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3日 星期日

特色小镇的文化生命力——以艺术小镇为例

特色小镇并非行政区划单元,也不是产业园区,而是相对独立于市区,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2016年7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又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探索发展特色小镇,已经成为我国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之一。

最近,笔者有幸读到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博士写的《特色小镇的生命力在于文化》一文,非常赞同其观点。由于本人擅长的是艺术设计专业,且长期专注于城市同质化、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艺术与生活方式构建等课题研究,也一直在探索研究中国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所以想结合自己所学专业以及课题、案例研究,在韩先生文章的基础上就特色小镇发展问题谈谈个人的见解。

四年建设1000个特色小镇,其体量之大,速度之快,在世界城市发展中恐怕是史无前例,而且上升为国家层面的经济建设目标与任务。笔者认为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乡间发展不平衡,导致大量人口集中在大城市,造成了城市劳动力严重过剩,农村逐渐退化甚至到了“无人村”的状态;二是城市有限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导致城市病频发;三是农村的留守儿童、老人缺少有效的关怀和照顾,社会问题频发;四是农村、乡镇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五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人口对繁忙的工作、紧张的生活状态需要放松的出口。而“特色小镇”建设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剂良方,可谓是解燃眉之需。但是,长时间城乡二元制行政体制和集中力量城市化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的乡镇、农村发展依然相对滞后,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更是一片空白。因此,如何快速有效达成1000个特色小镇目标?如何实现百花齐放的“特色”?如何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最棘手的问题。由于任何一个特色小镇的发展与其所在城市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面临的问题亦是极其近似。而30年改革开放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应该对日后特色小镇的建设具有极强的参考意义。因此,我们首先有必要探讨一下目前中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目前中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城市面貌千城一面

近些年,因工作需要,笔者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大省级城市,发现大多数城市存在严重的“千城一面”问题。感觉城市之间似乎没有多大区别,都是高楼林立,而且楼宇的面貌基本一样,宛如一个个模具雕刻而成。正如《新华时政》中的一篇文章描述的一样:“如果北京没有故宫,上海没有外滩,杭州没有西湖,她们将失去魂......但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思潮在当下中国愈演愈烈,出现的城市均毫无生机,像一个个水泥盒子”。原本是丰富多彩的城市,却正在被标准化的水泥钢筋盒子所替代。为了进一步验证,笔者又在百度图片搜索中分别输入北京、南京、上海等几个代表性城市名称,检索出来系列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现代化城市面貌图片,从这些图片来看,各城市城市规划以及城市迎宾大道都大同小异,城市群落风格几乎一致,建筑形态特别相似, 基本都是钢筋水泥、玻璃幕墙,城市间的文化差异性根本无法体现,各城市的地方特色更是没有展示出来。可见,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千城一面”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就像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前任主任说道:城市建设在设计之初的模仿和照搬情形角度,布局一致, 风格相似,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异性逐步弱化,人们对别的城市的熟悉度也渐高, 南北城市同质化,特色丢失。当地有传统代表的文化符号特征逐渐遗失在发展浪潮中”。另有《城记》作者王军就城市化进程中的“千城一面”问题认为:“反观历史,但凡真正伟大的城市,是不会在文化兼并中被吞噬的,只有独树一帜坚定不移的保持地方特色,才能延续城市文脉的传承。”

(二)旧城改造,文脉中断

在当今中国的城市更新中,特别是 2000 到 2010 这十年间,在中国各大城市都有一个字非常显眼——“拆”,尤其是在旧城改造中随处可见。虽然旧城改造对城市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包括有效规范建筑群落格局、有利于城市生活节奏等,但是旧城改造也具有一定的野蛮性,自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的旧城改造对城市的破坏作用远超过去任何时期,其粗放式的城市发展严重影响了各地文脉的走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建设中的文物损毁。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城市更新进程中,对老城区、历史街区进行了大量拆除,对城市文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以济南火车站为例,济南车站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亲自设计,历时 2 年建设完成, 其在建筑中具有显著的哥特风情,在相当长的历史中,影响了济南城市的文脉形成。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交通需求量的激增,1992 年这座驰名中外的古建筑轰然倒地,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现代化”的车站,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当地文脉造成了不可恢复的破坏。

