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7日 星期四

梁建楼:试谈法舫论道安及对道安与法舫文化研究的思考(一)

梁建楼:试谈法舫论道安及对道安与法舫文化研究的思考(一)

梁建楼会长参加道安暨河北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

  道安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开改革先河的划时代高僧,在《法舫文集》中法舫法师对道安法师有多处论述。法舫法师是河北省井陉县台头村人,17岁出家,太虚大师高足,精通英文、日文、梵文、巴利文、藏文、中文,有近200万字6卷本《法舫文集》问世。法舫法师是从河北走向世界的著名杰出高僧,本文试谈法舫论道安及对道安与法舫文化研究的思考。

一、法舫在阐述中国佛教历史人物时必讲道安

法舫法师善演讲,1949年在香港东莲觉苑开讲“唯识史观及其哲学”时,首先讲到中国的佛学史 ,“东晋时,佛法大宏,西域大德来长安者,有讲禅之佛图澄,说般若之鸠摩罗什,译毘昙之僧伽提婆。东晋之高僧,有高瞻远瞩的弥天释道安,净土创始者慧远法师,罗什门下的四哲——道生、僧肇、道融、僧轈。这时期的佛教翻译,小乘有阿含与律部的译出,小乘三藏得其全貌。至大乘佛法,有禅学与法华、金刚、般若、三论、成实等大乘经论之译出,使大乘三藏亦备。大小经论,洋洋大观,真是空前未有。其时律行禅学,以道安之提倡,奉行者众。”[1] 这里两处提到道安,一是讲东晋之高僧,将道安放在首位,“有高瞻远瞩的弥天释道安”,二是“其时律行禅学,以道安之提倡,奉行者众。”为什么法舫法师称“弥天释道安”?那时,襄阳有一名士习凿齿,以论辩著称,闻安师之名,致书通好,待听到安师至襄阳,就前去造访。刚一坐定,即曰:“四海习凿齿。”安师回曰:“弥天释道安。”时人视之为名答。“四海习凿齿”,“弥天释道安”。成为一幅千古名对,不仅展现了先辈们的高超智慧和博大胸怀,而且也集中表达和体现了僧俗信众千百年来为弘传佛法的心愿。

  法舫法师在述及历史高僧大德时必提到道安,“杰出人物,大德高僧,曷能数数?举其要者,如两晋之有罗什、道安、慧远,梁陈之有真谛、远摩、宝誌,隋唐之有智者、贤首、玄奘、道宣、嘉祥、窥基、不空、义净,宋之有灵芝,元之有中峰,明之莲池、紫柏、憨山、藕益等,如是无量,诸大法将,于中国佛教,作全般之建设,分宗判教,各尽其能,为法为人,劬劳勤勇,斯恩斯德,嘉惠黄帝后代子孙,实三生有幸者也!”[2]

  法舫法师在讲到中国的儒学与道学的清谈玄理时也与道安的般若玄义作比较,“自中国而言,佛教自汉时传入中国,经两晋南北朝而到隋;那时的思潮是儒老清谈,主在玄理,故有道安、罗什、僧肇、道生、慧远等的般若玄义之引导。隋唐时期,国家以文治武功的鼎盛,学术艺业的发扬,所以佛教诸德,顺应化导,遂有光华灿烂的大乘佛学。”[3]

  法舫法师在讲到中国的大小乘佛教时,便以道安作为分水岭,“中国佛教,初传虽系北方佛教(小乘),但不久即大小杂传,后又杂传大乘与密宗(密宗入中国,以晚唐赵宋为最多)。大乘思想与中国道儒之思想相近,故易于宣传。道安以后,无人宏扬所谓小乘教者!玄奘译百部诸论,仅作为三论唯识,对破境界而已。”这里所讲“道安以后,无人宏扬所谓小乘教者。”说明道安是弘传大乘佛教,在道安的影响下,中国开始宏扬大乘佛教,道安便成为大小乘佛教宏扬的分水岭[4]。

