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闻博:日军为何立即撤离,没有发动第三次空袭?

导读:珍珠港事件爆发至今已有80周年,后人关于其中的一些细节也多有揣测。 本文为下篇,主要探讨日军为何未继续发动第三次空袭,并总结日美双方作战给后世留下的经验与教训。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闻博】

三、扑朔迷离的第三次攻击

话接上文,关于珍珠港事件,另一个后世常常争论的话题是,南云为什么在两次空袭以后选择立即撤离,而没有发动第三次空袭?

关于这类问题,后人为南云也找过很多解释,可惜这些解释不是简单重复一些事后的回忆和观点,就是缺乏根据的臆测,唯独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考察,大多数都经不起事实推敲。

这里针对几个常见的谬误观点做一下简单分析:

(一)“日本机动部队缺乏燃料因为不能逗留”

由于远航缺油使得日军放弃第三波空袭,这是一个很流行但缺乏根据的说法。

先看美国人自己,截至1941年底,美海军全军上下能够用来做舰队补给的油料补给舰(Fleet Oiler)只有8艘,其中四艘在大西洋、四艘在太平洋。从1920年代开始到1936年美国恢复大规模造舰之间,美国就没有造过任何一艘能够满足海军需要的舰队油料补给舰。

原因自然是在大萧条背景下,国会老爷要省钱,而能够跑出20节航速跟上舰队行动、且载重万吨以上的补给舰需要战列舰级别的动力系统,造价自然不菲,因此战前只有很少被列入造舰计划。

而日本方面,由于长期的战备需要,制造了大量的高速油轮为舰队提供远洋作战的燃料保障。袭击珍珠港的行动中,日军带上的油料补给舰就有8艘之多,而且还是清一色的新船。

可以说,机动部队6艘航母、2艘战列舰所享受到的加油保障和当时美国海军全军上下拥有的保障水平相当。而且从日本当时的家底来看,袭击珍珠港配置的油料补给舰只占了日海军能调动的高速油船总数的40%左右。因此机动部队主力根本不存在缺乏油料而耽误作战的情况。

闻博:日军为何立即撤离,没有发动第三次空袭?

开战时日本拥有的高速远洋舰队油轮一览表,其中高亮的部分为珍珠港袭击所动用的船只,可见还有很多余力。(根据日本船籍数据,作者自制图表)

另外一个旁证,就是返航期间对威克岛的支援作战,南云接到山本的命令后派出了“苍龙”、“飞龙”两龙去执行对威克岛的轰炸和登陆支援。而两龙是整个机动部队主力舰中续航力最短的舰只。敢于派出这两艘腿最短的航母去特意绕道上千海里,证明了当时并不存在任何迫在眉睫的油料问题。

闻博:日军为何立即撤离,没有发动第三次空袭?

摘自渊田美津雄著,袭击珍珠港

(二)“经过两次袭击,日方飞机损失大、兵力不足”

这种观点只统计了标准搭载或者日本当天出动的攻击机的总数,但是忽略了日本航母还有大量的备用机,详细统计见下表:

闻博:日军为何立即撤离,没有发动第三次空袭?

根据战史丛书统计,本文作者翻译制作

当天出动350架次其实只是标准搭载的部分,日本航母当时总共还有92备用机可用。日军的两波攻击一共有29架未返航,其他不可修复的损失大约30架左右。如果这些不可修复飞机由备用机代替,那日方依然有大概380架飞机和搭配的机组可以出击。

并且根据战史丛书关于返航飞机的统计,当天两波结束后能立即投入使用的飞机在265架左右,另外经过修复后能使用的有86架,这还不计入可以启用的备用机。据此推算,在袭击后第二天,日方大约依然有265+86+54(担任航母警戒未参与作战的零战)=405架作战飞机,也就是说依然有400架以上的飞机处于可用状态。如果再启用备用机,可以说实力没有丝毫受损。

而且29架全损只占搭载量的7.1%而已,后来在中途岛和所罗门,机动部队在严重损失下依然反复凭借数量有限的舰载机对美航母发动攻击,以这两个实际案例来看,珍珠港这点损失完全不可能动摇日舰队进一步攻击的决心。

更何况经过一天打击,美国在瓦胡岛的航空力量已经遭到瘫痪性打击,此消彼长之下,日军现在的优势反而更大了。

(三)“机动部队缺乏弹药”

从现在流传的当事人回忆来看,尽管当场就有很多人对南云的返航命令提出反对,但是所列举出的理由没有一条是关于弹药或者油料的。如果当时机动部队真的缺油缺弹药,那当时众多参谋和其他军官不太可能会集体忽略这么一条基础性的、并且可以一票否决继续进攻设想的简单事实。而且千里迢迢奔袭珍珠港,却只给每架攻击机准备了一次出击的弹药,这点同样既不合常理,又与事实不符。

具体的日本航母弹药搭载情况见如下资料 “パールハーバーの真実 技術戦争としての日米海戦” (珍珠港的真相,日美海战中的技术战争)

闻博:日军为何立即撤离,没有发动第三次空袭?