特色小镇的文化生命力——以艺术小镇为例

济南老火车站

特色小镇的文化生命力——以艺术小镇为例

济南新火车站

第二,历史符号化严重,复古仿古建筑盛行。如上述,旧城改造存在很多弊端,其中之一就是不同程度的破坏了许多古老的建筑、街道甚至是历史遗迹。但随着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城市传统文化被毁坏现象进行反思,人们开始重视与反省城市的文脉传承问题,一致同意要传承和保护城市传统文化,要尽量保留历史文脉。对此,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予以支持。例如2008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明确指出: “历史文化名城应当整体保护。”由于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一些政府部门开始重视历史遗迹,对其损坏的部分采取多种措施尽可能地去补救,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是修复或是重建,进而达到对城市文化气息的提升。首都北京的前门大街同样遭受这种毁灭性的拆除后,用现代化的手段建立了伪古前门;福州的“三坊七巷”也是将传统老建筑拆除以后,用水泥钢筋堆砌出一堆伪古建筑,等等。

第三,传统文化中断,建筑设计教育进入迷茫阶段。二十世纪中后期,现代主义建筑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人们不断地对其进行批评和怀疑,进而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全新审美方式。“后现代主义”提倡回归传统,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许多特点给予了否定,如形式单一、功能至上等。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是后现代建筑最鲜明的特征,具体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胡乱搭配,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传到中国,恰逢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由于中国的社会经历了文革的紧张和压抑,人们对新变化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与渴望。后现代的“反理性、个体化、唯一性”等特征也正好迎合了当时的社会心理,所以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很好地发展,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北京西站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完全不顾建筑的内在肌理,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中最典型的形式特征‘大屋顶’强加到现代建筑中,给人以“霸王硬上弓”的感觉,建筑风格显得不伦不类,也没有很好的延续城市的传统文脉,对城市的整体面貌并没有增色,反而是破坏。随着后西方思潮的影响,城市中大量单体建筑不断涌现,与城市整体环境脱节,城市文脉也因此而中断,城市的面貌则是变得“面目全非”。就拿北京来说,它曾经的城市规划比例很全面,建筑有序的坐落在对称的中轴线两侧,四合院群落高低错落、井然有序,平面布局均匀而疏朗等,但是如今情况则截然不同,更多的是高层建筑、公寓、酒店、写字楼等等,要想恢复原貌,恐怕已成为遥不可及的“幻想”。

第四,山寨洋建筑,遍地开花。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在广东惠州模建了一座哈施塔特小镇,似乎拥有了“世界文化遗产”。在浙江杭州,模仿巴黎建了天都城,这个新城区计划占地七千多亩,可以容纳近十万人,当地农民在“埃菲尔铁塔”下耕作。据调查,美国“国会大厦”在上海、重庆、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江苏、福建等多个省、市、县各级的政府办公楼都被相继模仿。笔者随意在百度上搜索“凡尔赛宫”,就可以统计出这样的结果:上海2个,广州1个,深圳2个,杭州6 个,南宁6个,金华5个。建筑需求往往会随着审美需求的多样化而不断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涌入了许多欧美风格的城市建筑,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蔓延速度飞快,罗马柱、大广场、喷泉、拱门、别墅、景观大道等在各大城市迅速拔地而起。很多开发商为迎合消费者的需要和商业利益的追求建造“加州水郡”、“欧陆园”、“加州阳光”、 “凡尔赛宫”等社区。这种具有西方风格且蔚然成风的山寨建筑,就是所谓的“山寨洋建筑”。这种建筑的过度泛滥带来了很多弊端,不仅阻碍了中国城市的更新、破坏了其历史文脉,还使其丢失了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进而使中国传统造城的审美观念无法充分展现。

特色小镇的文化生命力——以艺术小镇为例

山寨洋建筑示例

(三)规划设计滞后,道路交通拥堵不堪。

城市的承载不是一味的摊大饼式的发展,应该由相关部门按照城市的不同功能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设计,而不是按照城市行政区域的规划进行攀比。在我国,攀比现象比较严重,几乎是各个重要的行政区域都有CBD、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高新科技区,等等,这就造成了地面资源的极大浪费,道路规划几乎是年年大调整、月月上新路、天天拓道路的不良局面,最终导致道路交通拥堵不堪。

