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喜茶,会成为东方星巴克吗?

喜茶,会成为东方星巴克吗?


当市场巨大又不确定,就要赢在速度上。

喜茶先后攻陷魔都和首都。一股新式茶饮生力军由此走入大众视野。

喜茶诞生在广东,用了5年时间从华南走向华东,延伸至华中和西南乃至西北;再从外围各片区域包围到华北地区。

喜茶用谨慎的做法在小城市练手,逐渐成熟后再走进大城市,用闪电战的打法,快速一次性扩张3家店以上。先制造稀缺,再解决稀缺。把矛和盾拆开,变成了一个新式茶饮的独角兽。

喜茶绝不是一家普通茶饮公司,更不是没有技术含量。至少在产品创新,在品牌打造和运营上,表现异常突出。

喜茶在产品创新上,基于茶的融合,用地域文化,用数据分析,用流行元素,打造类型门店。在运营上,总能刷新流量,结合热点,联合各方,互联网化。在品牌上,用传统的故事打造东方星巴克的概念,稳定供应链,又吸引顶级资本注入。

喜茶和小罐茶都是新茶饮市场的开启者,开启了一场古老文明中的新“疆域”。

一、喜茶盈利强悍的几种表现


喜茶扩张到一线城市北上,特别是北京,排队的时长超过7小时。网上质疑:“喜茶充分说明了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时间不值钱”。另一种说法是:一线城市的年轻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带来的体验感。

喜茶集群效应是基于近5年来培育的口碑效应,喜茶的运营方式往往是:店还未开,传播先行。在社交与媒体传播下,迅速引发集群。


喜茶,会成为东方星巴克吗?

喜茶出现后,某种程度上刷新了街边小店新茶饮的固有印象——奶茶风靡时,还存在着明显鄙视链;喜茶出现后,这种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奶茶店几乎没有门槛,造成乱象。但奶茶店培育了消费行为,为市场打下江山,眼下的江山却容不下奶茶。

喜茶的做法是基于茶作为底色,融合了许多包括色彩、果品的元素,其中喜茶的一款饮品靠手工剥葡萄皮、去籽,喜茶在产品创新上的努力让喜茶极为能打,但这种能力要持续保持实际上做不到。

喜茶门店点对点式针对性开发市场打造产品,比如上海的店更注重甜的因素,四川的店更注重辣的因素,用分布式解构当地文化,当地的习俗和口味喜好来制造口感,配合新营销,制造流行。喜茶这种做法呈现出强大盈利能力。


喜茶创始人聂云宸证实了这一点:“喜茶从创业到现在,没有开过亏钱的店。”

这种现象对于投资行业来说,符合资本规律:新茶饮市场现象足够大,经验可复制,搭乘互联网便车,扩大外卖半径,讲全球化战略布局,出海与茶文化输出。

中国茶饮市场的总规模在2019年将突破4000亿元,是另一个明星赛道咖啡市场的两倍。随着消费模式不断升级,新茶饮市场不断被资本盯上。

包括IDG和美团旗下的资本对喜茶进行了投资。近期媒体又不断传出,红杉和腾讯都考虑对喜茶进行投资,给出喜茶的估值已经超过了100亿元人民币。

看一组喜茶公布的数据:喜茶门店单店日均出杯数为1500杯,单店单日最高营业额为17万元,单店单月平均营业额在100万元以上。2019年,喜茶预计扩张门店数至300家。

喜茶这组数据公布后,外界更多人意识到这是一门大生意,喜茶用茶叶作为一种基调,在新茶饮市场上表现突出。

二、新茶饮故事有多大?


用茶叶创造出来的生活仪式感经久不衰。某种意义上,茶的广泛与日常性超越了酒;但作为起源中国的一种饮品,当下并没有被发挥。

喜茶把这样的缺失当作一种目标,甚至希望让年轻人更好的接触茶。间接地讲茶文化故事,让它年轻化、国际化和科技化。

中国人的骨子里带有茶的基因。中国的茶甚至成了英国人的一种社交礼仪。


喜茶,会成为东方星巴克吗?

茶是一片神奇的树叶,随着国情甚至口味的因素,加以改变和创造,加点奶,成了奶茶,在早上喝的叫早茶…总之,茶的变化就算穷尽人的智慧,也很难说把它做到物尽其用。就算对茶进行一点点融合变化,也随时都有可能风靡全国乃至世界,这是喜茶产品的基调,这也是它极具神话魅力的地方。

新茶饮的前身,纯粹的茶叶市场,厚重且迷幻。

翻开厚重的茶叶历史,当下的情况更加迷幻,普通人很难想起买一种类型的茶该找哪家知名的茶饮公司。对大部分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片市场显得混乱和空白。

消费者买一款普洱知道产自云南,却说不出品牌。买一款铁观音,买一款龙井等等,同样想不起该买哪家公司产的茶。

各种类型的茶叶,多年来一直没有一些很知名的大企业——茶的种植,茶树年份,采摘,气候,制茶技艺,以及茶的历史底蕴,茶价的市场混乱,很难说有谁能把这些集合起来,形成一家国家级涵盖各种类型茶的标准化茶企。

市场上往往是,龙井的都说龙井,乌龙的喊乌龙,普洱的喊普洱…同一款茶各种各的,各卖各的价。茶叶市场的混乱,是历史的一部分,这种历史直到今天依然没有被改变。

茶饮市场的潜力一直没有被真正激发出来,新茶饮的出现,这种市场端倪慢慢显现。

这种显现的力量,总的来说是社会稳定进程中的必然——人们需要一种用文化来解释生活的仪式感。

以茶形成标准化的产品,早期可能就是康师傅集团旗下的几款产品。但康师傅做的只是以茶之名,而又不是真正的茶饮。

标准化是成功的结果,而不是成功的原因。


喜茶,会成为东方星巴克吗?


