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9日 星期六

一曲南音《郎君祭》曾为老市长送行

一曲南音《郎君祭》曾为老市长送行

孙立川(左二)、心定(左一)讲解承天寺文物

一曲南音《郎君祭》曾为老市长送行

青睐团员为南音表演鼓掌 “青睐”泉州行是一趟实实在在的游学之旅,潮湿闷热中天天一赶三。承天寺那天,几位老师齐齐到场,让我们听了一个过瘾。

承天寺在泉州城东,街面上走过去,先看见施琅的花园,再往前走几步,就到承天寺了。门楣上“月台”两个大字,很显眼,“承天禅寺”的小牌子,在旁边立着,门口两边墙上刷着弘一法师的遗墨“有无量自在,入不二法门”。

跟着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的几位老师,我们入了门,在承天寺上了大半天的课。真的是上课哦,老师都是泉州文化的大咖+铁杆儿守护人,操着闽南口音很重的普通话,把他们知道的都告诉给我们,他们使劲儿讲,我们使劲儿听。

【 400万重建千年承天寺 】

承天寺最早叫月台寺,建于五代时期,距今1000多年了,屡经修建,曾经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三大寺庙,鼎盛时有40多所殿宇,1700多僧人。1966年被毁,七家工厂占据。1984年动工重建,以康熙三十三年《敕封月台禅林胜境全图》为蓝图,修旧如旧,1989年复建而成,是全国第一批修旧如旧的完整古建筑。花了多少钱?区区人民币四百万。全是最好的工匠,最地道的材料。最大的梁柱是贵州深山里来的,最牛的古建“高尺”(传统古建筑中的一种“蓝图”,靠一根横木标定所有尺寸、操持大局)大匠师是从惠安崇武找来的,栩栩如生的十八罗汉樟木雕像,每尊像的工费,你猜猜多少钱?不超过100元。木雕师傅现在已经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了。当年他干一天,工钱4块,他徒弟,一天2块。

承天寺重见天日,是一连串故事。

1983年,新加坡佛教总会长宏船法师回到早年剃度出家的承天寺,面对破败不堪、工厂林立的样子,痛心疾首。他看中了一个人,叫王今生,对他说:“你我合力把它恢复起来吧!”

王今生是泉州的一个传奇人物。红军时期就参加革命了,那时候才十几岁,去南洋当地下党,历经劫难。1958年任泉州市市长(泉州当时是个县级市),人高马大,嗓门大,敢担当。在大炼钢铁的年代保住了好多泉州的古树和百姓的祖坟。

“文革”初期,四五十个红卫兵跑去开元寺破四旧,他拿着中央文件守在开元寺门口给那些孩子讲道理,掰开了揉碎了,劝孩子们回去。“西哈努克还要来这儿看呢,要不要我给周总理打个电话?”“你们如果今天非要进去,就从我的尸体上踏过去!”后来,孩子们相信了他们的王市长,开元寺保住了。他还不放心,让人用竹篾和泥把佛像糊起来,刷上语录,并把开元寺前的广场改成了红旗商场,开元寺封闭了起来。

王今生开元寺前舌战的故事在泉州广为流传,他被泉州佛教界看成是民间的“护法金刚”。宏船长老于是把承天寺的重建委托给他,“都是募来的款项,交到你手里,我放心。”此时,王今生已经70岁了,从市长位置上退下来好久了。他创办了泉州历史文化中心,聚起一拨泉州迷,为保护和传播泉州文化奔走呼号,被称作低学历的高文化人。

【 弘一法师化身地 】

在承天寺一片绿草地上,矗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弘一法师化身地,一代风流才子+南山律宗中兴祖师,李叔同在承天寺火化。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长、原香港天地图书公司总经理孙立川那几天特意从香港赶回来,陪同“青睐”团员参观,在承天寺入门的甬道上,他指着一路墙上法师写的偈语、对子,告诉大家:法师入佛门修行24年,在泉州前后住了14年。他喜欢泉州温暖的气候,深厚的人文环境。在开元寺、承天寺、草庵等数十座寺院住过,承天寺是他住的时间最长的。

我们走进法师居住过的月台别院,墙上贴着他的“户籍证”,他的户籍就落在承天寺。进门,一尊他的蜡像,制作精细,心定师傅说,当年服侍过他的学生,说这尊蜡像酷似法师。清瘦的弘一法师端坐在桌前,上身微微前倾,桌上摆着笔墨纸砚。当年,法师每天上班一样坐在这里,迎接络绎不绝的人们,有求必应,以字结缘,以字弘法。凡是来这里请他写字的,无论贫富,他都会写给人家,分文不取。所以,传说泉州百姓手里存了好多弘一法师的遗墨,甚至模仿出“弘一书体”也流行起来。

除了给人写字,就是给学生讲学,整理佛教典籍。他的卧室,墙上,一张徐悲鸿给他画的肖像,屋内,一床而已。孙立川老师介绍说,有人数过,他的一件衲衣上224个补丁,都是他自己补的,真正叫作百衲衣。去世前两天,他写下了最后四个字:悲欣交集。溢彩流光的前半生和持律素简的后半生,集中于这位旷世奇才一身。大师的了悟,悲从何来?欣往何去?

