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战前的工业发展为何如此强大?超常发展的对与错
有时候在看二战很好笑,日本居然够胆与强大的美国开战,觉得日本人是不是脑子都进水了。
然而,仔细来看的话也觉得日本的能力很意外,日本当时居然能够造航母,先进的飞机、鱼雷、光学仪器,而且其飞机与鱼雷长期打得美国海军头破血流。
二战时期,日本飞机总产量高达66810架,生产15艘航母,其“信浓号”航母排水量高达7万吨,还制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日本生产了5000辆坦克、6万多辆汽车、13350门火炮。
日本火炮加工厂
要知道现在60年之后我们中国才造自已的航母,而那时的日本就开始实战了。
所以,当时日本的工业化成就的确是令人咋舌的!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能够取得抗战胜利,是中国人用尸山血海、人头滚滚的代价所换来的。绝非抗日神剧一般的轻松自如。
日本的航母制造
甲午战争时,日本经济实力与工业水平与清朝其实是差不多水准。
然仅仅40年时间,就迅速成为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其海军实力是苏、德、法列强都不可比的,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虽说甲午时,日本经济实力与工业化与清朝不相上下,但当时日本经济与工业发展的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68年,明治天皇宣布维新,“求智识于世界”,“殖产兴业”等运动;开启了一系列的工业化之路。
同样是1868年,左宗棠、沈葆贞在福州创办了中国最大的洋务船舶制造企业——福州船政局。投资就是500万两的大手笔。
其实在整个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也可以说是大力支持,先后投入了二亿多两银子的支持洋务运动,不可谓力度不大。
可以说,中国起步的时间要早于日本。
1870年,日本政府设立工部省,“监督和管理一切矿山,建设和保养一切铁路、电报线和灯塔,制炼和铸造各项企业使用的铜、铁及铅矿。并从事机器制造”
其后十余年,日本相继建立了横须贺制铁所、横滨制铁所、长崎制铁所、关口大炮制铁所、石川岛造船所等诸多国营企业。
中国当时也建立了天津机器局、旅顺船厂、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枪械局、轮船招商局、中国电报总局等一系列企业。
双方不仅开始了军备竞赛,也开始了经济竞赛。
由于都是开国不久,中日两国都不清楚经济应当如何搞法。
1881——1884年,中日双方明显的分支点。
1872日本的模范企业富冈缫丝厂开工,引进法国设备与技术及指导人员,当年就产出了优质的蚕丝,并在第二年的维也纳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明治政府大为兴奋,继续加大投资,并不断大力兴办官办企业。然而事与愿违,到1880年,日本所有的官营企业几乎没有盈利的,十年间官办纺织厂总产量仅为100万磅纱,根本不能形成规模。
最典型的是北海道,十年间政府投入了1400多万日元办企业,却没有任何盈利。
1877年,还因为爆发西南战争,使得明治政府财政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只能对老百姓进行大力搜刮来维持。
然而,日本走了正确的一步
明治政府财政到了无法负担的情况,受自由经济思想影响的学者与官员大力呼吁。“日本创办各种企业的目的之一,就是示以实利、以诱人民”。
明治政府开始了出售官办企业、发展民办企业之路。
1881年,虽然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北海道地方政府仍然决定把政府官产作价39万日元,并以三十年无息偿还的优厚条件出售给“关西贸易商会”。
同年,几乎与招商局同期创办的长崎造船所,投资达200万日元,却仅以1日元的象征价格“出售”给私营企业家岩崎弥太郎。
就这样,日本大力推动私营企业发展,从1884——1892年,日本的各种公司爆炸式的增长,日本股份公司的数字和资金总额分别由2392家、1亿日元增加到5444家,2.8亿日元,职工人数从12.3万增加到42万,并出现了三井、三菱等众多私人企业。
日本飞机
中国走向了官办的胡同
而同样1884年时,当时的中国轮船招商局的命运却大相径廷,由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李鸿章任用著名企业家唐廷枢,开创官督商办的模式,使招商局有足够自主经营权。
轮船招商局招商局开设国内外航线30多条,以及国外的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处。其间还收购了竞争美国旗昌轮船公司,成为中国民族企业第一个打败外资企业的案例。
但此时风云突变,朝廷有人指控轮船招商局帐目不清,应收为官办。
在这一场风波中,结果是唐廷枢被调离,轮船招商局也日渐衰落,到1905年时,反而到了资不抵债的局面。
正是因为1884年,这个时间点,两国政策的发生一左一右的分离,从此中日两国也走向了迥然不同命运。
日本连续的改革
1885年,日本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明治政府颁布了正式的《专利法》,大力鼓励创新研发,技术创新。在大东沟海战中,联合舰队让北洋海军饱受痛苦的下濑炸药,就是这段时间日本工程师下濑雅允所发明的专利。
明治政府又推出著名《明治农法》,鼓励日本农民从小农经济向农业商品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加大了日本农业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
日本农业1885-1940发展逐步提升
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大日本帝国宪法于11月29日施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规范了严格产权制度,与大清的“莫非王土”、“皆为官有”思想已经径渭分明。
