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VS新加坡,国际学校怎么选?
如今的时代,家长们对于幼儿教育是越来越重视,为了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有机会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从小就能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承载着家长们对素质教育渴求的国际学校就这样在国内遍地开花。
即使国内的国际学校数量越来越多,但在经过种种比较之后,依然还是有很多家长直接让孩子去新加坡就读国际学校。原因在哪,你们想了解吗?
国内国际学校的局限性
① 语言环境:在国内国际学校就读的多数学生还是国内的学生,学生除了在课上接受英文教学,周围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外语语言环境,因此学生很难养成用英文交流的习惯。
② 师资水平:国内国际学校由于教师招聘的局限性及难度,老师一般是外教和归国的留学生。外籍教师流动性往往较高,对中国学生又缺乏了解,无法更好地结合中国学生的特点施教,所以教学质量很难保持长期的稳定性。而且国际学校所开设的国外课程(A-level,IB和AP等)进入中国时间不长,很多教师缺乏对课程的了解和教学经验,导致教学质量也无法保障。
③ 校园生活及课外活动:国外的学校,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学生的校园生活都十分丰富,社团、派对,甚至科研项目小组等种类十分繁多,因此在学生个人能力及素养的培养方面略显。但是国内的国际学校对学生的志愿者活动以及体育活动这方面并没有硬性规定,而且资源相对比较匮乏!
④ 名校升学率:就读于国内国际学校的学生与直接就读国外国际学校的学生相比,在申请国外大学升学,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劣势,尤其一些世界名校,会优先录取本国知名中学的生源。
新加坡国际学校就读优势
① 语言环境:新加坡华人占到总人口70%左右,英文是官方语言,华文又是不能割舍掉的母语,这无疑吸引了众多的中国家长。小留学生在离家后,在英文环境中暴风成长,也能不忘记学习中文,妥妥地实现完美过渡。新加坡国际学校各个国家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比率分到同一个班级,让孩子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文化,享受真正国际化的教育。
像新加坡的加拿大国际学校(CIS),在学生入学初期会将那些英语较弱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教师会用比主流班更简单的英文和更多的图片进行授课,课程进度与主流班一致。等之后学生的英文达到一定要求后,会从英文辅助班进入主流班学习。这样的过渡,对于不少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会帮助他们更容易适应新加坡的留学生活!
② 师资水平:新加坡国际学校的老师多数是由第三方国家委派当地的有名望的优秀教师,并和本地的优秀老师合作,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新加坡教育以启发为主,让孩子去寻找方法探究原因,再做判断。这就锻炼了孩子在日后生活与工作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针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国际学校会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新加坡国际学校往往会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培养学生在多个领域的潜力。
如在新加坡NEXUS国际学校,教师们的资质水平都是非常高的,学校里这种热情友好的环境不仅能够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老师还会用大量的时间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有探索精神,独立学习,使她们成长为善于思考、富于创造力的人。
③ 课外活动:新加坡国际学校除了日常丰富的课外活动外,还要求所有年级的学生必须做志愿者活动以及参加体育运动,并且会和毕业挂钩!学校也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来帮助学生们丰富课余生活!
如新加坡的斯坦福美国国际学校,不仅平时会为学生提供非常丰富的课外活动,还会在六月提供夏校,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接触常规学习中无法接触的新思路。
④ IB课程成绩:国际中心会考课程(IB)是很多知名大学的敲门砖,在美国、英国、澳洲学校的认可率非常高。在1月3日最新公布2019年11月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IBDP)会考成绩中,新加坡又一次取得了亮眼成绩。据悉参加去年11月IBDP会考的新加坡学生共计2250人,全球共有1万8745名考生。新加坡考生和全球整体考生成绩对比如下:新加坡及格率是97.99%,全球整体的及格率是68.73%;新加坡考生的平均分数为37.99分,全球整体的平均分数为28.52分;新加坡32%考生取得超过40分的佳绩,全球超过40分的学生比率仅为7.3%;取得45分满分的新加坡考生有35人,全球满分考生有69人,新加坡满分考生占全球半壁江山。
⑤ 陪读政策:新加坡国际学校提供的是从幼儿园到高中一整套的学习方式,使孩子可以从小到大接受国际化的教育!而且对于低龄学生,新加坡允许妈妈,奶奶或外婆(其中一人)办理陪读签证,至学生年满18岁。新加坡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与中国有很多相通之处,留学生及家长都能较易适应当地生活。
更有重点,国内大多数国际学校,入学条件会更严苛一些,不光要求学生参加选拔考试,一些学校门槛更是五花八门,对学生身份、家庭等情况还会做出要求。
而新加坡的国际学校各有各自的入学要求,但是总体来说,入学的条件相对宽裕,国际学生录取率还是很高的。一般在材料充备无误的情况下,学校学位尚有空余的情况下,学生的申请都不会非常困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