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两会看点:应对中美博弈与经济转型双重挑战
全球地缘格局与中美关系紧张局势加速演变之际,中国两会将于3月4日(政协)和3月5日(人大)相继召开。本届会议将聚焦两大核心议题:如何统筹应对美国单边主义冲击下的经济压力,以及在「十四五」收官之年推进科技产业化的转型突破。
外部风险方面,美国对华「十加十」关税升级叠加科技投资限制令,形成三重压力。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分析指出,5%经济增长目标既是对特朗普关税威胁的强硬回应,也需通过超常规财政刺激顶住下行压力。据测算,赤字率可能突破3%警戒线上调至3.8%-4%,长期特别国债规模预计扩张至1.3万亿元。
内生动力正在显现。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和宇树科技机器人等多项硬科技成果,标志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进入收获阶段。政策层同步推进制度创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确认《民营经济促进法》进入立法快车道,相关政策工具将在这次两会中集中释放。
民生保障体系面临压力测试。数据显示,全国CPI控制目标将下调至2%区间,这为企业纾困和稳就业措施腾出政策空间。华侨银行研究主管谢栋铭指出,养老、医疗、住房等领域的定向刺激政策,可能成为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抓手。
人事变动折射反腐深度。军方代表团人数因14名将领被罢免资格而缩减,其中苗华缺席带来的关注或转移至新质生产力政策研讨。值得关注的是,李桥铭、袁华智等人大代表是否参与重点法案审议,或将传递军队改革信号。
国际定位博弈成为暗线。南京大学朱锋教授指出,中国作为全球化受益国正遭遇逆流冲击,但新加坡学者李明江认为,特朗普对盟友的极限施压客观上拓宽了中国外交回旋余地。两会期间,王毅外长对「全球南方」战略的阐释将成为观察窗口。
会议核心在于经济治理路线图。除年度增长目标外,设备更新补贴、土地回购机制、生育配套政策等具体实施细则,将决定民众消费信心与产业升级进程。3月5日李强总理所作报告,及其后续与江苏代表团、军队代表的互动,均需细致解读。
延伸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财政转移支付+货币适度宽松」组合策略以来,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机制持续创新。但随着野村证券预测专项债规模将突破4.4万亿元,相关资金监管方案需在两会期间获得合法授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