孙立川老师说,弘一法师之于泉州,犹如韩愈之于潮州,苏轼之于海南,都是文化的领袖人物给偏远地区带去了文化升级、改变的种子。

【 闽南语和中原古音、南音和尺八 】

承天寺里的一间会议室,桌边摆了好多辅助教材,都是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出版的各种书籍,不等我们好好翻翻这些书,陈老师的讲课开始了。

陈日升退休之前是泉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再早是语文老师,还做过报人,特别会讲课。

陈老师的开场白:“泉州天高皇帝远,占有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拥有二百分之一的人口,却产出了全国百分之一的GDP;有11个国家级文保单位,和西安、北京差不多。泉州保留了很多800-1000年的历史遗留,比如公元1009年叙利亚人修建的清真寺,比如南音,比如梨园戏,是活化石一般文化留存。泉州为什么能保留下这些老东西?”

进入正题:“郁达夫说‘闽人好古’,为啥?闽人是历史上中原的世族三次南渡而来的。于是,闽南地区保留了很多原汁原味的中原文化,古意古音。比如入声字,现在的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字了。唐宋诗词,是有入声字的,用保留了很多中原古音的闽南话朗读唐诗,别有味道。”

今天的人很难知道李白是如何朗诵自己写的诗的,这个却难不倒华侨大学教授、闽南语学者王建设老师,他分别用普通话、泉州话和唐代古音,给我们背诵了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王老师的古音诵读,铿锵顿挫,韵味悠长,有歌唱的效果。如果再加上饮酒,的确意兴飞扬,才知道为什么叫“诗歌”。而普通话的朗读,只有“读”,没有“唱”,寡淡得多。

王老师说,唐代文化对周边的朝鲜、日本都有很大影响,在他们的语言中保留着不少唐代的发音。日语中“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的发音,和闽南话发音很相似。“你们都知道那首《江南style》吧,韩语‘江南’的发音和闽南语一样。不是他们学了闽南话,而是我们都是从中原的大唐而来。”

陈日升老师也讲了相同的故事。1984年3月,日本松竹映画株式会社导演大岭俊顺率团访华,寻找日本民族音乐的根,走过万水千山,当他们在泉州发现,日本民族音乐的主角尺八居然在南音的乐器中出现的时候,惊喜万分,他们以为他们找到了尺八的祖宗。陈老师告诉他们,南音乐队中竖着吹的,在我们这里叫洞箫。我们这个洞箫和你们那个尺八,不是祖孙,是兄弟,咱们都是从大唐来的。你们那个是遣唐使渡海带回去的,我们这个是避祸的中原世族跨江带过来的。日本朋友当即订下了日本民族歌舞团访问泉州的计划。第二年3月,日本民族音乐演奏会在泉州公演,这场演出被日本人看作是找到了尺八的故乡后的回乡演奏。

陈老师说:“你们今天要享受特别的待遇了,请你们听最正宗、最古老的南音古曲《梅花操》”。

8分钟,我们席地而坐。7位年逾花甲的演奏者,他们操着节拍、南琵琶、洞箫、二弦和三弦,让我们享受了一次穿越千年而来的远古音乐,古朴、雅致、悠远。陈老师说,你们听到的音乐,很可能在《韩熙载夜宴图》里就有了。哇哦——南音,是南迁的中原士大夫带来的中原音乐与闽南地方音乐的渗透融合产生的,它和北京智化寺音乐、西安城隍庙鼓乐、五台山青黄山庙音乐并称中国四大古乐,它也是泉州地方戏梨园戏的母乐。

演奏结束,我们拥过去围住了拿尺八演奏的爷爷,非要人家吹几下。尺八并没有在中国失传,一直在南音里活得好好的。这几位演奏者并不是专业演员,他们都是离退休的老人,自发组织起来,学奏南音。不光老年人喜爱南音,在泉州,南音已经进入中小学课堂30年了。陈老师说,这一批一批的孩子长大成人,走到哪里,听到南音,就会想起家乡。操起乐器,就会弹奏乡音。2006年,南音成为国家级非遗,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

南音就是晋人南渡后的乡音。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到南音,就是听到父母之邦的召唤。他们世世代代守着南音的指、曲、谱,一板一眼地。南音,就是闽人的DNA,是闽南文化的符号。

说到南音的保护和传承,还要感谢老市长王今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就大力提倡保护南音,认为南音是中国民间音乐史的活化石、文化的堆积层,坚决要把南音从曲艺里区别出来,成立南音乐团,1985年成立南音学会,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把南音推广到中小学课堂。2009年,王今生病逝,泉州佛教界和老百姓自发地赶到,人们弹奏一曲南音《郎君祭》,为这个已经卸任42年的老市长送行。

承天寺一日课,我们认识了泉州的点点滴滴,也记住了以老市长王今生为代表的一大批深爱泉州、深爱闽南的文化守护者、传播者,他们就像他们的祖先,抱持信仰,在海角天边,灯塔一样,闪闪发光。

文/杨晓光(媒体人)

本版供图/“青睐”寻访团员

上一篇新闻

一胖毁所有:周杰伦被吐槽“幸福肥”,具惠善发福似整容

下一篇新闻

实验室带你过周末:2017.12.16-12.17 深圳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