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方志四川风物」青神竹编——从四川走出的“国礼”

2018年3月22~24日,喀麦隆总统保罗•比亚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比亚总统在访问北京国际竹藤组织总部时,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江泽慧代表国际竹藤组织赠送了比亚总统一幅大熊猫竹编礼品。这幅竹编艺术品出自有“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美誉的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由“国际级竹编工艺美术大师”陈云华亲自设计制作。

4月13日,结束了四川之行的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总理库尔茨从成都启程离开。与他们同时返程的,还有来自眉山青神的二两竹丝——名为《融》的瓷胎竹编。同样收到代表四川竹文化 “土特产”—青神竹编的还有泰国公主诗琳通。

「方志四川风物」青神竹编——从四川走出的“国礼”

青神竹编是四川省青神县的传统手工艺品。其工艺历史悠久,技艺高超,产品从竹制品生活、生产用具到竹编画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该县被评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国际竹手工艺培训基地”。其工艺列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出。

「方志四川风物」青神竹编——从四川走出的“国礼”


青神竹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起于何时,尚无定论。据《蚕丛氏的故乡》载:“早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活动在这里。”那时,青神县的先民便开始用竹编簸箕养蚕、编竹器用于生活。战国时期李冰父子治水时期,青神县先民即在岷江两岸以竹编篓网石筑堤保坎。据现有文字记载,唐宋时代即有生产、生活型竹编用具,据史料记载:公元827~835年(唐文宗太和年间),荣县人张武率百余家于青神编竹篓拦鸿化堰、凿山开渠、引水灌溉农田。当地民间用竹启成篾条(片)编竹席晒东西,编簸箕养蚕,编篼筐盛物,编扇扇凉等,已广为流传,竹制品市场开始形成。


「方志四川风物」青神竹编——从四川走出的“国礼”


到宋朝,据传苏东坡在中岩书院就读时,与青神才女王弗在中岩相恋,因书院蚊虫较多,王弗请篾匠教她编了一把精美的宫扇送给东坡,用以驱蚊纳凉。消息传开后,篾工巧匠们开始学编宫扇,称为"东坡宫扇",青神扇从此出名。民间竹编用品也增多,形成了竹制品生活、生产用具市场。

明代开始了竹编向工艺型改进,出现了几何形式古装饰粗线图案的日用工艺品。青神人余承勋考中进士,官授翰林院修撰。他进京做官时用的竹编书箱、膳食盒就是用很细的竹丝编制成的,样式非常精美,后收藏于"中国竹编博物馆"。

到清代中期,竹编工艺已具备一定水平。1875~1908年清光绪年间,青神竹编艺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当时编的“宫扇”相当精美,被列为朝廷贡品,现在沈阳故宫尚陈列有由青神袁氏艺人编织的“寿”字宫扇即为佐证。

随着养蚕业迅速发展,青神成了当时“西南第二大丝市”。养蚕用的竹簟、簸箕、背篼、筛子等形成了庞大的竹制品市场。


「方志四川风物」青神竹编——从四川走出的“国礼”


民国时期,青神竹编工艺水平又有了新的发展,能在扇面上编花、编字。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天庙竹编艺人艾正星一家,开始用很薄、很细的竹丝编成有“抗战到底”字样的扇子,送朋友。青神观金乡的斗笠,罗湾乡的凉席,天庙乡的吨篼围垫(盛粮物),不仅在邻州府县享有声誉和广阔销路,而且在斗笠、扇面上出现了编织的“驱逐倭寇”“还我河山”等抗战文字。当时,青神农村养蚕业更加发展,青神养蚕的晒簟、簸箕也大量生产,销售到外地。竹编业得到快速发展,家家户户都用竹编器具。


「方志四川风物」青神竹编——从四川走出的“国礼”


20世纪70年代未,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立志革新竹编传统工艺的艺人,他们集中技术和智慧,刻意求精,为竹编适应市场需求开拓了新的前景,把竹编艺术推向了实用兼欣赏乃至高品位的纯欣赏型的艺术层次。在立体纺织类,着重于精、细、雅、美堂、挂屏、横幅、楹联以及扇席之上,从而使竹编工艺跻身于艺术殿堂,使中外为之瞩目。


「方志四川风物」青神竹编——从四川走出的“国礼”


1984年,青神大型竹编《乐山大佛》跨进联合国大厦,自此以后,殷超的精编竹扇系列、《中国四大美人图》《百寿图》、联中竹编厂的《八仙图》《仙佛图册》《折叠帽》,陈云华和中岩竹编厂的《中国百帝图》《九龙屏》《百子屏》和大型精编长卷《清明上河图》等薄如蝉翼,光洁如绸,精美绝编的珍品源源问世,频频获奖。世人叹为观止。

1988年春,由文化部门注明中和殷超等竹编师们创制的融主体和平面于一体的竹编艺术舞动巨龙,先后参加乐山、眉山、成都、海南、北京和泰国、新加坡等处国际性大型文化演展活动十多天,均取得轰动效应。并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金奖。

2000年春,青神竹编在国际竹藤组织大厦开工仪式上作为高级礼品分赠各国。青神现有14000户29200多人直接从事竹编,尚存滚动发展态势。青神竹编,已经先后畅销和令传欧、美、澳以及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奇葩”“艺术中的艺术”。


「方志四川风物」青神竹编——从四川走出的“国礼”


