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新城市志|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八城开辟新赛场

澎湃特约评论员 涂格

近日,广州正式发布《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州要打造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到2035年,广州将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动南沙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

至此,北部海洋经济圈的青岛、天津、大连,东部海洋经济圈的上海、厦门、宁波,以及南部海洋经济圈的广州、深圳等核心海洋城市,均已明确海洋经济“十四五”路线图。同时,这些城市也相继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

继国家中心城市之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正在成为沿海城市竞争比拼的新赛场。而其背后,是中国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新征程与新希望。

从“国际航运中心”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全球化时代,海洋有多重要,已经不言而喻。幸运的是,中国拥有1.8万多千米的漫长海岸线和众多的深水良港。2021年全球货物吞吐量前10大港口中,有8个在中国。但另一方面,就海洋综合实力而言,中国仍是大而不强。

以最新公布的2021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排名为例,第一名是新加坡,第二名是伦敦,拥有世界第一、第二大港口的宁波舟山与上海(货物吞吐量),分别位居第十和第三名,也是唯二挤进前十的中国内地城市。其余是像广州、青岛、深圳等,都在一二十位开外。这跟基于自然禀赋的港口排名,显然存在不小的上升空间。

随着中国日渐成为推动全球化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海洋发展。2017年5月,国家发改委与国家海洋局共同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文件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也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一词,首次出现在国内正式文件中。

在此之前,2009-2015年期间,国务院曾先后批复过五个国际航运中心,分别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如今,从“国际航运中心”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不仅仅是名称概念的改变,更是建设内容、发展目标的全面升级。

根据权威机构的定义,所谓“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指以海洋资源为基础、拥有领先的海洋核心竞争力,在一定区域内起着枢纽作用且对全球经济社会活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从2017年至今,全国陆续已有深圳、上海、广州、天津、大连、青岛、宁波舟山、厦门等城市,提出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随着越来越多沿海城市加入战局,“十四五”规划在之前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大海洋经济圈”的概念,表示将“建设一批高质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特色化海洋产业集群,全面提高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发展水平,以沿海经济带为支撑,深化与周边国家涉海合作”。

上海跻身全球前十,其余诸城各有所长

说到全球,就不得不放眼世界范围内的“同类”。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都有哪些?

根据2019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报告,新加坡继续蝉联第一名,二到十名依次是:德国汉堡、荷兰鹿特丹、中国香港、英国伦敦、中国上海、挪威奥斯陆、日本东京、阿联酋迪拜、韩国釜山。上海是唯一挤进前十的内地城市。

数据也能证明这一点。从各地公布的“十四五”海洋规划来看,上海凭借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5万亿元的目标,遥遥领先各家竞争对手。而其余城市的海洋生产总值目标,大多集中在2000-4000亿元区间。

当然,这些城市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并且各有所长。

其中,大连是东北海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天津及南方的广州都是百年大港、重要商埠;青岛在海洋科技、海洋教育等方面拥有较大优势;宁波舟山港去年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2.24亿吨,连续13年位居全球港口第一;深圳则是国家最早确定的两座“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一,国际化优势突出。

同时,它们也各自肩负着不同的区域责任。比如大连,就被赋予了提升东北对外开放水平的重担;而广深,则是引领大湾区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竞争。

另外,像厦门、宁波、青岛、大连这四个城市,作为各自省内“双子星”之一,定位“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也可以和正在发力冲击国家中心城市的省会,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这既有利于提升所在省份的整体经济实力,也寄托着引领全省甚至所在大区“转身向海”的厚望。

正因如此,各地在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时,虽然有不少共同点,比如对海洋科研都十分重视,海洋科技创新载体数量、海洋科研专利拥有量等,已成为上海、青岛、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未来五年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但在具体的产业领域,还是各自有所侧重的。

即便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这些各地“十四五”时期发展海洋经济的“主流赛道”,三大海洋经济圈在细分产业的布局上,也有所区别。其中,北部海洋经济圈聚焦海水利用业,东部海洋经济圈在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与材料业方面优势突出,而南部海洋经济圈则把海洋电子信息放在重要位置。

但不管怎么说,目前各地都在朝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奋力往前冲。

面向世界,国内诸城应在竞争中加强合作

与竞争“国家中心城市”,全国各地竞相发力的情况不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参赛范围面向全世界,对中国城市来说,它们的对手主要是汉堡、鹿特丹、伦敦、东京这些领跑者,所以彼此之间虽然也有竞争,但更需要合作。

对于这一点,各个城市也都有清楚的认知。比如《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就表态,“支持粤港澳共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而一些学者更是提出,应进行跨区域间的海洋发展合作。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长胡振宇就认为,“不是‘以谁为主’,而是构建有效的城市网络,从而促进海洋城市合作网络的国际化”。

比如,青岛与上海、深圳、广州等海洋城市在海洋创新领域具有广阔协作空间,应通过城市协作进一步提升海洋生物医药等涉海科研成果的市场化水平;围绕“海洋”主题,探索跨区域协调、有效配置资源,推动自贸试验区更有效开放,发挥比较优势。

事实上,国家层面也早已着手在推进这方面的城际合作、区域整合了。比如“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将“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并在北、东、南各划了一个海洋经济圈。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整合港口等海洋资源,以便更好地参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竞争。

但正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念的提出者、北京大学张春宇教授所指出的,目前,我国临海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不小差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不过,这些年,受新冠疫情及部分国家逆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大格局正在发生急剧变化,这也给了中国城市弯道超车、后来居上的机会。

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及地方层面越来越重视海洋经济,海洋经济结构日趋优化,未来一定会有更多中国城市上榜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名单,排名也将越来越靠前,从而带动中国真正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

新城市志|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八城开辟新赛场

海报设计 祝碧晨

责任编辑:王磊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张亮亮

上一篇新闻

为什么新加坡要进口这么多沙子?

下一篇新闻

专家齐聚共话海洋经济发展 见证青岛迈向海洋活力新时代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