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 星期四

创新之都:深圳如何在全球刷出“存在感”|“深圳九章”①

从一个小渔村到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深圳未来之路怎么走?今年1月召开的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新目标。而要实现这一新目标,必须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九大战略任务”。

从今日起,南方日报推出《深圳九章》系列报道,从创新之都、深圳品牌、深圳制造、深港澳合作、大都市圈、基层治理、人才特区、营商环境、海洋中心城市等九个维度,对深圳未来战略部署及实践进行深度观察解读。

敬请关注!

创新之都:深圳如何在全球刷出“存在感”|“深圳九章”①

深圳人很容易在全球出差和旅行中深切感受到深圳这座城市的“存在感”。

购物消费,用微信支付;外国人也爱用的华为手机,更别说在非洲、印度等地风靡的天音、酷派等深圳品牌;全球潮品—大疆无人机;以及在伦敦、新加坡、美国、韩国、巴西都能乘坐到的比亚迪纯电动大巴和出租车…

更别说那些易被忽视的地铁屏蔽门、登机桥、ATM等工业制品。

人们不禁发现,那些在深圳用惯了东西越来越多被用到全世界,深圳创新正在走向世界,并且在新兴的细分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深圳“龙头”。在“山寨之都”多年后,深圳这一“创新之都”,终于凭借创新在全球刷出“存在感”。

诸如,硬件硅谷、硅洲、创客天堂等“名号”正被全球市场冠以给深圳。

创新之都:深圳如何在全球刷出“存在感”|“深圳九章”①

从“三来一补” 到全球创客“天堂”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79年,深圳蛇口轰然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次年,蛇口正式招商引资,深圳向世界发出邀请。

但那时候来的,都是“三来一补”企业。所谓“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外商提供设备(包括由外商投资建厂房)、原材料、来样,并负责全部产品的外销,由中国企业提供土地、厂房、劳力,中方以工缴费结算,简单来说对于深圳就是,简单、低端、收益低。

但一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却凭借此快速成长。自上世纪90年代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来,深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引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统计显示,2017年广东省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超3.6万亿元,连续27年居全国首位,其中深企贡献巨大。

而到如今,深圳丰厚的电子产业基础正在成为全球硬件创新的丰厚土壤。

创新之都:深圳如何在全球刷出“存在感”|“深圳九章”①

昔日“山寨”之都,如今汇聚全球创客。日本创客胜田哲司这样评价华强北:“这里就像东京的秋叶原,但前者更大、更专业、更迷人。”“硬件硅谷”的街区,是深圳高新技术起步的源头,也是深圳乃至中国电子产业发展的缩影。

“华强北,你可以花费不到半天时间,将一个智能硬件的模组全部找齐。而在其他地方你可能要花3周,这大大节约了初创团队的时间成本”,有创客表示。

深圳创客空间Seeed的“社区经理”维奥莱特•苏表示,“深圳是世界上最大的‘创客空间’聚集地,规模甚至超过了旧金山和邻近的整个硅谷技术区”,他说,全世界的“技术人员”都来到了深圳,参与到这个充满活力的技术发展和创造文化中。

拥有超过9所诺奖得主研发机构

深圳抢占创新应用前沿

如今的深圳,早已“脱胎换骨”。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2万件;深圳国内专利授权9.4万件,同比增长25.59%;深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89.78件,为全国平均水平(9.8件)的9.2倍。

从一座小渔村,到高速发展的繁华都市、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深圳都离不开“创新”这一关键词。

创新之都:深圳如何在全球刷出“存在感”|“深圳九章”①

在深圳,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和国家基因库已建成使用。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累计达到1617家,其中国家级110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成为集聚创新人才、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深圳目前已拥有超过9所与诺奖得主合作创办的研发机构,研究方向涵盖生物和医学、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方面,都与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高度吻合。

向源头创新“无人区”发起冲击

38年的特区发展史中,在科技创新领域,深圳从跟跑到并跑,甚至一些方面领跑,日益成为全球创新重要的节点城市。

在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看来,深圳在投资基础教育上很积极,开办多所大学,每年增加投资几十所中小学,迟早基础研究是会起来的。“华为研发主要是投在主航道上的基础研究,人工智能部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他此前曾表示,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把战略技术研讨会变成一个“罗马广场”,一个开放的科技讨论平台,让思想的火花燃烧成熊熊大火。

