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填海建楼逼近极限 向下发展势在必行 新加坡向地下探索城市空间

填海建楼逼近极限 向下发展势在必行 新加坡向地下探索城市空间填海建楼逼近极限 向下发展势在必行 新加坡向地下探索城市空间

国土面积只有722.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却已接近每平方公里1万人,土地向来是新加坡发展的最大制约。在成功以填海和发展高楼等方式扩大空间后,如今新加坡政府开始探讨让城市发展走入地下,建立庞大的“地下城”。

新规划要建650公顷地下城

27日公布的2019年发展总蓝图草案透露了新加坡政府为地下空间用途进行的规划。滨海湾、裕廊创新区和榜鹅数码园区的三维规划图被率先公布,共列出650公顷的地下空间。新加坡《海峡时报》28日报道说,此举是打造新加坡地下城市地图的第一阶段。这些地区的地下将配备交通枢纽、步行街、自行车道、公共设施、仓储和研究设施、工业应用、购物区和其他公共空间,分别位于裕廊、榜鹅和滨海湾的地下8米、15米和25米。

新加坡亚洲新闻台28日称,地下空间的用途各异。浅的地方可建设交通线,深的地方如裕廊岩洞可存储石油等战略物资。新加坡市建局总规划师兼副局长黄攸宁举例称,新加坡电力计划在前巴西班让发电厂一带兴建本地最大地下变电站,此举可腾出地表3公顷土地用于建新办公楼等用途。

地下科学城“深”达30层楼

作为世界上最拥挤的城市之一,人口约560万的新加坡预计到2028年还要增长约150万人。历史上新加坡曾采用向高层发展和填海造地来解决土地面积不足问题。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填海造地使国土陆地面积增长超过1/5。

然而,土地开发正面临越来越多来自地理边界、水深限制、海平面上升和环境问题带来的挑战。《纽约时报》称,新加坡许多地面高楼已高达70层。空军基地和机场周边地区的建筑高度限制令开发商无法把楼盖得更高。由于空间拥挤,已经有数个老庄园和军队营地被关闭,为居住和工业开发腾出空间。

在释放空间和保证经济发展的压力下,开发地下成了势在必行的举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新加坡先后建设地铁、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地下管网系统、地下储存库、大型地下公共空间等一系列地下空间工程。2002年新加坡政府提出“在地下再建立一个新加坡”,此后成立跨部门的地下空间总体规划负责小组。目前已公布的10个地下空间发展用途分别为发电厂、焚化厂、水供应回收厂、垃圾掩埋厂、蓄水池、仓库、港口和机场后勤设施、资料中心和晶圆厂。

目前,除了有约9公里的地下高速公路和约8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路,地下排水系统和综合管线在城市地下随处可见,新加坡还耗时15年打造了万礼地下军火库。目前新加坡名为“裕廊岩洞”的大型地下储油库工程已经上马,竣工后将能为地表腾出60公顷的土地,相当于6座化工厂的占地面积。另一个在规划中的项目是距地面30层楼“深”的地下科学城,它包括40个连通的岩洞,供生物医疗和生命科学产业的数据中心和研发实验室使用。

地下生活“必须经历”

针对政府公开三区地下规划图的举措,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的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副校长杨国柔28日对《联合早报》表示,“长期看来,那些不需要日光、会污染环境及引发噪音的工业应该移到地底下。地面上的空间就能让人享受生活、住房、娱乐等设施。”杨国柔表示,最佳情况是把交通设施都建在地底下,“全球很多大城市都已经一点点地将高速公路建在地底下。”杨国柔认为造价和社会接受度是建设地下城市面临的主要挑战,但影响有限,一些技术限制可以通过科研解决。

“新加坡很小,不管人口未来会不会达到690万左右,总是需要寻找新的土地空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负责人赵志业对《纽约时报》表示,许多设施都可以搬到地下,一开始人们可能会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但只要能提供合理的照明和通风,人们慢慢会适应在地下的工作和生活。

但是公众对在地下工作和生活的想法有一些疑虑。曾当过教师的戴维·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老一辈对在地下生活也许不太能接受,“活人为什么要到地下,只有死人才要入土。”不过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书的迪克森·叶告诉记者,土地的稀缺使“地下”生活可能是他这一代或者下一代必须经历的事情,“现在每天挤地铁,不就是地下生活的一部分吗?”

(来源:环球时报)

上一篇新闻

美国专家;不得不承认,中国军事技术已经赶上甚至超越美国!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将建造亚洲第一艘CSOV船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