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行新冠肺炎检测“门槛”究竟有多高?
日本现阶段的疫情应对不同于亚洲其它国家(如新加坡严格实行14天隔离、韩国进行大量检测),检测“门槛”相对较高。在日本的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民众批评政府制定的检测标准过于严苛,甚至出现了“检查难民”的专门说法。
那么,日本现行新冠肺炎检测标准到底如何呢?我们来梳理其中的重要细节。
“咨询”和“检测”均有门槛
首先,分诊制度在日本防控体制中是首道“门槛”。民众如果要接受检测,首先要打电话给当地的分诊窗口机构,也就是目前日本在各地设立的“归国者/接触者咨询中心”。窗口机构人员判定当事人可以接受检测的,才会具体上报至有检测职能的医疗机构。
而要向咨询中心提出申请,需要满足以下条件:连续4日以上出现感冒症状或发烧37.5度以上,或是有强烈乏力感、呼吸困难症状。如果是高龄者或有基础疾病等情况者,以上状态需持续2日左右。
咨询后,若中心认为申请者满足检测标准,就将其介绍至前述有检测职能医疗机构的“归国者/接触者门诊”。
在检测阶段,截至3月初,日本厚生劳动省规定的判断“疑似”标准为:
1.有发热或呼吸器官症状(包括轻症),与确诊新冠病毒传染病者有密切接触史者;
2.发烧37.5°C以上且有呼吸器官症状,出现症状前14日内有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内容被确认为新冠肺炎流行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者;
3.发烧37.5°C以上且有呼吸器官症状,出现症状前14日内与有过据WHO发布内容被确认为新冠肺炎流行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者有密切接触史者;
4.有发热、呼吸器官症状等疑似传染病症状,医生基于一般公认的医学知识,认为有必要据此予以集中治疗等,且无法直接判定为某种特定传染病,需要进行新冠肺炎识别者。
除此之外,在厚生劳动省规定的“行政检测”标准里,还有“根据医生综合判断结果”的标准。
从日本媒体报道的实际案例来看,如不满足检测标准,即使经窗口单位“介绍”而来,同样可能被检测部门拒绝。
综观以上标准可知,通过各种规定,日本在咨询和检测机构形成了很高“门槛”。这种检测的重点似乎并非是应对社区传播。但在日本,已经出现了多处可确认的社区传播疫情。
原因:似不追求“应测尽测”
日本政府2月25日出台的防控基本方针提出“重症优先、轻症居家”原则。在此原则下,日本政府似乎并不追求对于无症状、无特定接触史、轻症患者的“应测尽测”。
首先,从地方确诊病例看,曾有对“钻石公主”号下船的无发热症状乘客进行检测并确诊的案例。但其他情况下无症状或无特定接触史者是否都能尽早得到检测,尚不明确。
其次,尽管自3月6日起,检测无需再经保健所批准,并可适用于医保。但这并不保证拥有医保者均可接受检测。
第三,日本此前检测量仅为日均900份左右。根据厚生劳动大臣加藤胜信的说法,这并非是因为检测能力不足造成的。同时,日本部分地方政府在无“特定接触史”等情况下也根据其自主判断实施了检测。不过,据日媒报道,厚生劳动省派往地方人员出现过要求当地“不要过多检测”的倾向。
第四,日本2月25日出台的防控基本方针称,如果某地患者持续增加,则检测政策将调整为在住院肺炎患者治疗需要时检测,并将缩小医学观察规模、轻症居家静养。也就是说,检测和医学观察还可能进一步缩小规模。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近期日本媒体和社交网络出现了“检测难民”“检测遭拒”等说法,很多民众对此议论纷纷,还有网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目前接受检测之难。
应该说,目前的检测标准体现了日本政府的防控思路,即力保重症,防止医疗资源因恐慌挤兑而透支。但是,轻症患者和感染者在社会上的活动,仍可能造成疫情扩散风险。而且,这显然会导致全面控制疫情的时间拉长。
近期,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在撰文分析日本时曾提到一个问题:“既不牺牲经济,又不筛查轻症病人的策略能否成功?”要解答这个问题,恐怕还需要时间检验。(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