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吉布朗坟山守墓人:一生守护城市记忆
在新加坡武吉布朗坟山,清晨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林,空气清新而宁静。这里占地约213公顷,是新加坡最大的历史坟场之一,自1922年成为公共墓地以来,约有10万座墓碑静静伫立,许多名人也长眠于此,吸引了不少导览团前来探访。然而,陪伴这些墓碑的,还有一群默默守护它们的守墓人。
72岁的苏汉城便是其中一位。他每天清晨4点便来到墓园,开始一天的辛勤工作。临近清明节,扫墓的人增多,他的任务也更加繁重。苏汉城从小跟随爷爷打扫墓地,后来继承父亲的职责,至今已守护这片土地58年。这份工作在他家族中代代相传,承载着特殊的使命感。
武吉布朗坟山的守墓人大多来自附近甘榜,从小便随长辈学习扫墓的技艺。然而,自1973年坟山停止接受土葬,以及2013年左右因土地开发而迁移了4000多座坟墓后,这个行业的传承变得愈发艰难。守墓人的身影在黄昏中显得更加孤单,仿佛与这片墓地一同走向夕阳。
面对杂草与蛇虫,守护不简单
提到守墓工作,许多人好奇是否会遇到灵异事件。苏汉城却笑着摆手:“新加坡哪来的鬼?我最怕的是蛇!”由于新加坡多雨,雨后植物疯长,墓园内杂草丛生,清理工作充满挑战。除了要小心蛇蝎等危险生物,还要留意被杂草掩盖的坑洼,一不小心就可能摔倒。前一天,苏汉城就因不慎摔倒而行动不便,无法带人前往他看管的王三龙家族墓地——这座墓地是武吉布朗最大的墓地之一,位于小山坡上,面积堪比10栋三房式组屋,可惜如今多被树林遮盖,难以窥见全貌。
守墓人的职责远比想象中复杂。每年10月至11月,他们会进行首轮清理,用锯子和镰刀去除高大的植物和杂草。如果家属要求去除墓碑上的青苔,他们还需用清洁剂和刷子清洗,甚至要提着水桶到没有水源的地方作业。临近清明节时,还会进行第二、第三轮清理,确保墓地整洁,以迎接前来祭拜的人们。
从守护到探寻,延续历史印迹
另一位守墓人苏亚明同样继承了祖辈的事业,守护墓园一辈子。闲暇时,他还会与好友、本地知名寻墓人吴安全一起,在墓园中寻找被遗忘的历史足迹。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清理墓碑的经验,苏亚明化身“寻墓人”,与吴安全合作无间,发现了不少超过百年的名人墓碑。两人近期还寻获了约有百年历史的“恒山亭”界碑,为新加坡历史研究增添了宝贵资料。
在多次探访武吉布朗坟山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守墓人并不善言辞,也不习惯面对镜头。但他们用双手守护的每一座墓碑下,埋藏的都是这座城市逐渐淡忘的记忆。城市或许已将这些过往抛诸脑后,但守墓人依然驻守于此,成为最后的城市守护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