原料要求:青神竹编对原料要求严格,需是一年生优质慈竹,选取整根竹子颜色基本一致、无伤痕、无斑点、竹质细腻、节长在45cm至80cm的中间竹节。

工艺流程:工艺按选竹、砍竹、剔丫、去节、刮青、削平、分块、分层、启篾、三防处理、染色、分丝、编织等流程进行。

刮青:将采伐后的原料竹在两天内刮掉竹表面的青色胶质层,使其外观色层一致。

分块:以竹筒外圆基本平面为准,按竹筒大小不同,分出不同宽度的竹块。

启篾:根据编织对象的不同,将分出的竹块沿竹材的径向剖启成薄篾层。

三防处理:将竹篾放入30%的双氧水按1:2配制的溶液中煮沸(时间依色层而定),达到防虫、防麻斑、防霉变,脱脂增白的效果,使色层颜色更加接近。

染色:将染料用白酒溶成糊状,倒入煮开的沸水中,充分搅匀。要求竹篾色泽均匀一致。

分丝:以编织用篾丝的宽度需要为准,用排针将竹篾分成宽度一致、丝数精确的竹丝,并去掉篾丝上的竹纤维丝,保持篾丝的光洁。

编织:把图样作为底稿用竹丝按图样编织。产品规格尺寸、图形应与底稿保持完全一致。

产品要求:几何图形完整,无霉变,编织图案清晰逼真、色泽协调、不易褪色、立体感强,整幅产品厚薄一致,篾路通顺,编织紧密,不抛挤、不现接头,手感光滑,无毛刺,沿边整齐圆润、无虚针、漏针和脱针,展开后幅面平整、不曲翘、边角曲直自然,卷曲后能恢复原状,符合规定外形。丝数(根/cm)达到12~14丝的为二级,16~22丝的为一级。


「方志四川风物」青神竹编——从四川走出的“国礼”


一筒竹子,在普通人眼中,仅仅只是竹子,可在竹编大师眼中,就是带领农民致富的商机,在他们手中,这些都可以变为艺术品。

「方志四川风物」青神竹编——从四川走出的“国礼”

陈云华:国际竹艺城开创者

陈云华,青神云华竹旅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改革开放40年来,他用一根根细如毛发的竹丝,创造了上亿财富,经他手的竹制品,从硬币大小的茶垫,到十米长宽的山水壁画;从几元钱一个的生活工具,到拍卖价360万的工艺品,无不创造着记录和奇迹……

1991年,陈云华随四川省文化馆到中国台湾参加在那里举办的民间艺术展览。当时他带了多件作品,其中一件便是自己潜心创作的作品《百帝图》。这部经长达半年制作,长90厘米、宽26厘米的《百帝图》在台湾的展览上,被一位美国商人以48000美元的价格买走。这笔钱让陈云华有了要把青神竹编做大做强,还要带动周边群众发家致富的想法,于是他着手筹建中国竹艺城。1994年10月,中国竹艺城正式对外开放。如今,年近70旬的他几乎每天还在为竹编培训、研发、产品推广、学术交流等奔走于国内外大小课堂、竹编企业。他还亲自给学员上课,手把手做示范。陈云华培训了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学员,把竹编技术传遍五湖四海。据悉,陈云华可将刮青的竹篾起到几十层,薄比蝉翼,细超发丝,他的作品技艺精湛,栩栩如生。


「方志四川风物」青神竹编——从四川走出的“国礼”


「方志四川风物」青神竹编——从四川走出的“国礼”

张德明:把竹编融入教育教学

张德明,青神县竹福竹艺文化有限公司、青神县竹福竹编艺术创作中心总经理。小时候跟着祖母学习竹编,耳濡目染,自此对竹编产生兴趣。张德明当教师后,一方面向学生家长请教竹编技术,一方面指导学生从小学习竹编。首次把竹编融入在教育、教学之中。在青神职中竹编工艺美术专业任教期间,形成了研、教、产、销于一体的职业教学模式,获四川省教育厅高度赞赏。退休后,张德明一直关心关注青神竹编的发展,成立青神县竹福竹艺文化有限公司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到他钟爱的竹编事业。张德明创造了“册式”竹编,如同古代皇宫奏折,便于携带、展示、保存等优点,同时将双面《百帝图》演变成单面隐形《百帝图》,该技术曾在中国西部“三品”(艺术、收藏、旅游纪念品)博览会上获金奖。2005年,首创的金裱竹编专利出品,解决竹编艺术品变色、开裂、蛀虫、不便携带、不上档次的弊端。


「方志四川风物」青神竹编——从四川走出的“国礼”


青神县南城镇兰沟村,号称“中国竹编第一村”,兰沟村的700余户居民“吃的”就是竹经济。该村目前已经形成竹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园和观光工厂一条线。按照规划,该村以竹编文化为核心,打造出了集文化体验、休闲养生、产业聚集、教育科研为一体的国际竹编文化产业园。早在2012年,青神竹编产业就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五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眉山实施“双百”工程,推动竹编产业全域发展,提出在“十三五”时期将竹编产业打造成带动百万人就业、产值过百亿的“双百”产业工程。


「方志四川风物」青神竹编——从四川走出的“国礼”


青神县把竹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县三大工作重点之一,作为富民产业,作为对外提升青神形象的产业来抓。青神竹产业总产值16亿元,从业人数5万人,竹编产品打入海内外市场,直接销售收入突破2.6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8亿元。

如今,依托竹资源,围绕竹编产业,青神全力打造竹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建设“竹海、竹艺、竹城”,已初步形成现代竹编产业体系。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同市委书记曾经一同参观了陈云华的园区和产品,他们认为竹编能够很好的带动农民致富,将整个市区发动起来,让竹编产业做到“双百工程”。

青神竹编技艺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在历代竹编大师的的创新、传承与培训中发扬光大,并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品项目持续享誉海内外,竹编产品销售已超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青神竹编甲天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带动一方土地的发展”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整理:罗一洋

上一篇新闻

在阳原就可环游全世界,何必外出看美景!

下一篇新闻

Netflix的亚洲进击之路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