  法舫法师在讲到中国佛教的历史人物时,将道安视为佛教领袖。“佛教到两晋时,其势大盛,西域大师接踵而来,中国寺僧,渐具规模。般若之学大行,谈玄说妙,大有超老庄之势。社会名士,帝王贵臣,多有慕佛学者。最可称道者为罗什之东来,法显之西行,道安之领袖群伦,罗什之大开译业,真是“前无古人”。什之门下十哲四圣,皆当时精研老庄的第一流学者。时北方世乱,道安高足慧远隐居匡庐,研究般若,毗昙,提倡弥陀净土,一时名贤大集,成为江南佛法之重镇。”[5]

  二、道安是法舫在中国佛教史上最崇拜的人物

  1940年9月太虚大师商得教育部同意,资派法舫法师出国传教,在出国的前一天,法舫法师在汉藏教理院给学僧做了最后一次演讲,演讲的题目是《复兴中国佛教的史的印证》。他说 :“在中国佛教史上,我最崇拜的人物,要算是道安法师了,他老人家可说是中国佛教最大的功臣。关于道安法师的详细历史,现在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详谈,现且择几点重要的来讲讲。”[6]接着,法舫法师从“时势与宏愿”“立制与净土”“德学与徒众”三个方面阐述了道安对中国佛教的贡献。

  其一,时势与宏愿:法舫法师说:“道安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有名的大德,他是印度佛图澄的高足,佛图澄在中国佛教输入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页,佛氏不但学问好,而且还具足‘神通’,道安法师就是他得意的弟子。道安法师所处的是乱世,他最初在北方(河北),后来到了河南,转入湖北的襄阳而至长安,走了这样多的地方,都是为着时局不安定的逼迫,但当时佛教圣典的传入已经很多。他虽是东奔西走,无非是为了要实现他最大的宏愿:一、无论如何的艰苦都要将中国佛教建立起来,他最喜欢接受印度新来的佛教,听说印度有大德来华传教,他马上尽其力量的欢迎,或听说某一个地方有佛经,他又马上派人去寻求,寻得之后,立刻恭请通外国文的大德来翻译,广事流通,以充实中国所要建设的佛教。二、道安法师以前的佛教,成为沙门的专业,全国一般的士大夫,都不甚关心到佛教的一回事,到了道安法师的时候,才能把佛教公之于士大夫和一般的庶民之前,成为适应时代的信仰中心的普遍化的佛教。三、建立完美有组织的佛教制度。在安师以前的中国佛教制度,虽不是一团糟,但也谈不上有个健全佛教的组织,佛教的思想和世间的思想简直混合一块儿,分不清楚谁是独立佛教的个体,后来经过道安法师的贤能整理,奠定僧尼规则,颁布佛教宪章,使散沙般的佛教,成为一个有组织健全的佛教。这不能不归功于安师的精明创举。”

  其二,立制与净土:法舫法师说:“中国佛教出家人的遵守制度,安师以前固谈不上,即如普通出了家的和尚,仍以俗家或师父的姓氏为别姓名,从安师以后,创颁布了制度,改了俗姓而为释,以为佛更与俗之不同。道安法师特别提倡的是净土,他提倡的净土不是弥陀净土求生西方,而是求生兜率陀院的弥勒净土,亲近弥勒菩萨;因净土是我们众生的归宿处,睹史天宫是欲界天,我们是欲界的人,比较容易往生,所以他极力的提倡要大家礼念慈氏佛求生兜率净土以亲近慈氏。”

