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如何平衡中美关系?沈颖详解外交政策核心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兼外交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在与《联合早报》副总编辑韩咏红的深度对话中,系统阐述了新加坡在复杂国际局势下的外交策略。她强调,新加坡与中美保持良好关系的关键在于国家利益的高度契合,这种合作绝非传统认知中的“平衡术”。
在涉及国际法、网络安全等专业领域,新加坡正通过技术专长发挥协调作用,并逐步塑造“可信赖合作伙伴”的国际形象。沈颖特别指出,当国际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新加坡将优先保障国家安全与贸易秩序,“必要时作出调整”的前提始终是国家利益最大化。
面对将外交比喻为“平衡木表演”的常见误解,沈颖提出两点关键澄清:首先两国利益存在显著交集,中美均认可与新加坡合作的战略价值;其次当前国际规则体系客观上为多边合作提供空间,这种合作窗口的持续存在取决于全球秩序稳定。
当讨论到国际秩序演变风险时,沈颖预警可能出现的“丛林法则”效应。她通过三个维度揭示其潜在影响:一是地震级的地缘冲突可能打破稳定贸易环境,这对开放型经济体构成系统性风险;二是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的合作基础可能动摇;三是小国安全利益将面临更严峻考验。
在区域合作层面,沈颖再次强调东盟(ASEAN)对新加坡的战略价值。面对7亿人口、年轻化劳动力结构带来的经济机遇,新加坡正通过深化区域产业链合作强化战略支点地位。同时保持对跨境信息流动的审慎管理,防范外部干预威胁社会团结。
针对公众对外交策略的常见误读,沈颖建议建立两个认知框架:其一,复杂国际关系中应淡化“选边站队”的二元思维,重点考察政策决策与国家利益的契合度;其二,每个新加坡公民在国际交往中都是国家形象的塑造者,维护外交自主需要社会共识支撑。
这位资深外交官以梁文福创作的《麻雀衔竹枝》作结,用“虽曾一无所有,故特别珍惜现有成就”的隐喻,道破新加坡外交政策的核心逻辑——用战略定力守护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在不确定的时代洪流中坚守底线思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