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的世界》第18章 国祚民祀 第2节
第2节 “天下第一庙”
卫辉比干庙为北魏孝文皇帝时创建,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左祖右社”的陵庙建制,陵墓的东面是祖庙,西面设社稷坛,东西相乘,号称“天下第一庙”。
比干庙的建筑比照帝王将相生前的宫室住宅格局,“门、阶、户、席,皆王亲也”。比干庙的门外有屏,又叫萧墙,即老户人家的照壁,照壁以内即为陵庙的主体结构。进入照壁内,登内阶,迎面为庙内山门,山门四周环以红色墙垣。
比干庙内还有二门、三门、石坊、木枋、廊庑、牖、大殿等等,庙的后端即是比干墓,即民间传说的“天葬墓”,也可能是帝辛修筑的陵墓,另有说是“马勒封”墓(指墓葬的形制)。比干墓直径五十米,高二十米,占地二十多亩,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个坟丘式墓葬,号称“天下第一墓”。
几近失传的古书《葬经》专门研究堪舆风水,注意勘察山川形势,讲究墓穴的方位、向背、排列结构,推重山川形势、山脉的位置、水流的走向、林木的枯荣等蕴藏的所谓“气”,天子墓则讲究“龙气”。比干墓符合《葬经》论述的“风水宝地”标准。
有人说比干后裔林姓繁荣昌盛,“富贵阶品,皆由安葬所致;年寿延促,亦由坟垅所招”,这种迷信说法迎合了人们所求福避祸的心态。考古证明殷商朝及周朝的帝王陵墓,不封不树,没有坟丘,更无奢侈珍贵的陪葬品,奉行极简主义,这也是殷商朝的墓穴不被盗墓贼看好而鲜有被盗个底朝天的原因,信奉“千金岂其吾珍兮”的比干之墓更不入盗墓贼们的贼眼。相比之下,那些生前享乐无度,死后还要大肆厚葬的人们时不时要防范盗墓贼的洗劫,一不小心就被刨坟掘墓,实在是不明智。
比干墓周围和上面长满了老龄古柏,约有四百多株。比干庙历代均有栽柏的习惯,有关风物传说也多与此相关,如“没心菜(一作无心菜)”,“开心柏”,“紫斑石”,“鸟柏”,“照妖镜碑”等等。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松树象征着长寿延年,柏树象征着死后千古不朽,因而葬礼和墓葬中常用松树和柏树寄托生者对死者的缅怀与祝福。
比干庙山门有“谏臣极则”横向牌匾,二门有“殷太师庙”横向牌匾,大殿牌匾有“取义成仁”,拜殿牌匾有“丹心千古”等等。比干庙收藏有数量举世第一的匾,又称匾额、扁牍、牌额、牌匾,号称“天下第一匾”。
比干庙的嵌字联、长联、丹心坊石联等也为整个庙堂增色生辉,号称“天下第一联(古联)”。次门的坊额题“谏臣极则”四字,左右两侧有一石联:“主德谏难回,当此亲离众叛,欲尽如微子去,箕子奴,无以激亿万人忠贞之气;臣心剖不死,即此血溅魂飞,且将以周日兴,殷日衰,上诉主君六七陟降之灵。”拜殿两侧有一副嵌字联:“剖心谏纣数万世忠烈有谁能比;焚身丧殷留千古唾骂与公无干”。楹联的尾底嵌入了“比干”二字。比干墓前的丹心枋镌刻有一副石联:“臣心剖不死,故社柏犹存”。
按地理走势,中国山川地形是西高东低,水从西边流来,出于东南,中原地区如同一个巨无霸的蓄水池,仿佛全天下的江河湖海之水尽皆库存于比干庙所在地。当地传说过去比干庙至斜道村和饮马庄村东,无雨无泉,平地出水,百姓称之谓“涧水”,存水者为财也,这就和比干的“文财神”身份相暗合了。京广线从比干庙右侧贯穿而过,铁路往南到新乡,往北到淇县,只有比干庙至后庄村地下有石硼,前院石硼以中轴线为准,以西有石硼,以东没有,这也是地壳在比干庙形成的阴阳交合之处,貌似有几分依据。
比干庙里的柏树都是平冠,没有正心,象征着比干无心;所有柏树向南稍倾,有致哀之像;正殿前有一棵开心柏,象征着比干丹心被剖,号称“天下第一柏”。大殿前面的东配殿后栽有一棵龙柏、一棵鸟柏。龙柏的主枝像两条腾空飞龙,弯转自如,一纵一横;鸟柏据说按天生纹路锯开,木板上有小鸟的自然图案。比干墓的东侧有板柏,此树现状像一块大木板。无心菜是比干庙里自然生长的一种植物,据说全中国独此处生长,移栽庙外即死。这一小片没心菜相传是顺应天理地气进行阴阳交合,春不出土,吸足春天上升的阳气,到五月份才生根出叶,而且一年出土三次,可谓“三生三死”,颇为奇诡。
比干庙地处物产丰饶的肥沃中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牧野之战就在此地展开。比干庙经受了三千多年无数次战乱和地质灾害,虽屡遭破坏,但损毁极小,应该说历朝历代的战乱各方对比干的崇敬之心都是共通的,据说连魔鬼都不如的日本侵略军当年也绕过了比干庙。比干庙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立了专管机构,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四(比干诞辰)都要接待数以千万计的国内外比干后裔林氏族人和海内外游客。
比干庙的现今活动多是祖宗崇拜的祭祀仪式,有牌位祭祀与坟墓祭祀之分,有宗族祭祀与家庭祭祀之别,也有节日祭祀、季节祭祀、忌辰祭祖与朔望祭祀等区别。
比干庙是海内外林姓的圣地,林氏族人的家庙、祖庙。比干庙的独特地位也有现实教育功能,联结着一个世俗的林姓宗亲团体。全世界的林姓后裔或延续着比干的生物基因,或传承着比干的精神基因,作为中华姓氏之一的宗亲团体,林姓后裔恪守着“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华夏子孙根基意识。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家族和宗族千百年来的延续绵存,归功于并得益于子子孙孙代代相传的祖先崇拜情结,有人据此认为“截止辛亥革命,祖先崇拜始终被视为国家崇拜”,此话不无道理。
