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寻“福”丨漳州木偶头雕刻“福神”贺岁
徐强正在雕刻“福神”木偶头
东南网漳州2月2日讯(本网记者 陈惠华/文 李姗姗 马伊骅/图)小小一块不起眼的木头,经过选材、打胚、细刻、修光等十几道工序,成为戏曲舞台的人物脸孔,生、旦、净、末、丑,演绎人生百态。 巴掌大的木偶凝聚着民间智慧,也蕴含着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漳州古城内的徐竹初木偶艺术馆,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头雕刻所蕴藏的“福”文化。
木偶艺术馆里,琳琅满目的木偶头环绕四周,其中,一尊身着红衣,表情喜庆的“福神”特别引人注意。“这尊福神造型,头戴官帽手持玉如意或手捧小孩,为天官一品大帝,寓意天官赐福。福神是我们闽台两地民间信仰的保护神,他能够给老百姓带来阖家幸福平安,也是寄托了我们老百姓所希望的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著名木偶雕刻艺术家,福建省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强介绍道,木偶头雕刻所表现的题材,有许多造型都和“福”有关,比如农历新年,老百姓家里喜欢摆“福禄寿”,“福禄寿”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三位神仙,象征幸福、吉利、长寿。
据了解,传统木偶雕刻还有许多造型是来自脍炙人口的中国民间传说,诸如《八仙过海》中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造型,寓意依靠自己的本事创造奇迹;《和和美美》中的状元和状元夫人造型,适合新婚适合摆在家里,寓意“才子配佳人”;《风调雨顺》中的风神、雨神、雷神、电母、火神造型,寓意消灾克邪,避疫,保平安。还有传统名剧的角色,例如关公、曹操、《水浒传》的梁山好汉等,种类繁多。
漳州木偶雕刻起于晋盛于唐,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徐竹初家是木偶雕刻世家,200多年来,木偶制作技艺薪火相传,到徐竹初和徐强,已是第六代和第七代传承人。几代传承人的深度改造、努力创新,使得传统木偶雕刻艺术成为中国工艺美术极具品位和观赏价值的代表品种之一,被海内外各界人士所喜爱。
“在香港、台湾、包括潮汕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只要有华人华侨的地方,到了农历新年都会用这些木偶人物来装饰,通过木偶来演绎和讲述我们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将‘福’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表达我们的美好愿望。”徐强说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