杜国楹看到了这片市场的潜力,他开发的小罐茶就是想在这个古老的领域里做出一个朗朗上口,又符合时代消费特质的新茶饮集团。2018全年,小罐茶销售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这对于巨大的市场来说,这些销售额依然小的不像话。

喜茶反倒是个意外,它结合了很多因素。产品的创新,充分利用了茶叶的融合文化,借助了互联网电商,寻求技术,攀援资本,制造稀缺,打造品牌传播等。

喜茶在资本的加持下,它被资本期待成“东方的星巴克”。

三、东方星巴克


星巴克是关系链打造的王者。星巴克是一家高度重视员工情感与员工价值并落地执行的公司。星巴克还重视客户关系,是最早一批开创记住顾客喜好的公司。星巴克对供应商关系的打造甚至会关心到对方一些基层的普通工人。

星巴克在产品创新上也许你很难记住它的名字,但它在创店数据分析上就零售领域没有对手。星巴克甚至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平均下来100万居住人口配备10家店,分布在交通输送中心、核心商场等。


喜茶,会成为东方星巴克吗?


在这种情况下,喜茶只能望其项背。

此外喜茶学习的麦当劳现象。简单地说,即高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及控制能力超群。几乎没有企业能超越麦当劳在这几个特性上的表现。

包括喜茶在内,新茶饮行业绕不开这两家巨头公司的成就,就像在中国互联网江湖很难绕开BAT一样。

但喜茶很聪明,它所选择的方向完全避开了零售之王的能力范围。

喜茶的故事版图里,是一家基于互联网时代而打造出来新型的茶饮独角兽。最大的问题是它的产品底色,还有就是它能否在时代更替中寻求一种文化认同。

对于新茶饮市场的文化认同,现在的喜茶做的还远远不够,更多只是在某种潮流下衍生出来的一种配角。潮流总是会过时的。但这并不代表喜茶完全没有机会。

喜茶要做的是一种分享生活方式的主角,现在明显还缺乏厚重。东方的星巴克,看起来愿景很美好,可现实会击败一切愿望。

四、喜茶做大现象


喜茶做大的空间会随着资本助力下,更多潜力被挖掘出来,资本对于人才输送,对于资本模式下的文化输送都有极为清醒的判断。

喜茶攀上资本后更需要思考,到底是生意的本质还是资本的本质?相比之下瑞幸咖啡更像是资本的本质,而喜茶则是生意的本质。很难说谁好谁坏,但这两者都要解决快速扩张带来的问题,瑞幸需要用资本长时间培养品牌,喜茶需要用资本长时间迭代产品。

咖啡的稳定性和标准化规模化显然更容易实现。但新茶饮,极富个性的口味很容易被更替,被时间淘汰。但在足够大的市场前提下,不断激发某种消费前提,它的市场又变得无限可能。


喜茶,会成为东方星巴克吗?

在中国做一款咖啡,很难说这家公司能成功地走向世界;很少有人会相信最好的咖啡来自中国。但如果在中国做一款茶饮,走向世界的可能性就大了,大家都相信最好的茶来自于中国。资本拥有这种诠释品牌能力。

就像喜茶一贯要突出茶文化概念一样。聂云宸说,喜茶的业务模式图是一竖一横的。“竖的那一条是基于茶为主的所有喝的东西。我们已经观察它有七年以上的时间了,相信这个市场可以做得非常大,甚至觉得它可以走向全球,只不过要一步步来。”

还有一个现象是,喜茶一直不缺钱,资本对其的渗透更多是在战略层面。2018年4月,黑蚁资本与美团旗下龙珠资本对其进行了4亿元注资,发布融资消息的同时,喜茶还对外宣布2018年业务发展新增的两个要点:一是外卖业务,二是出海。2019年喜茶包括在香港和新加坡都进行了扩张。

喜茶得到资本助力,让外界真正意识到喜茶做大。喜茶真正让外界关注,是在2016年获得风险投资后,当时正值茶饮赛道爆发之际。奈雪的茶等众多新式茶饮品牌各自发力,在资本的帮助下迅速扩张。

喜茶完全是一个现象公司,常常因为场面火爆发生排长队,引发顾客投诉的问题。后来喜茶通过互联网技术解决了排长队等几小时引发差评的风险,包括应用小程序和提醒功能。

喜茶在标准店卖茶饮为主,偶尔会有不同的空间设计主题,比如粉红店、黑金店,白日梦计划店;而综合店有不同的业务尝试,包括销售面包、冰淇淋、蛋糕等食品。

众多因素造就了喜茶,甚至被行业借鉴为“喜茶模式”。

喜茶模式没有朝着标准化发展。规模和时间沉淀不够的情况下,喜茶没必要急于寻找标准化。标准化是做大后带来的结果,而不会因为标准化而做大。喜茶用这种快速反应灵活转变的方法论,切割了一小部分新茶饮市场。

上一篇新闻

遭质疑的小罐茶,凭什么狂卖20亿,拿下茶叶品牌第一?

下一篇新闻

瑞幸上市,背后商业逻辑颠覆你的认知。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