其中中间那段是这么写的:

“航母水线以下的装甲所封闭的鱼雷舱,在出港时应该可以容纳足够所有舰攻进行三次攻击的鱼雷,(加藤辰一《日本帝国海军舰艇全图》第3卷)。 换句话说,一艘大型航母总共会有81枚鱼雷,但实际上,即使是 "翔鹤 "号也只能储存45枚鱼雷。这相当于舰攻兵力两个架次的数量。 顺便说一下,800公斤的炸弹有90枚(全体舰攻的三倍),250公斤的炸弹有306枚,60公斤的炸弹有540枚(250公斤以下的炸弹与舰爆机共用)。”

换句话说,以机动部队舰攻机的数量来看,当时应该搭载了250枚左右的航空鱼雷,其中约100枚是特制的浅水鱼雷。攻击中一共消耗了特制的浅水鱼雷40枚、特制的800公斤炸弹49枚(第二波攻击未使用任何特殊弹药,坊间有说法第二波也使用了800kg炸弹,为误传)。

可见特种弹药确实不多,但也远远未到弹药用尽的地步。并且特制800公斤弹和浅水用鱼雷都是为了战列舰准备的,因为日军事先知道美军会并排停泊战列舰,所以设计好的思路是先用鱼雷机低空攻击停在外侧的,然后水平用重磅弹攻击内侧的舰只。由于美军航母不在港内,所以原定攻击航母的鱼雷机除了攻击几艘被误认为战列舰的倒霉蛋之外,其余都用在攻击战列舰了。

第一波攻击之后,除了在船坞的“宾夕法尼亚”号和在泊位最靠后位置的“内华达”号之外美方战列舰都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再加上第二波攻击后“内华达”号燃起大火并搁浅,当时港内已经没有必须用到浅水鱼雷或者800公斤炸弹的目标了。

并且被很多文章忽略的一点是,到了下午,美方能动弹的船已经都离开了珍珠港。可以说这些特种武器的预定使命已经完成,而普通弹药管够。

总之,两次攻击后,特种弹药尚存一半,常规鱼雷还未使用过,而250公斤炸弹也管够。因此并不存在弹药缺乏问题。

(四)“日本飞行员已经体能透支了”

有一点很清楚的事实是,到第二波攻击队返航时,绝大多数攻击队的飞行员都只飞了一个架次。固然有少数第一波战斗机飞行员因为恋战一直坚持到了第二波攻击队返航才返航,足足飞了7个多小时,然而攻击的主力——舰爆以及舰攻机的飞行员在完成攻击后基本直接返航。

所以如果仅凭想象就断定只飞了一个航次的飞行员就“体能耗尽”,也太低估了开战初期这群精锐飞行员的能力了。

后来在中途岛和圣克鲁兹海战都出现过日本飞行员一天之内多次起飞执行远距离攻击的情况,同时当天在“企业”号上,也有不少美军飞行员飞了四个架次、整个白天都在忙着搜索日本舰队,甚至还进行了美军历史上第一次实战中的夜间降落。

因此以飞行员体力问题作为理由否决下一波攻击是站不住脚的。

(五)“如果攻击第三波,就能炸毁美军油库,让太平洋美军断油半年”

珍珠港的油库其实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脆弱,特别是很难产生那种机枪一扫连锁爆炸的效果。

如下图,美方每个油罐首先都有一圈堆土环绕,使得油罐本身的地基低于周围土地,因此即使被击中燃油外泄,燃烧范围也会先被限制在沟槽中。

其次,油罐之间都有防火堤围绕,可以起到很好的隔绝作用。

最后,油罐下方有管道设备,紧急时可以把受到威胁的油罐内的存油抽走,隔绝爆炸可能。而且港区油库储存的大多都是燃烧不太剧烈的重油,不会产生汽油那种爆燃的效果,相对不容易波及周围。

闻博:日军为何立即撤离,没有发动第三次空袭?

图自美国海军航空摄影国家博物馆

以美军1943年轰炸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的著名行动为例,从这张经典照片可以看到,即使起火点近在咫尺,受到防护的油罐依旧安然无恙。

闻博:日军为何立即撤离,没有发动第三次空袭?

