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9日 星期一

指鹿为马的典故揭示了什么历史真相?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开创了统一六国的伟业,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五百余年的动荡岁月,成为首位皇帝。然而,他统治秦朝仅11年便驾崩。随后,在丞相李斯和权臣赵高的操控下,皇位传给了秦始皇的第十八子——年仅21岁的秦二世。

秦二世继位后,朝政大权逐渐落入赵高之手。赵高在铲除李斯及其党羽后,成为秦朝丞相,独揽朝纲。但他深知朝中仍有异己势力,于是精心设计了一场试探,用以巩固自己的权威。

某日,赵高在朝堂上牵来一只鹿,却当着秦二世和群臣的面,硬称其为马。秦二世满脸困惑,明确指出这是一只鹿,并质疑赵高的说法,随即转向大臣们寻求意见。朝臣中有人沉默不语,有人随声附和赵高,只有少数人坚持实话实说,指出这确实是鹿。然而,这些敢于直言的大臣很快遭到清算,自此朝廷再无反对赵高的声音。

这一事件不仅是一次权力的测试,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挑战。当大臣们被迫认同‘鹿是马’的荒谬言论时,他们不仅在表面上屈服于赵高的威压,甚至连内心的判断和对真相的坚持也开始动摇。这正是最令人不安之处:通过恐惧与压迫,人们逐渐丧失对事实的信任,盲目服从权威,最终放弃原则。

‘指鹿为马’的典故在现代社会也并非绝迹。那些掌控网络、媒体或舆论话语权的人,有时会为了个人利益或流量,不惜歪曲事实真相,忽视道德底线。幸运的是,只要我们培养良好的信息辨别能力,学会从可靠渠道获取真相,就能明辨是非,不被蒙蔽。

所谓的是非观,并非日常闲谈中的口舌之争,而是对事情对错、善恶、轻重的清晰判断,明白自身立场与责任。这样,我们不仅能避免以讹传讹,还能在关键时刻为真相发声。

此外,公平与正义同样是社会的重要基石。真正的公平应建立在制度和法治之上,而非个人主观臆断。它包含伦理与秩序,超越个人诉求,因此常被称为‘大是大非’。在信息泛滥的当下,黑白颠倒、是非不清的现象屡见不鲜,更需要提倡客观公正的精神。正如古语所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理即是公是公非。佛教中也强调‘依法不依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若能深入理解这一原则,社会将更显公平与理性。

上一篇新闻

土耳其伊马姆奥卢被捕引争议,1500万民众投票支持

下一篇新闻

喝冷水为什么可能导致发胖?

相关新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