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月13日 星期日

新闻热点

16岁见证祖母丧礼:传统习俗与家族记忆

那一年,我16岁,正处于中四会考的紧张阶段,常被母亲责备不够用功。实际上,我常偷偷在课本后面藏着小说,假装读书,嘴里念着的是小说情节。那晚,我沉浸在琼瑶的《一帘幽梦》中,半夜时分,煤油灯的油将尽,灯芯干涩地跳动,微光在墙壁和四周摇曳,夜色中显得格外冷清和诡异。母亲当时在婶婶家照料病重的祖母,姐姐早已入睡。我不会添加煤油,索性熄灯上床,免得灯影在闭眼时依然晃动,扰人心神。与其强撑,不如做个美梦来得舒心。

梦中,隔壁班的班长正朝我走来,却被一声突如其来的凄厉号哭打破了美梦,梦境中的人影瞬间消散,如飞絮般无迹可寻。朦胧间,哭声愈发清晰,似乎是一群人发出的,多为女声,夹杂不清。随后,屋外传来急促杂乱的脚步声,朝婶婶家的方向涌去,其中隐约有幺叔的声音。姐姐也被惊醒,紧紧抱着我,轻声安慰:“别怕,别怕。”我虽只有16岁,心里却已隐约明白发生了什么。

那天是星期六,无需上学。堂兄弟姐妹们聚集在屋外低声议论,大家心知肚明——祖母去世了。她享年86岁,在当时被认为是“高寿”,甚至有人称其为“好命”。她的灵前挂着写有“五代大母”的大灯笼,虽不懂其意,但我们也无心探究。只是不解,为何母婶们要哭得如此悲切?而父辈们,或许因身为男子懂得克制,或许因忙于琐事无暇悲伤,显得较为平静。

天亮后,女人们在屋内低声忙碌,男人们则在屋外大声指挥,筹备丧事细节。不到半天,婶婶家前院搭起了巨大的帐篷,甚至延伸到周边空地,帐篷内还配备了电灯和风扇。随后,一具沉重的传统中式棺木运来,吊车将其卸下,十几个壮汉齐力将其抬至灵堂中央。棺盖开启,内部铺满柔软织物,道士在一旁准备仪式。祖母瘦弱的身躯被层层寿衣包裹,有人警告小孩子不得直视,待她被安放进棺木、整理妥当后,道士开始摇铃诵经。我们这些后辈才得以靠近,绕棺一圈作最后告别。祖母双目紧闭,稀疏的头发盘成髻,额头系着锦帛,身着仿佛民初风格的凤仙装,素雅中透着几分艳丽,唇间含着一颗珍珠。她的模样,与平日熟悉的祖母截然不同,仿佛穿越回了民国时代。

瞻仰完毕,趁着天光大亮,棺盖被及时合上,据说不能等到日落,具体缘由无人深究。随后,壮汉们费力将装着祖母“大屋”的棺木抬至高架上,置于“孝思堂”的背景后。接着是各种仪式:诵经、绕棺、焚烧金银纸。母婶们又跪在棺旁痛哭,哭声中带有节奏,仿佛唱歌般有板有眼,尤其在早晚请祖母“用餐”或亲友上香时更为“卖力”。我们这些孩子既觉莫名,又有些好笑。祖母是“好命”之人,为何要如此悲伤?幸好她们并非整日哭唱,而是轮班进行,否则嗓子怎能承受?据说这种形式叫“哭丧”,内容多是歌颂祖母生前事迹,当然尽挑好的说,毕竟死者为大。不过,其中也有人借机宣泄对祖母偏心的不满,哭得格外真切,或许是借此释放心中的委屈。

祖母的灵柩停放了七天,这在如今看来颇为奢侈。她是平凡的老人,却因儿孙在商界和政教界颇有人脉,守灵期间宾客络绎不绝,有商界大佬、教育界人士,甚至还有议员前来吊唁。花圈以白色鸡蛋花为主,淡淡清香弥漫四周,挽联上写着“母仪足式”“驾鹤西归”“流芳千古”等词句,挂满柱子、椰树和篱笆。我们私下揣测,祖母若魂归故里,会否感到不安?一个平凡老太太,怎谈得上“流芳千古”?这些夸张措辞,难免令人忍俊不禁。

对我们这些孩子而言,守灵期间最开心的莫过于用餐。家里请了专业厨师,每天变换花样烹制美食,不仅家人享用,吊唁者也可随时坐下大快朵颐。这在平时,甚至过节时,都是难以奢望的待遇,母亲们只会做些简单饭菜。更令人兴奋的是,某日下午厨师闲来无事,注意到院中面包果树果实累累,便让堂哥爬树摘下几个,又捡来几颗掉落的椰子,准备做点心。两名堂姐被叫去帮忙,用一个类似“小木马”的木制工具磨椰丝——这是一种前端装有尖锐铁器的木凳,人坐在上面磨椰子,虽有趣但颇为单调。最终,厨师用蒸熟的面包果配上调味椰浆,又炸了一大盆面包果片,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守灵期间,我们无需上学,这种“非假期”的假期让我们无比开心。没有电视、电脑和手机的年代,我们玩着扑克牌、跳绳、跳房子等如今看来单调的游戏,当时却乐在其中。偶尔也会被叫去棺旁烧金银纸,据说桌上的烛火和冥纸不可熄灭。此外,还得提防猫咪靠近,尤其是黑猫,据传若黑猫跳过棺木,死者会诈尸。这说法虽有些骇人,但白天人多,倒也无需担心,夜晚则由轮值守夜的大人负责。

祖母去世后第二天,阴雨连绵,东北季候风肆虐,乡村黄泥路被冲成烂泥,车辆和行人都寸步难行。幸好叔伯或堂兄们从锯木厂运来大量木屑,雇佣当时的“建国队”工人将其铺在泥路上,形成粗糙却稳固的路面,解决了通行难题。这不仅实用,也算一种环保之举。

第七天,一切仪式完毕,祖母入土为安的时刻到来。棺木被艰难抬上车,伴随着震天的哭声,众人浩荡前行,随后乘车前往蔡厝港武林山。看着棺木缓缓放入墓穴,每人抓一把泥土轻撒其中,似是郑重的告别。工人们将泥土一铲铲填埋墓穴,大家陆续下山。此刻,再无哭泣或哽咽声,仿佛完成了一场重大仪式,心力交瘁,归于平静。

祖母,您的一生至此画下句点。从此,清风明月、草木馨香,将伴您长眠。待到清明时节,我们再来探望。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植物园爵士音乐会免费欣赏指南

下一篇新闻

苍鹭与蜗牛:自然中的静谧与坚持有什么启示?

相关新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