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迎产业新风口 资本争夺创新药企

时代周报记者 吴绵强 发自苏州

11月的江苏,乍暖还寒。对于中国医药界的投资人来说,11月3日是令人振奋的一天。

这一天,位于江苏连云港的医药企业恒瑞医药(600276,SH)股价持续攀升,成为A股市场第32家市值超过2000亿元的上市公司,也是A股超过200家医药上市企业中的首位。

“作为医药创新企业,很庆幸赶上了中国医药创新最好的时代,中国创新药的春天已经来临,随着更多创新药物上市,将极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在第二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年度会长丁列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监管层鼓励创新的环境下,中国的医药行业发展正在发生深度变革,资本热衷于创新药企业的投资,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投资界的新宠

11月3日,恒瑞医药股价逆势上涨4.17%,报收71.95元/股,总市值达到2027亿元。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这是A股市场首只市值突破2000亿元的医药股。11月5日,恒瑞医药再次上涨5.41%,报收75.84元,总市值达2136.32亿元。

众所周知,恒瑞医药走的是一条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路径。而同为创新药企业,“抗癌第一股”贝达药业(300558.SZ)则长期以新药凯美纳定江山。

就在恒瑞医药市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的次日,贝达药业召开凯美纳上市6周年学术大会。与此同时,贝达药业的市值亦出现攀升,截至11月6日收盘,报收74.45元/股,上涨6.34%,总市值近300亿元。

市值的飙升极大地鼓舞了医药界的投资人。长期以来,中国的医药行业发展受到的束缚太多,导致许多医药企业估值长期受到压抑。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康恩贝集团胡季强董事长称,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医药市场,仅次于美国,但中国的制药产业却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进入全球20强,“今天医药行业最大市值的公司恒瑞只有1150亿元,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医药产业有那么多企业,那么多上市公司,但却没有大公司?”

如今,“胡季强之问”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以恒瑞医药为代表的创新药企业,正在分享医药政策的红利。

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政策红利及资本助力下,国产创新药已成医药产业的新风口。

10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进一步对药品医疗器械的创新发展提出“纲领性”意见,对我国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2015年开始,尤其到今年10月份,国家陆续推出一系列关于药品监管的创新、改革。”银河证券副总裁兼银河金汇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尹岩武表示,医药行业是高度监管的行业,所以过去医药的投融资回报与国家的监管密切相关。

目前的政策环境,让长期参与创新药企业投资的元禾原点创始人赵群感受颇深。近年来新药研发的投资环境正在发生改变,“出来做投资是2013年,当时实在找不到好的投资方向,医疗领域大佬云集,成功的企业遍地都是,很多领域都比较丰富,难以找到切入点,后来发现了细分领域创新药”。

事实上,2015年上半年是医药投资的分水岭。此前,中国医药投资集中在仿制药、生物类似物等Me-too、Me-better领域,而新靶点药物很“冷”。

此后,随着政策法规对新药、消费者利益的倾斜,患者支付能力的增强以及整个行业资源的改变,包括研发CRO等的繁荣,新靶点药物和创新药物研发企业成了投资人的新宠儿。

“可以说,新药研发已经从春天进入到了夏天。”赵群表示。

资本全球扫货

实际上,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指引下,中国的医药环境早已由过去注重发展数量变为注重发展质量,许多优秀的资本和上市公司联合参与并购全球优质医药标的,以期将更好的医药产品引入中国。

中国证券协会副会长葛伟平指出,资本市场是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产业发展为目的。因此,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医药产业的积极性,发挥资本市场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壮大资本市场对医药产业和医药创新领域的投资规模,有助于强化资本市场对医药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和提高医药产业的能力。

“目前,中国医药创新与资本市场正在进一步结合,一方面大批医药项目需要投资,其中包括重大创新专项支持的项目;另一方面投资界也必须寻找有前景的项目。”丁列明在会上指出。

近年来,中国的医药企业纷纷从海外回归,并参与全球并购,这其中资本发挥了巨大作用。

作为本土资本,“平安系”就像一辆顺风车,为中国的药企巨头提供服务。

“这两年平安完成了近30单并购业务,60%发生在医疗健康领域,同时跨境并购达250亿元。”平安银行医疗健康文化旅游金融事业部总裁成建新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2015年以来,选择回归A股的医疗健康上市公司包括药明康德、海王星辰、罗欣药业和迈瑞医疗四家巨头。

“第二块业务就是私有化,这四家私有化企业整个融资都是平安银行实施的。”成建新表示。

除此之外,平安与国内上市公司的交集较多,主要跟大股东合作建立并购基金,目前已成立12只并购基金,“这一块是我们发展的重点,当然还有其他围绕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业务。”

事实上,除此之外,中国的资本还与上市公司联手,参与全球扫货,比如“中信系”。

今年9月,三生制药(01530.HK)和中信产业基金签订股东协议,双方同意成立合资公司并将其打造成一个全球化、综合全面、专注生物制药领域的合同开发及生产业务(CDMO)平台。合资公司和加拿大生物制药公司Therapure签订协议收购其Therapure Biomanfacturing的业务,收购金额为2.9亿美元。三生制药称,集团将召开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获取股东批准完成此收购项目。

此外,“中信系”还与人福医药联手收购。人福医药发布此前公告称,拟耗资6亿美元(约合41亿元人民币),收购全球第二大安全套企业Ansell Ltd.(安思尔)旗下包括安全套品牌杰士邦在内的全球两性健康业务。

此次,人福医药同意全资子公司人福新加坡与CITIC Capital Cupid Investment Limited(中信资本)共同设立合资企业新加坡健康护理。

投资风险犹存

在本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巨头企业和投资界大佬们关心的是创新药与资本的结合。而在多年以前,许多创新药企业却因为无法融到资金,面临胎死腹中的局面。

中国证券协会副会长葛伟平指出,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实现快速发展。截至去年12月底,医药制造业工业实现营业收入2.8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约3000亿元,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总市值约2.6万亿元。

与此同时,我国在医药产业方面的投资金额不断增加,2016年股权市场医药投资金额230多亿元,“然而医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对于尚处于新药研发的企业,由于新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新药价值的评估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使得这些企业在发展早期面临企业估值难,投资风险大,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阻碍了医药企业的融资进程。”葛伟平表示。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新药研发显得漫长而充满艰辛。对于擅长快速追求投资收益的资本来说,创新药企业并不是最好的标的。

根据德勤发布的报告显示,研发一款新药的平均成本已经从低于12亿美元增长至15.4亿美元,耗时从10年增长至14年。巨额投入、九成以上的失败率,新药研发这一复杂艰难的系统工程,一直以来都是让中国传统药企望而却步的升级路径。

赵群表示,前两年,所有的资金都是投资仿制药、未通过验证的靶点新药没有人投,“随着药监新政的出台,不仅是法规上的变化,整个投资行业都在发生转变,把患者的利益调到前面来。原来是保护产业,那时患者的利益是往后放,现在敞开大门,很多境外的临床试验进入到国内,这是一个大的变化”。

在这一变化的过程中,中国创新药投资的速度也在加快。同时,资本投资了创新药企业之后,必然面临未来的退出路径。

“我们还面临一个情况,就是退出实现投资收益,也是投资者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有很多基金投资人面临着如何实现收益和退出的难题。”尹岩武表示。

“用资本市场推动医药创新,需要对医药行业各个阶段的估值有明确的评估机制,各个阶段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人,才能够和产业结合起来。”尹岩武认为。

本文源自时代周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上一篇新闻

朴诚乳业收购湖南优卓牧业,加强华中供应链布局

下一篇新闻

“佛国”缅甸掠影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