综上,城市面貌的千城一面、旧城改造中的文脉中断以及道路规划设计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是今天我国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否则的话,很有可能重蹈覆辙,致使特色小镇的“特色”完全丧失。那么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中国特色小镇建设应该何去何从呢?接下来,我想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知识以及长期研究的相关案例,从艺术小镇建设的角度,来探索破解之道,希望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进而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艺术小镇为中国特色小镇建设带来的启示

艺术小镇,顾名思义是以“艺术”为产业,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来建构特色小镇,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艺术小镇是特色小镇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因为艺术与文化的高度融合性以及艺术本身的创造力,艺术小镇在所有特色小镇里面,表现出极强的创新性以及文化生命力,可以说是特色小镇发展的突破口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原因有五:其一,艺术小镇的建设往往是通过艺术和设计服务业的介入,依托现有的小镇格局和千百年来留下的建筑风格和样式进行梳理的,能够创新的改善小镇的居住环境和有效的节约资源;其二,艺术和设计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强大的地域文化做支撑,而我们千百年来农耕文化留下的遗产,正是艺术家和设计师所需要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或者开发、再利用原有文化资源;其三,艺术小镇一般都会举办一些艺术节庆活动,例如艺术节、双年展、设计周、戏剧节等,容易形成特色产业并拉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为小镇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其四,艺术小镇建设属于“轻资产”文创产业发展形式,不仅在时间上能够有效保证,还能够有效的节约资源,避免过去城市化发展产生的大量资源浪费;其五,由于艺术和设计服务业是“亲民”的,与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比较接地气,老百姓愿意接受且很容易成为参与者,所以能够快速带动乡民就业和进城农民工的回乡创业等等。接下来,我们就从一些国内外的成功案例来进一步了解艺术小镇。

案例一:韩国南怡岛共和国

南怡岛是位于韩国京畿道和江原道分界线,岛方圆约6Km,面积为46万平方米。岛上有南怡将军的坟墓,朝鲜(1392-1910)第7代王世祖(1455-1468在位)13年(1467年)南怡平定叛乱立下战功,小岛由此得名,笔者把这个小岛理解为目前我们国家提倡的“特色小镇”,简称“小镇”。这个小镇是用艺术家的创意和想象力,结合当地的原有景观和生态打造起来的,2013年南怡岛的访客人数达到了300万人次,同时也是“韩流”的发祥地。

据“南怡岛共和国总统”康禹铉先生描述[1]:2001年他本人首次踏上这个小镇的时候,这里没有客人,也没有资金,而是垃圾满地,到处都是废弃的烧酒瓶、树墩、旧房子拆下的废旧建材、玻璃片以及废旧的的台球桌等等。据说清理垃圾就花费了康先生及他的团队大约2年多的时间,垃圾总计超过了3500多吨。那么垃圾清理完毕后,小镇既没有资源又没有资金,有的只是生态和垃圾,如何建设一个新的小镇成为康先生团队面临的难题。作为韩国知名的设计师、艺术家,康先生创造性提出了通过再利用而重生的战略构想,打出了“把杂草变成花草,噪音变成旋律;把野草变成纸张,风景变成韵致”的口号。同时,还邀请了一些艺术家,用烂木头作画,变成景观;用多余的木头创作成将军雕塑;用废弃的石头和建材修建广场、建筑、道路;用旧建筑拆除下来的板材制造钢琴;用干枯的芦苇搭建菜窖;用废弃的烧酒瓶创新设计成生活用品,等等,最终把一个垃圾小镇变成了一个世界知名的小镇,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南怡岛共和国”。最有名的是,从此小镇“以垃圾为荣”,其再利用率达到了70%,甚至超过了以环境为荣的新加坡,正如其创始人康先生所说:“我们南怡岛共和国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就是垃圾。”