创新之都:深圳如何在全球刷出“存在感”|“深圳九章”①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显示,在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和创新绩效4个一级指数中,除了广州相对均衡之外,其余排名靠前的城市均存在一定短板。其中,深圳的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和创新绩效3项指数均排名前3位,但是创新资源指数仅仅排第25位,是一个明显的短板。

令人欣慰的是,深圳目前正在抓紧制定《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引领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打造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不仅要下大力气解决“卡脖子”的瓶颈问题,更要在重要前沿科技领域向源头创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

仅2017年,深圳就组织开展重大项目技术攻关,积极筹建8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组建基础研究机构3家、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海外创新中心7家,新设立新型研发机构11家和创新载体195家。其中,在“不为所有,但为所用”模式下生长起来的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和海外创新中心,有力实现了在全球范围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合作竞争。

■对话

中科院先进院院长樊建平:

深圳模式就是从“E”“T”再到“S”

深圳城市何以成为创新之都,其核心竞争力在哪,未来又该如何“快跑”“超车”,在细分领域领先全球?为此,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下称“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

南方日报:从以往传统的“三来一补”,到每万人拥有近90件发明专利,深圳创新力量愈发显著,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樊建平:这充分说明深圳企业以及企业家的创新活力十足,不断带领产业从低端向微笑曲线顶端并拢,这也是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来源、职务发明专利等“4个90%”都来自企业的最好佐证。

从原来的小微创新到如今的发力国际尖端创新,人才的不断汇聚是深圳锐变的核心要素之一。不断培育出的创客和初创企业,从海外吸引回国的孔雀团队和孔雀人才,都是深圳大力引进人才的表现。这些创新团体的数量和质量增加,为深圳创新贡献了很大力量。此外,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支持力度,建设高水平大学,也是深圳快速成长的原因。

创新之都:深圳如何在全球刷出“存在感”|“深圳九章”①

十年前,我们更多地专注于“E”(Engineering,工程);此后,我们逐渐转入“T”(Technology,科技),关注核心关键技术;现在,我们进入“S”(Science,科学)领域。我认为从“E”、“T”再到“S”就是深圳模式,这是一座城市不断向源头技术进发,不断提高自身创新力的表现。

南方日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之下,深圳如何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并紧跟时代浪潮?

樊建平:合作一定是湾区关键词。香港拥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其科研成果需要落地,选择香港面临成本过高等问题,深圳便成为不二之选,大疆创新、商汤科技等便是很好的例证。不过,湾区城市之间既存在合作,也同时存在竞争关系,如果深圳在源头创新方面没有发力赶上,未来依然有可能被香港超越。

深圳需要加大基础研发力度,建设实验室和相关基础装置,在竞争之中不断成长。合作与竞争一定是共存的,对比到深港两地亦是如此。面对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需要,丰富多元的粤港澳大湾区急需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加强创新制度供给,深入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水平,这也是深圳需要重点攻坚的事情。

南方日报:您认为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有哪些不足,您对深圳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之都有何建议?

樊建平:我们依然要看到,在现阶段深圳与国际创新仍有差距,在大学与科研院所建设方面仍有不足,缺乏历史沉淀,深圳不断设立的诺奖实验室便希望借此契机,将相应的研究方向与国际接轨。

深圳市正经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过程,我建议政府更加重视新型科研机构建设,更加重视人才政策创新,从引入海归人才2.0时代,切换到引入国际高端人才的3.0时代,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记者】苏梓威;杜艳

【策划】甘雪明 曲广宁

【统筹】张东方 张玮 戴晓晓

创新之都:深圳如何在全球刷出“存在感”|“深圳九章”①创新之都:深圳如何在全球刷出“存在感”|“深圳九章”①

【作者】

【来源】 深圳观察

上一篇新闻

日本海底捞全门店暂停堂食营业,开业以来首次

下一篇新闻

日本处于新冠病毒感染迅速扩大的“紧要关头”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