美陆军44轰炸机大队资料集

另外一张事后的补充侦察照片更可以说明问题,即使被美军低空投掷的重磅炸弹命中,被完全摧毁的储油罐也不见得会波及到隔壁的油罐。在上百架B24这种强度的攻击下,这张图片中一半以上的油罐依旧完好。事后证明实际损失的油料只有美军最初估计的1/5不到。显然低空重型轰炸机都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轻型舰载机就更不可能做到了。

闻博:日军为何立即撤离,没有发动第三次空袭?

美军事后的侦察照片(来源:美国国会图书馆资料)

四、事情的来龙去脉

关于第三波攻击的问题,我们还是先从官方史料开始着手。关于第三次空袭的部分,日美双方都记录了相关的几个重点:

1.攻击队的收容作业完成以后要立即着手准备下一轮进攻,舰载机应当被装上鱼雷。

2.如果出现有实力的敌方舰队,下阶段攻击的重点应当转向它们。

闻博:日军为何立即撤离,没有发动第三次空袭?闻博:日军为何立即撤离,没有发动第三次空袭?

换句话说,日方的作战命令是有考虑到攻击在珍珠港外可能出现的美军舰队的。然而不论从当事人的回忆,还是官方的战后总结,历史上南云似乎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件事情。这背后又暴露出日方当时的几个战术安排问题:

第一,如前所述,南云没有安排足够的侦察力量对瓦胡岛周围水域实施侦察,因此即使出现(事实上的确出现了)一定规模的美军舰队,机动部队也无从知晓,更不可能组织力量予以攻击。

第二,南云从一开始就放飞了所有的舰载机,从上午7点第二波攻击队起飞开始到下午2点最后一架攻击机收容完毕,整整7个小时内日方的6艘航母是没有攻击能力的空壳航母,如果算上重新整备进攻所需的至少一小时,这个时间窗口会更长。

也就是说在从日出到下午三点之前,日本航母一直处于一个比较脆弱的状态,在必须设法与敌人保持距离的同时,还需要加紧对周边的敌情侦察,在下一波攻击准备就绪之前,如果突然有敌方航母编队出现,机动部队只能挨打不能还手;一直要等到下午三点左右,他们才能选择再拉近与夏威夷之间的距离,考虑进一步打击消灭珍珠港的美军残余兵力,或者应对海上出现的敌军目标。

显然这是一个在操作上比较困难的情况。因此正确的问题应该不仅是要不要发动第三波攻击,而是向谁发动、应该什么时候发动。

这里我们可以先参考一下两年多后美方发动的一次类似作战,即被称为美国翻版珍珠港的1944年突袭特鲁克环礁作战。

在这次突袭中,美国也是从遥远的距离派出了一支庞大的航母编队突袭了日军在南太平洋的最大基地特鲁克环礁。与日军在珍珠港的做法不同,美方除了派出舰载机反复攻击港内舰队和设施之外,还派出了一支水面舰队在环礁的出口外巡逻,堵截可能出逃的日本水面舰艇。由此战列舰“密苏里”号才获得了整个服役生涯中唯一的海上炮战战果。

回头看当天上午十点以后珍珠港的情况。历史上对珍珠港的描述大多止于机动部队袭击结束,很少有笔墨介绍过袭击之后珍珠港当天还发生了什么。

根据美军的作战报告,珍珠港内的残存舰艇自空袭结束就开始组织往港外撤退,到了中午时分,凡是能靠自身动力航行的基本上已经都离开珍珠港躲避空袭了。甚至根据记录,它们中的一大部分在下午四点左右还在距离瓦胡岛以西100海里附近遇到了“企业”号编队并与之汇合。

而此时瓦胡岛上的美军航空兵力已经基本瘫痪,能够起飞的战斗机不超过20架。有个位数的中远程轰炸机自发起飞搜索日军舰船,但是完全没有指挥和调度,一通乱找之下连机动部队的正确方位都没有搞对,自然谈不上对机动部队造成威胁了。

闻博:日军为何立即撤离,没有发动第三次空袭?

