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04日 星期六

新加坡拟禁高糖饮料打广告,国内能否效仿?

新加坡拟禁高糖饮料打广告,国内能否效仿?

为了进一步遏制糖尿病的发展,新加坡拟禁止糖分和饱和脂肪含量较高的饮料广告宣传,包括咖啡店现场泡制的饮料、鲜榨果汁以及奶茶等。 (视觉中国/图)

一杯香甜的珍珠奶茶,或一杯沁凉的鲜榨果汁,可能是这个夏天最好的“解暑神器”,可是新加坡政府并不这么认为。

“含较高糖分和反式脂肪的预包装饮料,必须贴上Nutri-Grade标签,糖分和饱和脂肪含量最高的饮料不得做广告宣传,该禁令也同样适用于现制饮料,如珍珠奶茶、鲜榨果汁等。”2022年8月11日,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在出席国际腹膜透析学会年会开幕典礼时说道。

Nutri-Grade标签分A级到D级,A级的含糖量、饱和脂肪量最低,如饮用水和脱脂牛奶,D级则是含糖量、饱和脂肪含量最高的果汁、软饮等。王乙康透露,预包装饮料的相关限制措施从2022年12月30日起实行,现制饮料的相关限制措施拟于2023年年中公布、2023年年底前实施。

8月12日,该话题在新浪微博平台冲上热搜,阅读人数累计超4亿。支持者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过量摄糖的危害,禁止高糖饮料广告有助于糖尿病等防治;反对者则表示,喝饮料的快乐不能被限制。

一位在新加坡工作的互联网从业者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新加坡街头开了很多奶茶店,国内常见的奶茶品牌也能看到,包括蜜雪冰城、喜茶等。精致的店面装修加上时尚的包装,吸引很多消费者购买并分享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

截至目前,中国饮料市场并无强制性减糖、减饱和脂肪以及相关禁止广告宣传法规,不过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文件中,减糖、控制饱和脂肪摄入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花式“减糖”

这不是新加坡第一次向糖“宣战”。

早在2018年末,新加坡政府部门便对社会做了广泛征询,重点围绕如何才能减少新加坡人从预包装食品中摄入糖分,当时的四条设想是:强制性包装正面营养标签、广告监管、制造商和进口商的消费税以及直接禁止销售部分高糖产品。

新加坡卫生部官网2019年10月一篇文章显示,当时收到了来自公众、卫生专业人员、学术界、高糖食品饮料厂商和广告行业代表的四千多条回复。其中84%的人支持提供产品信息的强制性包装正面标签,71%的人支持广告监管以减少广告对消费选择的影响。

“我们将从引入其中两项措施开始,特别是包装正面的营养标签和广告法规,同时我们继续探索消费税或禁令。”上述文章指出。

种种花式减糖手段背后,是新加坡对于居民糖分摄入过高、糖尿病高发、公共卫生负担沉重的担忧。

2018-2019年新加坡营养调查显示,新加坡人平均每天消耗12茶匙糖,相当于世卫组织建议摄入量的2倍。而2021年11月新加坡卫生部公布的《新加坡2020年全国人口健康调查》显示,年龄在18至74岁的新加坡居民中近十分之一 (9.5%)患有糖尿病。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随时间推移,糖尿病可能损害患者的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糖尿病是肾衰竭的主要导因之一,成人糖尿病患者面临两到三倍的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危险。

正因如此,新加坡财政部2018年的预算中专门有一小节提出“继续与糖尿病作战”,通过预防、检查、管理、自理等多维度提倡低糖饮食、预防糖尿病,“营造一个有利于国人做出健康生活方式选择的环境”。

此次抗糖话题再度出圈,源于现制饮料也将被纳入广告禁令的范畴。

不过,禁令能否对现制饮料产生效果,一位国内某知名茶饮品牌的公关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达了疑虑,“我觉得新加坡这个措施可能意义不大,因为广告宣传的是品牌,而非品类,主要还是(消费)习惯的问题。”

王乙康在前述演讲中指出,控糖措施实施几年以来,初步数据显示,新加坡预包装饮料的含糖量中位值已从2017年的7.1%降至2021年的4.7%。在需求方面,含糖量较高的预包装饮料(C级和D级)的销量从2017年的63%下降到2021年的40%。

高糖饮料是糖尿病“罪魁祸首”吗?