特色小镇的文化生命力——以艺术小镇为例

垃圾再创作作品

特色小镇的文化生命力——以艺术小镇为例

垃圾再创作作品

由于小镇以艺术创意和垃圾再利用作为小镇发展的文化,陆续举办过各种艺术节、音乐节、和国际儿童图书节等,再加上小镇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目前已经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惠顾,同时也吸引了全球部分知名艺术家入驻小镇以及一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活动前来落地,例如:知名电视剧《冬季恋歌》拍摄地、安徒生馆的落地建设、中国知名乡土雕塑家于庆成的雕塑工作室成立等等,成为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可的“儿童友好型公园”,同时也成为了全世界艺术家和青少年朋友神往的童话圣地和全世界韩流迷朝圣的目的地。

2006年3月1日,颇具创意的康先生又提出“南怡岛共和国”的创意“国家”,制定了“国家开国宣言”,颁布了“宪法”,颁发了“国民护照”,创作了“国旗”、“国歌”、“货币”以及“文字”;同时也设置相关行政部门,最有意思的是还成立了“外交部”,任命了驻各国使节,吸引更多的世界知名人士加入“南怡岛共和国”成为国民,并使其成为南怡岛的“宣传推广者”,从而吸引更多的观光客来小镇旅游消费。

从南怡岛案例来看,其成功因素主要有五项:一是保护和打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主政者或者开发团队具有极强的创新力以及执行力;三是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开发理念;四是完美的引入艺术和设计服务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五是开放包容的引进优秀人才与新项目。

案例二:美国卡梅尔文艺小镇

卡梅尔小镇建立于二十世纪初期,历史虽还不到百年,但是在美国却是众所皆知,是一座人文荟萃、艺术家聚集,充满波西米亚风味的海滨文艺小镇。小镇位于美国西岸著名旅游观光景点-十七哩路(17 Mile)南方约二里处,距离旧金山市大约两个小时车程左右。1906年的旧金山大地震使得许多寻找自由乐土的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人和演员被优美的自然环境、宽松的政策以及低廉价格吸引而来。杰克伦敦在小说《月亮谷》(The Valley of the Moon)中描述了这些艺术家朋友。中国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也曾在此居住过十一年,并将其住宅命名“可以居”,这个小镇人口只有4000多人,早期的居民有90%是艺术家,目前居住着约60%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及演员,被称为“艺术家、诗人和作家创作的圣地”,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小镇。

小镇由沙滩、大海、古老的欧式建筑、200多年历史的西班牙教堂以及几百家大大小小的画廊和许多艺术家的工作室组成。小镇的画廊区位于小镇的中心地带,横竖交错多条街道。大街上随处都是艺术衍生品商店和咖啡店,每年吸引着大批观光客慕名而来,消费着这里的艺术品,拉动着当地的旅游业等相关服务业发展。

特色小镇的文化生命力——以艺术小镇为例

卡梅尔小镇选景

特色小镇的文化生命力——以艺术小镇为例

卡梅尔小镇选景

卡梅尔小镇的管理模式是颇具特色的:由艺术家来治理,他们的行政领导常常是由知名作家、诗人或者著名演员来担任。其中《廊桥遗梦》中的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任这座小镇的市长。在他当政期间取消了很多对商业过严的限制,使得小镇的气氛非常活跃。这里的艺术家来自世界各地,而且基本不受太多的约束。在人居环境的管理方面,除了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小镇还出台了一些看似古怪的法律,其方法独特且卓有成效。例如,禁止在酒吧里现场表演音乐,禁止张挂霓虹灯,禁止安装停车计时表;禁止建高楼大厦和设置红绿灯,甚至不允许悬挂门牌号,而是“凯蒂的家”,“鲍勃之屋”等人性化名词代替;同时,还禁止穿高度超过2英寸的高跟鞋,如有特殊需要得提前向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拿到许可证后方才可以穿。这条法律看似古怪,但他的出台是人性化的,因为卡梅尔依山而建,地势崎岖,有女士曾因为穿高跟鞋崴脚,而且高跟鞋滴答的声音也破坏了小镇的宁静。以上种种限制看似非常严格,但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小镇的原生态和安宁。

正是因为卡梅尔浓厚的艺术氛围、特色的管理模式以及堪称完美的人居环境,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艺术追寻者以及观光客。他们来这里都是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新世界。