美陆军航空队的惠勒机场,已经被严重损毁,失去进一步攻击的价值(图源:美国国会调查报告)

也就是说,即使派出了第三波飞机,如果还是打击珍珠港本身,那既没有舰艇也没有飞机可供攻击,而从油库与其他地面设施上能取得的战果也不会很大。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采取类似美军在特鲁克环礁的策略。

考虑到从下午三点到日落之间还有大约2个多小时,发动攻击有些勉强,日方完全可以选择保持与瓦胡岛之间的距离,派出侦察机(这也是作战命令中一开始就要求的)对白天轰炸珍珠港的战果进行确认。同时利用夜幕掩护,以逆时针方向向西南方向航行,绕到瓦胡岛的西侧。在晚间可以完成飞机的修理、替换和飞行员的休整工作,待第二天天亮时再根据新的侦察情况对瓦胡岛以西以及以南的水域发动搜索和打击。即使遭遇美军水面舰艇,以两艘快速战列舰和两艘重巡的实力,机动部队在火力上也完全不用担心附近可能出现的任何美军水面舰艇编队。

因此,如果南云果真敢于南下,第二天继续攻击,他不但不会遇到美军反击的威胁,反而有机会抓到把美军剩余力量一网打尽的战机。然而,历史上他仅仅用了不到40分钟就选择转身撤离,白白放弃了千载难逢的扩大战果的机会。

也就是说整个机动部队8艘主力舰、400多舰载机、上万人花费1个多月航行半个地球,仅仅只对敌人做了2小时的攻击。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这都是一次执行效率很低的行动。

五、经验教训

胜利者并非不需要被审视,就像失败者不见得必须被苛责;因为胜利往往孕育了未来的失败,而失败也常常奠定了日后胜利的基石。

总结这次“名垂后世”的袭击,美军暴露出来的问题无疑是最多的。

战前美军基于可笑的种族主义观点,认为“次一等”的“黄种人”是没资格与高贵的白人较量的,由此诞生了一大堆在当时颇有市场的观点,比如:“众所周知亚洲人手眼协调能力差,不能驾驶飞机做高难度轰炸动作”、“日本人体格矮小,承受不了高G的战斗机机动”、“日本飞机需要靠德、意飞行员驾驶”……甚至当时驻重庆的武官仅凭肉眼就在地面断定日本的轰炸机是剽窃自普拉特惠特尼的产品等等。

莫名其妙的自信和长期和平使得美军战备意识严重缺乏。美军当时并不缺乏巡逻机——《虎!虎!虎!》这部电影中也有不少对白给人留下了错误的印象,其中之一便是金梅尔司令抱怨缺乏巡逻机的问题,但事实是美国海军并不缺乏巡逻机——光在卡米奥卡航空站就有36架大型远程巡逻机部署。反而是金梅尔因为不想让飞行员白白巡逻杳无人烟的北方海域而浪费人力物力,所以全军上下没人对瓦胡岛北方多看一眼。

闻博:日军为何立即撤离,没有发动第三次空袭?

袭击珍珠港前一小时的美方雷达站观测记录(图源:美国国会调查报告)

民间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夏威夷,美国的种植园资本将大量土地用来种植菠萝和甘蔗等经济作物,以至于开战时,以农业为主的夏威夷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几乎完全依赖外来粮食输入。1941年底开战后,瓦胡岛当时仅有38天的粮食储备,而且还严重缺乏土豆大米等主粮。如果日军选择登陆,美军可能只能依靠“自由凤梨”填饱肚子。

同时岛上的铁路系统完全是为了美国种植园的需要而修筑的,因此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形成环岛线路,修建炮台和工事需要的物资难以到达东部,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东部地区防御漏洞。岛上交通问题只能靠另外修筑的公路网系统才最终解决。

遭遇日本袭击后,美国盲目自信的破灭反过来又导致了严重的自我怀疑。在珍珠港事件后一个多月里,美军上下都弥漫着失败主义情绪,几乎是惶惶不可终日的严重PTSD状态。在夏威夷,驻军发生多起互相开火的事件,之前提到的“企业”号因为飞机被误击损失也不小,而且也不是唯一一次美军飞机被自己人打下来。从袭击当天晚上开始,全岛的枪炮声就没断过,防空火炮甚至对着天上的星星随意射击,檀香山有57人被海军发射却没有在空中引爆的防空炮弹落下后炸死。

开战之初美国陆军为了增援瓦胡岛,搜罗了两个团外加300万发机枪子弹(对的,瓦胡岛上美军严重缺乏弹药)准备从西海岸出发海运到夏威夷。但是海军不许其离港,理由是日军航母可能埋伏在夏威夷和西海岸之间,并且拒绝派出任何护航舰艇护送。后来陆军运输船只能在无保护的情况下裸奔给瓦胡岛运送救急的兵力物资。以国务卿史汀生为代表的一批高层甚至一度打算放弃夏威夷,退守本土。

