈嘉庚为首的这些华侨,一刻都没有忘记过祖国。
陈嘉庚曾说:“祖宗的土地,尺寸不得让人,反之则为国贼也!”
他们在南洋历尽艰辛,一赚到钱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享受,而是毫不吝惜地汇给还在受难的祖国和同胞。
1940年,全国抗战经费18亿元,而南洋华侨的汇款,高达11亿!
这笔钱,对于贫困飘零的中国来说,是一剂强心剂!
延安军民热烈欢迎陈嘉庚
陈嘉庚是个知道感恩的人。
他对祖国爱得深沉,对新加坡也怀着浓烈的感情。
他从1891年第一次去南洋到1950年回国,在新加坡生活长达近60年。
是新加坡给了他事业腾飞的起点,也是新加坡给了无数华侨一个落脚之地。
在陈嘉庚的心里,他从来没有仅仅把这里当成一个淘金之地,而是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如何回馈这片热土?陈嘉庚给出的答案是“办学”。
陈嘉庚在新加坡成立新加坡筹赈会
那时候,新加坡还没有独立建国,生活在这里的绝大部分都是华人。
由于孤悬海外,缺乏充足的教师和学校,很多华人的下一代无法接受传统的中国教育。
如何经商赚钱,成为孩子们接受的主要教育内容。
至于母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已经离他们越来越遥远。再过数年,他们可能已经不知道唐宗宋祖是何许人物了。
陈嘉庚决定用办学来改变这个局面。
4、
1919年,陈嘉庚拿出积蓄,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
南洋华侨中学
与很多崇尚欧美文化的“新式学校”截然不同,华侨中学的教学语言只有中文,使用的也全部是中国课本。
最令人感动的是这所学校的校歌:“猗与华中,南方之强,我中华之光;雄立狮岛,式是炎荒,万世其无疆……”
华侨中学、南侨中学、南侨女中、南洋大学……
一座座崭新的学校,崛起在新加坡的土地上。
在此后的几十年,它们为新加坡培育了无数英才。
除了直接出资修建学校之外,陈嘉庚还给一些学校提供资助。
他热衷于办学的名声传出去之后,有些学校的负责人闻讯而来,希望自己的学校能够获得陈嘉庚的援助。
对于各式各样的请求,陈嘉庚能帮则帮,他只有一个条件:
受助的学校要开设中文课程。
办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极为艰难。
在陈嘉庚的一生之中,办学数量高达118所,其中很多成为名牌学府。
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大学
学校建起来之后,根本不算是大功告成,后期的运行和维护才是开支的大头。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陈嘉庚的生意遇到麻烦。
有人劝他减少对学校的投入,保住自家产业最重要。
陈嘉庚却选择了忍痛卖掉自己的橡胶园,该给学校的钱一分都没有少。
天下为公,国重斯文。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一座学校就是一颗文明的火种。
陈嘉庚散尽家财,为新加坡播撒下无数颗火种。
直至今日,他所创建和资助过的很多学校,依然在为新加坡培养人才。
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即使他持有中国国籍,也依然被新加坡人印上钞票。
陈嘉庚和学生们在一起
他为中国和新加坡做出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文/顾景言
发帖时间: 新加坡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