产权的法律保护,大力鼓励了日本人创办工商业的热情。
因此,在甲午战前,日本的经济发展逐步追上了中国。
而且日本的工业化及经济发展的底子却已经打得较为牢靠。这是甲午战前中日两国经济上的本质差别。
所以,日本就处心积虑的发动了甲午战争。战后,中国的工业却需要重头再来。
1897年,日本人拿甲午战争赔款,实现了日本金本位制,使日本经济进一步发展有了货币稳定的基础。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日本虽然通过甲午战争获得了2.3亿两的巨额赔款,但也在随后的日俄战争中反而亏了18亿日元(当时一日元相当于0.7两白银),其中欠英美的借款达10亿日元。总计约12亿两银。
所以单一战争赔款不是日本经济必然腾飞的原因。
日本的工业化方向
一、与英国从轻工业方向起步不同的是,日本工业是同时从棉纺织业与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
真正取得长足发展是棉纺织业,经过明治初期的曲折发展,到1898年,纱锭突破了100万支,机器纺纱占了绝对优势,1900年机器缫丝也占了生丝总产量的51.7%,日本进入了世界纺织工业发达国家的行列。
轻工业的发展与技术更新带动了日本纺织机器制造业的兴旺,从而带动日本轻工制造业的基础。
二、重工业前期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到了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逐渐形成采矿、冶炼、机器制造三个部门构成的独立工业体系。
但日本重工业真正的起步,却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逐渐形成了的三菱、长崎等六大财阀的经济体,在得到甲午赔款后,通过对这些民营企业的大量投资,极大加快了重工业的发展。
到此,日本的经济政策一方面的确推动工业大发展,另一方面延续对国民的搜刮政策,同时又形成了财阀垄断问题。
日本的工业发展的确在20世纪初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890年代开始,日本煤开始生产,1905年出口量达 260万吨。
1898年,三菱的长崎造船所建造了6172吨的大型轮船“常陆丸”,接近了世界水平。日本成为造船大国。
1901年日本最大钢铁厂──八幡制铁所投产,使日本迈出了钢铁自给的第一步。
令人叹惜的是,而这一年,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却仍在严重亏损,还在官办与官督商办的道路上犹豫不决。直到1908年才由李维利改制成功,扭亏为盈。
到了这一时期,日本经济与工业起飞的各种条件已基本具备。以钢铁工业和采煤工业的发展为基础,造船、铁路和航运发展很快。
1912年,日本在英国定造了最后一艘战列舰“金刚号”,并与自行制造的比睿号、雾岛号等形成系列。
日本的军事工业也开始了迈进了世界强国的步伐。
1914年一次大战爆发,日本的飞跃。
随着协约国的大批订单奔涌而来。不仅使日本还清了日俄战争的债务,而且使日本对外债权由8.1亿猛增到43.7亿,一跃成为大债权国。
经济繁荣带来了大量投资。大力改变了日本的产业结构,工矿业总产值比重从49.5%上升到61.1%,日本正式成为真正意义的工业国。
所以,一战使得日本工业真正完成了一个质的变化,并使日本获得了世界五强的地位。
战前日本经济在工业与贸易的比重是不断提升的
在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市场萧条,经济又作用于政治,使其不断的军国化,日本经济开始大量向重工业转化。
其间,经济超常发展产生的问题也突显出来。
第一,日本的经济超常发展,其中大规模的征收租税导致国内消费低迷,必须大力扩张海外市场,才能保持经济畸形发展,这就决定了其对外扩张必要性。
从下表可以看出日本的人均租税不断上升,百姓消费力下降的趋势。
日本人均租税1897-1913不断上升
日本的人均消费1888-1940不断下降的趋势
这也就是不断对中国等亚洲邻国不断实施侵略的内因性原因。
第二,日本的财阀经济使得日本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变差。使得日本的老百姓无法享受经济发展的红利。
因为贫困,又导致整个社会的文化科技、现代化教育、艺术素养长期无法提升。
比如,1929年时,日本人均拥有的轿车量不到美国的百分之一。美国在1929年就基本实现一个家庭一辆车。
早在1890年,美国就制定《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反垄断的第一刀就开向了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客观上促进了大量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
如美国二战时,著名的两栖登陆艇及各种舰艇的发明就来自于小企业家凯泽发明和生产组织。
凯泽的登陆艇、自由轮是保持美国对盟国的补给和弹药运输线
第三,后期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失衡,导致重工业的畸形发展,失去轻工业支持的强大补充、技术支持、创新活力。
在二次大战中,正是由于大量美国上百万企业的参与军工生产,才使得美国具备了碾压轴心国的生产能力与战争潜力。 而日本的生产能力却遇上了巨大的问题。
由此可见, 日本通过1868年到1941年近七十年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工业能力,这也是日本能够向美国叫板的底气所在,但也决定了日本帝国主义走向。
日本经济在前期通过官转民办、发展轻工业、专利法等正确方向,奠定日本战前经济实力,
同时,也可以看出其财阀垄断、严重搜刮、国内市场萎靡导致其对外的侵略扩张性,及与强大对手较量时的薄弱点。
相关阅读:
相关资料:
《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马国川
《工业化模式的转换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
《跌宕一百年》吴晓波
《日本产业革命史》刘天纯,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