从卡梅尔小镇案例来看,其成功因素也有五个:一是小镇的深厚历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积淀与保护;二是对已有的生活方式进行了保护和延伸;三是大胆提出创新的管理模式与用人机制;四是选拔或者推荐合适的小镇主政者;五是成功引入艺术和设计服务业。

案例三:中国浙江乌镇

乌镇是浙江的一个古老小镇,位于桐乡市北端,具有1300年建镇史。镇域面积71.19 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小镇在建国以后,曾经被大多数的国人所遗忘,但最近十年间乌镇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刷屏时代,成为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典范,素有“乌镇模式”之称。那么,乌镇又是如何实现蜕变的呢?答案则是“艺术和设计服务业的完美介入以及互联网的充分利用”。据有关数据显示,乌镇旅游年度净利润超过3亿元,并且每年基本保持在30%左右的增长速度。

第一次艺术和设计服务业的介入是在20世纪90年代。正是因为设计和服务业介入的早,乌镇在别的城市大兴土建、蓬勃发展地产的大潮中,没有被拆迁,反而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据有关数据记载:1998年乌镇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乌镇古镇保护规划》,规划明确了乌镇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整体发展方向,并将整个古镇划分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区域控制区四个不同等级的保护区域,提出不同等级的保护措施,保护范围和缓冲面积达198公顷。第二次艺术和设计服务业的介入是在近几年,这一次介入,使得这座千年古镇焕发了新的生命力。2010年,著名文化人士黄磊、赖声川、孟京辉等人牵头组织和策划举办了乌镇国际戏剧节;2015年,陈丹青和冯博一等重量级的大咖策划了“乌托邦·异托帮——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豪华的艺术家名单、策展团队和强大的媒体造势,使乌镇一时间成为世界戏剧界、艺术圈时尚话题,去乌镇看当代国际戏剧和当代艺术展变成了当下城市市民和文艺青年的时尚选择。“乌镇大剧院”和“木心美术馆”等文化设施的建成开馆及成功运作,使得乌镇霎时间名扬海外,成为中国跨界小镇、特色小镇的先锋。

特色小镇的文化生命力——以艺术小镇为例

乌镇木心美术馆

特色小镇的文化生命力——以艺术小镇为例

乌镇大剧院

由于乌镇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和活跃的艺术氛围,使得2015年的全球互联网大会以及永久会址落户乌镇。据有关数据统计,已经举办两届互联网大会的乌镇参会国家已经达到180多个,参会人数突破几千人次,乌镇已经成为了世界的文化、艺术、科技、未来生活方式的中心。就像乌镇开发的主要负责人陈向宏先生所言:“他希望的乌镇是一个能承接现代艺术、文化、科技的平台,可以向周边地区的产业链和经济发展辐射,不是旅游观光和简单的“农家乐”,也不能和其他古镇一样,要使文化节庆、艺术活动可以与小镇结合,成为一种未来的生活方式。”

特色小镇的文化生命力——以艺术小镇为例

完整的乌镇城市面貌

特色小镇的文化生命力——以艺术小镇为例

名人聚集的乌镇戏剧节

从乌镇案例来看,其成功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通过艺术和设计服务业的介入,使乌镇的城镇肌理、城市面貌、生态环境得到完整保护,与此同时,乌镇深厚的历史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产生厚积薄发的作用。二是文化名人效应。乌镇历史上有谢灵运、范成大等文化名人;现当代,有文化大师沈雁冰、木心、陈丹青、赖声川、黄磊、冯博一等;而且,随着乌镇国际戏剧节、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互联网大会等活动的展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文化名人、科技高端人才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其中并为乌镇带来最佳的口碑宣传。三是艺术和设计服务业以及互联网的完美融合。高端差异化的主题活动的策划以及落地,使得乌镇不仅成为一个文化艺术小镇,还成为一个享誉全球的未来科技小镇;四是英明的主政者以及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无论是古镇保护规划的制定、城市面貌的保护,还是高端艺术、科技等活动的主办以及城市形象的塑造,都离不开具有战略眼光、能够科学决策、善于用人的主政者,同时,还需要始终灌输统一的价值理念并确定先进的发展模式,贯穿于小镇打造的全过程。五是抓住了当前城市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大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人的文化消费、生活方式等也开始升级转变,尤其是对文化艺术、度假旅游、互联网应用的需求是越来越多,这为乌镇构建未来生活中心并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奠定了良好基础。