说起糖尿病,人们往往只看到疾病名字中的“糖”,就谈“糖”色变。

实际上,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方面的慢性病,特征是胰岛素分泌存在缺陷和(或)其生物作用受损,引起体内血糖含量较高,从而损害人体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不是单一病因引起的疾病,而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因素等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中国疾控中心提醒,糖尿病高危因素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龄≥40岁,肥胖超重,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等。

“也就是说,饮料中添加糖含量非常高,但这不是直接导致糖尿病的原因。”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肥胖与代谢性疾病防控科李艳艳博士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糖分过多摄入会导致肥胖,而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也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约有1.164亿的患者群体,约占中国成年人口的12.8%。令人担忧的是,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中国糖尿病防治负担将变得更加沉重。

2021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王卫庆团队发布的一篇研究显示,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的糖尿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例如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饮酒、吸烟和不健康睡眠等。

“现在儿童青少年喝含糖饮料是非常多的,这可能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康,所以只有从小预防和健康教育,才能减少他们中老年时期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李艳艳博士认为,全人群都需要注意避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019年以来,中国饮料市场兴起一股低糖、零糖、代糖的潮流,既能看见伊利、健力宝、雀巢等预包装饮料行业巨头的身影,也吸引了CoCo都可、奈雪的茶等现制茶饮品牌的加入。

“这种控制糖分摄入的健康意识是很好的,但消费者容易被模糊的新概念或者广告宣传带偏,还是要仔细看包装上的营养标签,判断这杯饮料里面到底含有多少糖,有节制地饮用。”李艳艳博士强调,非必需品的饮料,能少喝就少喝,能不喝就不喝。

新加坡拟禁高糖饮料打广告,国内能否效仿?

2019年以来,中国饮料市场兴起一股低糖、零糖、代糖的潮流。 (视觉中国/图)

国内能否效仿新加坡?

世卫组织有一组令人心碎的数据:2019年,糖尿病直接造成150万人死亡,并且48%的糖尿病死亡发生在70岁之前。9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这种类型糖尿病主要是体重超重和缺乏身体活动的结果。

“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高糖、高脂饮食都是不被倡导的,所以我挺认可新加坡能基于自身国情去做这些努力,加强国民身体健康。”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茶饮专业委员会联席主席谢灿武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不过中国如果现阶段想效仿新加坡的广告禁令,难度恐怕不小。”

首先是如何界定高糖、高脂饮料,这个标准制定需要大量的调研和证据支撑。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反式脂肪酸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g,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减糖是“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的重要一环。世卫组织推荐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低于总能量的10%,并鼓励控制到5%以下或不超过25g。

原国家卫生部公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列出了一些定量标准,不过并不全面,仅对无糖、低糖,无或不含饱和脂肪、低饱和脂肪做了相应规定,缺乏对高糖、高脂的界定。

“这些都是在建议层面,尚未形成一个国标,也不是具有强制性的法规法条,没有定量标准就很难执行。”谢灿武介绍,目前和茶饮行业最直接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是市场监督机构,主要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像新加坡的广告禁令,可能需要科研机构做好基础性研究,市场监督机构或者相关行政职能部门进行行业规范,行业组织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立法机构修订广告法等。”

近年来中国饮料行业比较重视含糖量的控制,尽力给消费者提供不同含糖量或不同糖分种类的选择,但是脂肪含量较难计算且控制起来成本并不低。

目前,茶饮使用的脂肪来源主要有三大类,按采购价格从低到高排列为:植脂末类、纯牛奶类、淡奶类或植物奶类。脂肪亦可分为不饱和脂肪和饱和脂肪,前者相对更加健康,价格也更高。谢灿武担心,如果商家用更贵的原材料,那就避免不了加价,一部分囊中羞涩的消费者或许就消费不起了。

另一方面,控糖减脂一直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问题。2020年,全国人大代表王萌萌建议对100ml饮料中含糖大于5克的软饮征收“糖税”,全国政协委员程红建议将血脂血糖检测纳入青少年体检范围;2022年,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大学教授陈保善建议细化“减糖”指导意见,针对不同的人群提出相应的糖摄入量建议标准,提倡科学合理用糖,防止合成甜味剂的滥用。

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卓 南方周末实习生 赵文青

上一篇新闻

蜜雪冰城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开首家门店

下一篇新闻

中国茶饮卷到东南亚:对标星巴克,成有钱人的专属,蜜雪冰城门店爆满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