想想今天美国各种出于偏见对中国发展做出的歪曲评价,人类真还是难以从历史里学到啥呢。

日军在这次事件中无疑也留下了一些正面经验。

尽管后世的军迷圈经常拿昭和参谋和X军马鹿来调侃旧日本海陆军当年的自不量力和战争后期的各种昏招迭出,但是站在1942年初的情况来看,谁也没有理由讥笑当时日海陆军的表现。

无论是万里奔袭珍珠港、大机群突袭美军舰队,还是马来半岛敌前登陆从背后包抄新加坡,这两次行动无论是战略构思、战前策划还是在技战术水平上来看,都堪称具有创新性的想象力和基层优秀实战表现的上佳战例。特别是这两仗都是在没有经过长期准备,从论证、计划、训练到实施仅有一年不到的情况下完成的。

从这两次战役我们可以发现,比起作战经验,和平时期的高水平、高强度训练更重要;低水平和错误的经验只能妨碍一支军队在下一场战争中的表现。

要知道站在1941年末这个时间点上,当时日本海军距离上一次参加高强度舰队作战也是四十年前的日俄战争了,用今天的话来说“长期没有经历大战,缺乏实战经验”。但是这并没有妨碍旧日本海军航空兵部队能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把一个很抽象的、甚至可以说是“疯狂”的作战设想,具体分解成一系列技术问题,并且通过分工协作和高水平的训练,通过精心策划、情报搜集以及技术突破等手段一一排除阻碍,把决策层的想法变成了可执行的方案并最终成功实施。

这很好地反映了当时旧日本海军战前长期严格训练的成果。即使作为侵略战争受害者的我们,也应该客观看待这个军事上的成功案例。

这个案例说明,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充满活力的基层军官以及高强度高水平的严格训练,才能造就一支真正能打仗的精兵强将。

当然,日军在这场攻击行动中也暴露了不少失误,留下了一定的反面教训。

“战术上的勤劳不能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虽然在后世的传播界,日本人在细节上精益求精被神话到了“工匠精神”的程度,但是这掩盖不了在此役中日方暴露出来的格局上的问题。

首先,与旧日本海军基层的表现相比,不得不说日本海军的中高层存在很多问题。

就南云来说,他无疑在这次指挥中缺乏主动性、不能及时调整方案抓住战机,甚至在执行命令时,在没有客观限制的情况下就大打折扣。

这并不是当时日海军的孤立个案:后来三川军一在萨沃岛大胜美军,却放过美军的登陆船队;栗田健男在萨马岛中途放弃突入莱特湾,错过了最后一次给美军造成重大伤亡的机会;细萱戊子郎在阿留申附近莫名奇妙放弃即将到手的胜利而撤退……屡屡发生的贻误战机,说明了当时的旧日本海军也和其他官僚机构一样,充满了论资排辈、人浮于事、形式大于内容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问题。

其次,日军自上而下各层级都投入了大量精力执行分配给自己的任务,比如从下图渊田在作战结束后手绘的战况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对作战细节的精确掌握。然而,若所有人都聚焦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没有人跳出条框,发挥主动性,从作战的最终目标出发,采取灵活的态度和方式,努力寻找机会扩大战果。即使竭力呼吁补充攻击的渊田也不过就是坚持对珍珠港反复发动袭击而已,并没有把眼光放到珍珠港之外的更大空间上。

闻博:日军为何立即撤离,没有发动第三次空袭?

攻击后渊田美津雄为当面向日本天皇裕仁报告而手绘的战果图,旁边标注为美方获取该图后的翻译(图片出自美国国家档案)

日军上下也就形成了这么一个怪圈:各级官兵越是勤劳,整个军事机器作为整体的运行就越官僚越僵化,从而形成一个闭环的死循环不能自拔。

最后,尽管近一个世纪的技术发展使得航母作战的样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从珍珠港以及之后中途岛的案例来看,侦察过去是、将来也必然是航母海上作战的决定性问题。

航母作为以进攻为唯一目的的兵种平台,只有以先敌发现、先敌攻击作为胜利的第一法则。不论是舰载机,还是反舰弹道导弹,有效的侦察都将是成功作战的大前提。从这点来看,单纯强调攻击力量,罗列对比舰载机数目,孤立分析一两个子系统的参数,是很片面的斗兽棋思维,只有考察整个作战系统在实战环境下的运作才能保证最终的胜利。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上一篇新闻

这可能是后坐力最小的机枪,新加坡制造的武器,与M16通用弹夹

下一篇新闻

CNMD!中国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成功,意义超过003航母?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