案例启示

从以上三个案例综合分析来看,成功的艺术小镇具有如下六大特征:一是完整保护历史文化、城市肌理与面貌;二是善于实施专人专制;三是创新式延续生活方式;四是有效控制城市和人口规模;五是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并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六是全面引入艺术和设计服务业。这些特征,也正是特色小镇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可以有效的解决城市建设中或未来中国特色小镇可能出现的千城(镇)一面、文脉中断、道路拥堵等城市诟病。

而且,通过以上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出艺术小镇在当下的中国是非常适用且具有可操作性。首先,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发和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小镇和农村还是一片处女地,而“艺术小镇”正是破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通道,治愈“大城市病”的重要方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创新之举,例如“艺术小镇”是有效解决农民就地就业、与家人团聚的重要路径;其次,“艺术小镇”其本身是以特殊产业为核心的特色产业的集聚区,符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发展大方向,同时也是国家旅游局倡导的全域旅游的重要节点。例如,目前许多城市依托古村镇打造“艺术小镇”的思路,完全符合总书记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路和“乡愁”计划得以再现的路径;再次,“艺术小镇”凭借其极强的文化生命力,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拓展空间。因为中国五千年来的农耕历史所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小镇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而且艺术小镇作为以“轻资产”为代表的文创产业,必将成为未来投资的重点领域;最后,艺术小镇正遇上大发展的最佳时机。由于中国当代艺术和设计服务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正在趋向于成熟状态;与此同时,城市的高速发展,市民们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增强,需求旺盛,为小镇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艺术小镇可以因地制宜,发挥小镇的特色文化,快速的形成特色产业聚集区,从而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发展。

三.关于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思考

通过以上中国城市发展问题分析以及艺术小镇典型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笔者认为中国特色小镇在未来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坚持一个原则,即坚持突出文化特色。特色小镇的“特”,其实其核心就是文化生命力,主要体现在文化及相关产业方面。因此,要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传承“当地”传统文化,注重“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彰显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得到充分挖掘、整理、记录,历史文化遗存得到良好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最终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与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重视调研工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小镇发展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调研工作,而且要以文化为核心,明确小镇拥有哪些独特的文化,具备哪些优势资源,适合朝哪个方向发展,只有在确立小镇独特文化、明确方向与目标的基础上,方可进行具体的规划与建设。

三是科学合理制定规划。规划的制定,一切要以调研结论为前提。应该注重保护镇内已有的优秀建筑文化,按照小镇现有的城市肌理,延续小镇建筑风格,切勿采用城市中大拆大建的作风,推到重建,建设一些“假古董”。同时,应该布局合理,不要贪大贪全,应该致力于打造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以免造成规模化、格式化、千城一面、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诟病。

四是注重中西融合,但应强调小镇的个性。小镇建设过程中,可以适度引进国外文化,但不要搞全盘西化,过多的建设类似城市当中的“加州小镇”等。而是要始终强调小镇的人文特色,维护小镇独特的人文交流方式,并努力做到引领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味的迎合现代生活而破坏原有的文化,更不应该被所谓的先进的西方文化所“侵蚀”。

五是大胆进行发展模式创新。一方面,应注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因为小镇的文化特色,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视觉、味觉等方式呈现出来的,这就需要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创新力,例如建筑设计与文化的融合、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等等;另一方面,应注重个性品牌塑造以及产业融合发展。小镇发展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优势,通过输出品牌形象与个性文化,打响特色品牌;同时,通过引进优势资源,做好产业对接,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当然,无论哪方面的创新,其前提是要具备自己的文化特色。

注:上述是笔者结合所学专业以及近年的相关课题研究,从艺术小镇建设的角度,就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进行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对此项国家工程带来一些知识建构。本文内容仅代表本人观点。文章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百度网站。

作者:薛江,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新闻

青山绿水为长绢 小康生活如画卷

下一篇新闻

传承了600多年的非遗绝活 让寿光这个村插上了致富“翅膀”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