比干作为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与林姓太始祖,由普通的祖先崇拜扩而大之的偶像崇拜与神灵崇拜而至于超越宗族、民族、种族的人格崇拜、精神崇拜,具有更高的抽象意义和普世意义。比干后裔暨林氏族人每年汇聚此地祭祀比干,亦不外乎慎终追远,奉行大道,感恩报德,维系宗亲团体,促进族群团结、社会和谐。
比干庙的“四时祭”即“春勺、夏褅、秋尝、冬丞”,伴以钟、磬、云板道教音乐之韵,洒扫庭事,设岸于阶,浴盆涤手,更换祭服,奠酒焚香,虔诚跪拜。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四是约定俗成的比干诞辰,又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双节合一,为比干后裔暨林氏族人祭坟扫墓的盛大节日,历代沿习。
过去,比干庙的斋醮仪式除了祭星,还有设坛诵经和作道场两种。当地人家平日遇有婚丧寿诞之事,要举办道场法会和道教音乐,称为“建醮”,又称“作道场”。道教徒常施与比干庙的住持道士若干费用,请求安排诵经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寿、求平安、超度亡魂。千百年来互相掐架的佛道二教难得在比干庙合作一回。作道场的收入是过去的比干庙重要经济来源,有的在庙内作道场,也有外出作道场的。
现存比干庙最早也是最大一块歌颂比干的帝王碑文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遗存,号称“天下第一碑”。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南巡经过汲县,以帝王祭祀的最高规格“太牢”三牲大礼祭拜比干,随后下诏敕建比干庙。同年十一月,孝文帝再次来到比干墓,在泣拜比干公后,写下了才情俱绝的祭辞《吊殷比干文》。自此,中国第一座前庙后墓、拜祭先人的庙宇诞生了。至今,比干庙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祭人庙宇。比干庙现存建筑多为明朝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明孝宗时重建,也有五百多年历史。
比干庙院内碑碣林立,共计有百余幢,以北魏孝文皇帝拓跋宏“吊比干文”碑最为珍贵,该碑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这是一通集古典文学与书法价值于一体精华的石刻。文内颂扬了比干“千金岂其吾珍兮,皇舆实余所钟”的清廉节操,历代金石集录多有收载,素与洛阳的“龙门二十品”齐名。
比干庙内悬有一通林氏姓源碑,为明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河南卫辉府裴骞所撰,碑文近千字,清晰可辩,是国内仅有的一块追溯林姓起源的石刻文物。碑文云:“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惨于比干者也。夫比干以王子宗亲,少师重位,叹沉酗之乱法,伤市祚之伦表。是故不得不言,不当不死者也……”碑文所述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感人肺腑,无愧经典传世之作。
当今,林姓已成为中国的一个大姓,在全国历次人口普查中稳居第十六位,东南沿海一带最为密集,有“陈林满天下”的美誉,在台湾,林姓更是仅次于陈姓的第二大姓。据粗略统计,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海外,全世界林姓人口约有两千万左右,中国大陆约一千五百多万,港澳台和海外约五百万。另有非权威的统计数字显示,海外八千万华人华侨中,林姓名列前茅。
关于海内外比干后裔及林姓族人的总量统计,诸说不一,多数赞成两千多万一说,一说一千五百多万,后者似未将女性林氏所生而随父姓的子女计入在内;另若将“比干八姓”、“六兰同堂”也包括进来,全球比干后裔一说有七千万之多。有专家认为,比干已离世三千多年,其后裔血统、生物基因多混杂难同,无从比对,故比干后裔的认定应以性格、品质、行为方式等精神基因为准,而不应以姓氏和家族单元为依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地华夏子孙(含蚩尤、帝夋两支)掀起了一股“寻根热”,一批又一批林姓子孙不远万里来河南卫辉祭拜祖先,寻根祭祖。从1993年起,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四,卫辉市都要以政府的名义举办纪念“比干诞辰庆典”活动,迄今已接待来自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和中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个林氏宗亲和比干后裔团体。
1917年和1934年,时任中华民国政府主席林森曾两次派代表来卫辉祭谒,拟大规模重新修建比干庙,创建“国粹大学”,弘扬“民本清议,士致于道”、“千金岂其吾珍兮,皇舆实余所钟”的比干精神,后因日本侵华,此计划搁置未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