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05日 星期三

一世勤俭留典范 终生慷慨济桑梓——南安梅山李光前故居探访记

编者按

番客,是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对华侨同胞的统称,他们代表了“团结、拼搏、拓展、创新、奉献、吃苦”的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美德及精神。在侨乡泉州,十户人家九户侨,“番客”更蕴含了闽南人“爱拼敢赢、输赢笑笑”的优秀品质。遍布世界各地的泉籍华侨华人,耕洋牧海,披荆斩棘,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的同时,又始终保持“回乡起大厝”“心中怀家国”的执念。在泉州各地到处可见风格独特、建筑精美的闽南洋楼、古大厝,许多是华侨修建或出资修缮的,我们称之为“番客楼”。对旅居异国他乡的海外侨胞来说,这些洋楼、大厝不仅是血缘的“圣殿”,更是一座座“海丝”路上的灯塔,是他们对原乡的眷念,是血缘情感的皈依。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融入了华侨的使命感和归属感。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华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爱国爱乡。他们在异乡历尽艰辛、艰苦创业,顽强地生存下来,站稳脚跟后,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泉州现存的番客楼大部分为清末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所建,泉州晚报从今日起推出“番客楼里的侨心”系列报道,深入发掘番客楼背后的故事,展现华侨开拓进取、守信重义、爱国爱乡的崇高品质。

一世勤俭留典范 终生慷慨济桑梓——南安梅山李光前故居探访记

古朴清雅的李光前故居

在南安市梅山镇竞丰村石马埔,有一栋古朴清雅的闽南红砖古厝,古厝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据介绍,著名爱国侨领李光前便是出生于此。李光前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从贫寒学子,成长为“橡胶大王”,再到世所瞩目的“星马一代完人”,他一生热心公益,为中国和新马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而今,来到李光前位于南安梅山的故居,从那些泛黄的旧照、残破的侨批封、金光闪闪的各类勋章背后,依旧能感受这位侨领、乡贤跨越千山万水的恋乡之情,翻阅一个海外侨胞家族沉甸甸的家国记忆。

□泉州晚报记者 吴拏云 陈小阳 实习生 吴雨凡 通讯员 吴亚灵 黄玮虹 文/图

一世勤俭留典范 终生慷慨济桑梓——南安梅山李光前故居探访记

纪念馆内有李光前老人拄杖而立的塑像

卓卓风范清代古厝光照百年

南安市梅山镇是福建省侨乡文化名镇,有近10万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1.6万多归侨侨眷的丰富侨务资源,在这里,李光前先生等著名华侨心系桑梓、乐善好施的品格薪火相传,当地侨捐公益事业连续14年超千万元。

一世勤俭留典范 终生慷慨济桑梓——南安梅山李光前故居探访记

李光前公园

在梅山镇竞丰村石马埔有一座光前公园,园内有李光前先生铜像,每年有大量的游人来此瞻仰、拜谒。离公园不远处就是李光前故居纪念馆,这是一栋古朴清雅的闽南红砖古厝。古厝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为“二进双护龙”结构。故居一侧有一间小屋,据介绍,当年李光前便是出生于此。“百余年卓卓风范,整世纪熠熠生辉”,在通往李光前故居的牌楼楹柱上铭刻着这么一副篆体对联,这是李光前长子李成义所撰,概括了“星马一代完人”李光前人品道德、精神懿范的绵绵余绪和深远影响。李光前故居纪念馆现设有办公室、资料室、接待室、展览馆。其中,室内展馆共有图片、题词367幅,实物多件。除了李光前先生诞生的房间外,还有四个展室:励志成才、开创伟业、造福桑梓、光照人寰。

一世勤俭留典范 终生慷慨济桑梓——南安梅山李光前故居探访记

李光前生前所获荣誉不计其数

李光前故居纪念馆内,也立着一尊塑像,即是著名爱国侨领李光前。这是一尊老人拄杖而立的塑像,清瘦矍铄的脸庞上带着一丝浅浅笑意,他站立在家乡的绿野上遥视远方,虽一身简约西服,却不改闽南人的淳朴气质。这是一位达观执着的老人,在贫寒乃至举步维艰的日子里,他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努力辟出一方天地,成就骄人的事业;这是一位济世利民的老人,他一生致力于慈善公益,建学校、办医院不计其数,创办慈善基金,为中国、新马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脱颖而出跃身著名实业家

1893年,李光前出生于南安芙蓉乡(今梅山镇)。他8岁丧母,从小家境贫寒,但正是这样的逆境,磨炼了李光前的意志。1903年,李光前随父亲前往新加坡。成年后在道南学校、崇正学校教书,兼任华文报《叻报》的电讯稿编译。不久,好学的他再次考入新加坡测绘学校,同时修读美国大学的函授土木工程课程。毕业后,机遇开始垂青学贯中西、德才兼具的李光前。他最初受聘于泉籍侨领庄希泉与友人合办的中华国货公司。第二年,他应陈嘉庚先生的力邀,到其创办的谦益公司任职。由于他精明干练,深受陈嘉庚器重。不仅得到升迁,陈嘉庚还将长女陈爱礼嫁给他。

