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龄焦虑到自信成长:我的留学心路历程
从小时候对年龄的担忧到如今的从容自信,我的成长历程充满了曲折与感悟。出生于中国福建,小学时随家人移民新加坡,由于英文基础薄弱,我不得不降级就读,比同龄同学大了几岁。那段时光是我最不愿提及的记忆,在比我小的同学中,我常被嘲笑,身处新加坡竞争激烈、高效至上的教育环境,这种‘落后’让我倍感不安。童年时,我甚至掰着手指计算,25岁才能完成大学学业,比别人晚了好几年,心里充满了焦虑和无措。
然而现实是,我今年27岁才本科毕业,疫情期间还休学了两年。回想10岁时那张愁容满面的小脸,我不禁觉得好笑。当时的我无法想象,多年后,这种年龄带来的‘延迟’反而成为我的独特优势。在美国生活的这些年,我逐渐发现,年龄不再是束缚,反而让我展现出比同龄人更成熟的一面。过去在新加坡和中国的成长环境让我习惯了按部就班,社会对人生阶段有着清晰的定义,例如在某个年纪必须完成学业、找到工作等,任何偏离都被视为‘冒险’。而在美国,我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包容,成功并不局限于年龄,只要创造价值,任何时候起步都不算晚。
去年夏天,我有幸参加了一个艺术家驻地项目,周围的伙伴并非全是21岁的传统大学生。有些人曾是科研人员,有些人来自企业,还有人在高中后选择 gap year。这些丰富的经历并未成为他们的阻碍,反而让他们的艺术创作充满了独特视角。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美国文化对‘终身学习’和‘职业转型’的接纳态度,无论你何时开始,都不会有人质疑你的能力。这种环境让我学会放下对‘进度’的执念,真正接纳自己的节奏。
随着心态的转变,我开始发现年龄带来的益处。在课堂讨论中,我能以更成熟的视角分享观点;在艺术创作中,我将过去的生活经验融入作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种自信让我在同伴中脱颖而出,也让我对未来规划更加坚定。我意识到,过去自认为‘浪费’的时间,其实为我积累了宝贵的思考能力和创作资源。成长没有固定的时间表,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步伐重新定义起点。
回顾从新加坡到美国的五年,我完成了从‘害怕落后’到‘拥抱自我’的转变。如果能回到过去,我想告诉10岁的自己:‘慢一点没关系,只要你走在自己真正想走的路上。’所谓的落后,只是表象,真正重要的是从经历中获得的成长与感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