一世勤俭留典范 终生慷慨济桑梓——南安梅山李光前故居探访记

创办公司介绍

1928年,李光前创办南益。凭借“诚实、信用、严明、谨慎”的经营原则及中西融合的现代管理经验,李光前很快在商界脱颖而出。上世纪30年代末,他便成为新马有名的“橡胶大王”“黄梨大王”“金融巨子”,20世纪60年代,已成为东南亚首屈一指的实业家。

心系桑梓致力社会福利事业

“客游经岁月,羁旅故乡情。”李光前虽幼年离乡南渡,长年身居异域,却终生心系桑梓。他一生奉行“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宗旨,把毕生创造的财富及心血奉献给桑邦的文教卫生、慈善事业。

1938年,李光前先生在家乡南安创办国专小学。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先后创办国专二校、国专三校、国专四校、国光中学、国专医院、国专幼儿园等,并建设教师公寓、国专礼堂、发电厂等一系列配套设施,逐步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学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光前恋祖爱乡的热情更加高涨,继续捐巨资发展教育事业。如今,南安国光中学校园里的“新华楼”“遵义楼”“延安楼”虽然已重新翻建,但从保留的楼名仍可以感受到李光前先生的爱国情怀。

一世勤俭留典范 终生慷慨济桑梓——南安梅山李光前故居探访记

国光中学内的“光前堂”

在国光中学内还有一座“光前堂”。这是一座朴素的现代建筑,拾级而上,首先看到的是大厅正中的李光前铜像,铜像右边墙壁上悬挂着李光前先生的哲嗣李成义、李成智、李成伟的头像。据国光中学党委书记李忠耀介绍,铜像左侧书有后人总结出来的李光前精神:艰苦奋斗、公毅立世的创业精神;诚信务实、克己为人的人文精神;捐资助学、造福桑梓的爱国精神。国光中学办学以来,涌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龙土、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桂林两位院士,以及潘旭澜、李如龙等著名教授,真正做到“桃李满天下”,而这一切都与李光前对教育的无私奉献,息息相关。

1964年李光前回国治病,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总理赞扬他的拳拳爱国心,并对他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李光前始终秉承“达者兼济天下”的使命感,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为此他也被新加坡社会誉为“星马一代完人”。

一世勤俭留典范 终生慷慨济桑梓——南安梅山李光前故居探访记

国光中学新华楼建筑独具特色

创立基金爱乡善举延绵不绝

1952年,李光前在新加坡创立了“李氏基金”,在基金会发布的《李氏基金创立之宗旨》一文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阐述:“凡学校、医院、文化机关之扩建,救灾恤难之义举,以及学业优良之清贫学生,经学校当局推荐者,皆为本基金乐助之对象……”李光前及其家族对于文教慈善事业的执著,于此可窥一斑。直到1967年李光前逝世之后,基金会依然遵照他“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意愿,捐款支持各项科技文教活动。

1991年,在新加坡李氏基金的捐助支持下,梅山镇第一个慈善公益组织——南安市芙蓉基金会成立,再启梅山镇教育慈善事业的大门。现任芙蓉基金会理事长李扬川说,30多年来,芙蓉基金会致力奖励优秀教师、资助贫困学生。除了教育外,医疗、道路建设、扶老助残等项目,芙蓉基金会也热心参与,奉献爱心。

“淡薄自奉、热心公益是李家的家风。李光前生前简朴之至,出门常搭三等座的公交车和电车,平素以地瓜和稀饭为主食,经常配咸菜。他把省下来的积蓄都捐献给了社会。李光前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子女的教育同样严格。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都勤俭自奉。数年前,李光前的孙女李娴曾回国参观李光前故居,当时我们打算要派车去接她,但她坚持不肯,最后自己搭出租车前来,一身素装,完全看不出是豪门名媛。”李扬川介绍,“从上世纪30年代末至今,80多年来在李光前先生及其哲嗣李成义、李成智、李成伟先生昆仲的持续资助下,梅山镇发展迅速、物阜民丰。李氏家族爱国爱乡的善举犹如一颗种子,在家乡开花结果,化育一方。”

一世勤俭留典范 终生慷慨济桑梓——南安梅山李光前故居探访记

李光前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做一次慈善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的慈善。自改革开放以来,李光前哲嗣李成义昆仲三人,铭记庭训,以天下为己任,积极推进光前学村发展,从国专小学一、二、三、四校到国光中学、国光第二中学(已合并到国光中学);从国专第一、第二幼儿园到工业学校;从光前医院到影剧院(国专礼堂)、李成智公众图书馆……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学堂庄严而立。如今的光前学村,规模宏大,配套齐全,已成为闽南地区兴学育才、造福桑梓的璀璨明珠。

神清韵朴、心慧志笃,李光前先生离开尘世距今已55年,但家乡依旧有他的独特“坐标”,那是历史性的人物坐标,也是恋土恋乡的坐标,这样的坐标是永恒的且鼓舞人心的。

上一篇新闻

韩国“统一教”二号人物死亡

下一篇新闻

大陆投资超20亿港元,八闽四大杰出教育家,他要效仿南通状元公!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