  其三,德学与徒众:法舫法师说:“安师实在是个杰出人才,据历史上说他的相貌是很丑陋的,但他对于一切的学问都有深刻的研究,思想敏捷,学识丰富,小乘的阿毗昙特别是他所长,最初传入中国的阿毗昙有阴持入经,(内明三科者),后来印度的僧伽跋澄受道安法师之请,翻译阿毗昙和婆沙,其次他对于般若也有极深刻的悟入,不但自己研究,而且还有著述,如小品般若和楞伽经,他都有注解。大概当时佛教的传入以这两种最为完备,所以他对于小乘和般若最为精明。至于安师的德行,实在贤之弥高,他虽然颠沛流离,东奔西走,但都能够刻苦耐劳,不离开佛教的立场,戒行清净,展扬佛法,化导人群,堪为人天的师范。他对于徒众,极尽善巧方便之摄受,有很多有名的在家居士,都在他的门下,还有和他志合道同的平辈的佛教当时人物,都集中在一块儿,帮他做佛法的事业。他从河南到襄阳等地,常有二三百人随从他,徒众始终不愿意舍离他。他最得意的弟子如慧远、道生、道融之流,皆是教史上有地位的前贤。在乱世的时候,安师曾解散他的团体,派他的弟子到四川长安大江一带去弘法。他的弟子间,也曾有参加罗什译场中的如道生等是。能够全部接受印度佛教,融贯印度佛教建立中国佛教的制度,他是第一人。隋唐佛教的极盛,实奠基于安师之手啊!安师实在是中国佛教史上划时代的绝大人物了。”[7]

  三、法舫将太虚与道安同称为中国佛教划时代的伟人

  法舫法师“撮要地说过安师对于佛教的贡献”后说:“现在我们就谈到虚大师了。民国时代的我国政治,颇不安定,性质上虽和安师时不同,而其烦乱的趋势是无两样的,安师的三种宏愿,大师也同样的具足!虚大师首先认为中国佛教现存之不够,有大量接受世界各国的佛教之必要,使各种不同的文字的外来佛教融成为中国的佛教,所以大师所办的学校都有世界性的,如北平的巴利文系,厦门的华日文系,武昌的中英文系,四川的汉藏文系等,同时也指导不少的佛教青年到西藏日本暹逻锡兰等地去留学,他个人自己更能了解现代东西洋的科哲诸学,对于古时的诸子百家,莫不一以贯通,他的融贯力很强,能以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佛学,他要使佛教深入民间,成普遍化,虽在民国不安定中,还能够履行他的志愿到处去宣扬佛学,可说是为建设佛教而煞费苦心了。虚大师对于佛教不良的旧制,极不满意,所以曾著一部整理僧伽制度论,完全重新组织了中国佛教,打破了一向不合时宜的旧制,以建立起新佛教的全盘教制,大师向来也是提倡净土往生兜率内院。对于徒众也非常有摄受,在家徒众方面,不少在社会上有着相当地位的归依他,忠心做拥护他的佛教工作。出家徒众也相当多。在东西两晋时,很多有学问的各方弘法的,差不多都是安师的弟子,现在中国佛教徒二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多少精明强干的中年法师和青年法师,都各据一方,本着大师的精神而展开佛法的事业。在当时的名士,不和安师接近,不能算是名士,不是安师门下,也算不得通家出身,现在的虚大师也是这样,在各种社会有地位的名流,和他来往谈佛学,极尽人力以助其佛教各种事业。全国佛教界也都以五十岁以下的同袍,若出于大师之门下者,人皆呼为有知识的新僧,无形中也因此增长一班人的信仰。所以在历史上,我是顶敬佩道安法师的。在现在呢?我最衷心感服的不能不算是虚大师了。在事业上,在道德上,在佛教教理上,在改革僧制上,大师实是佛教中划时代的伟人了;中国佛教的复兴,及世界佛教运动的成功,将在大师的努力之下彻底的实现了! ”[8]

四、法舫逝世后与道安相关的一幅挽联

  1951年10月3日,在锡兰大学讲授中国大乘佛法的法舫法师逝世,噩耗传来,中国及世界各地佛教界人士无不为之悲痛。中国《现代佛学》《觉有情》及世界各地佛教刊物都刊载怀念文章和消息。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佛教界举行了追悼会,《海潮音》、《无尽灯》出版专刊纪念,马来西亚出版《特刊》纪念。在诸多怀念文章和挽联、挽诗、挽词中多将法舫比作法显、玄奘, 有幅挽联将法舫比作道安。挽联的上款是:法舫大师圆寂;落款是:菩萨戒弟子龙灿敬挽[9];挽联内容是:

上联:金台演教雪窦传灯摄众竟弥天人赞道安乘愿至

  下联:三藏精通横文互译大同方展望世惊护法去何因

上联中的“人赞道安乘愿至”,将法舫法师视作是道安乘愿再来。法舫是不是道安再来,这个问题无需考证。龙灿为什么将法舫法师视作是道安乘愿再来呢?且看道安与法舫二着的相同处:一是二者都是河北人,安师是河北冀州人,舫师是河北井陉人。二是二者都出生在乱世 ,安师出生在东晋的乱世,舫师出生在清末民国的乱世。三是二者都重视译经,舫师赞安师“听说某一个地方有佛经,他又马上派人去寻求,寻得之后,立刻恭请通外国文的大德来翻译,广事流通,以充实中国所要建设的佛教”;舫师在任世界佛学苑图书馆馆长期间收集大量佛经入馆,还研学梵文、巴利文翻译了六经一论---《吉祥经》《南传大悲经》《三宝经》《婆罗门正法经》《罗睺罗经》《陀尼耶经》和《阿毗达摩摄义论》[10]。四是二者都广弘大法,舫师赞安师“把佛教公之于士大夫和一般的庶民之前”;舫师在国内外推广“人间佛教”,还曾在上海大华电台、湖南电台播讲人间佛教和《世界和平与人类再教育》。五是二者都是改革派,舫师赞安师“奠定僧尼轨则,颁布佛教宪章,使散沙般的佛教,成为一个有组织健全的佛教。”“颁布了制度,改了俗姓而为释”;舫师在马来西亚槟城佛教团体联合欢迎会讲演《改革佛教的几个基本观念》,提出实行“六个第一”---“生活第一,生死第二”“ 入世第一,出世第二”“为人第一,为己第二”“ 认识第一,信仰第二”“ 在家第一,出家第二”“组织教团第一,建造寺庙第二”[11]。六是二者都有同一愿力,舫师赞安师提倡的净土“是求生兜率陀院的弥勒净土,亲近弥勒菩萨,因净土是我们众生的归宿处,睹史天宫是欲界天,我们是欲界的人,比较容易往生,所以他极力的提倡要大家礼念慈氏佛求生兜率净土以亲近慈氏”;舫师生前提倡弥勒净土,圆寂后与道安同名的道安(台湾)法师在香港代妙觉园撰挽联:“现比丘身弘法利生论功不在玄奘下,示涅槃相泯权归实此去当生兜率中”[12],这幅挽联的下联言舫师“此去当生兜率中”,即是安师提倡要大家礼念慈氏佛求生的兜率净土。七是二者学识丰富,舫师赞安师“小乘的阿毗昙特别是他所长,”“其次他对于般若也有极深刻的悟入,不但自己研究,而且还有著述”;舫师精通6种语言和内外学,善讲俱舍、唯识,著有《俱舍论科判》四卷和《唯识史观及其哲学》。八是二者徒众较多,舫师赞安师“有很多有名的在家居士,都在他的门下,还有和他志合道同的平辈的佛教当时人物,都集中在一块儿,帮他做佛法的事业。他从河南到襄阳等地,常有二三百人随从他,徒众始终不愿意舍离他”;舫师曾任武昌佛学院教授、院长,世界佛学苑筹备处书记、研究部主任,北京柏林教理院教授、汉藏教理院教务长,世佛联执委,浙江雪窦寺、湖南密印寺方丈,曾在东南亚诸国和港澳地区弘法,曾在印度国际大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大学任教,舫师的学生徒众亦是难以计数。二者的这八个相似处,可能是龙灿将法舫视作是道安乘愿再来的缘由。(待续)

注释:

[1]、《法舫文集》2 卷32 页第三章 “从中国佛学史看唯识学”之第一节“中国佛学史的概观”

[2]、《法舫文集》3 卷347 页《十五年来本刊之贡献》

[3]、《法舫文集》3 卷396 页《今后本刊的生命和使命》

[4]、《法舫文集》5 卷407 页《送锡兰上座部传教团赴中国》

[5]、《法舫文集》3 卷185 页《佛学与中国文化》

[6]、《法舫文集》3 卷139 页《复兴中国佛教的史的印证》

[7]、《法舫文集》3 卷142—144 页《复兴中国佛教的史的印证》

[8]、《法舫文集》3 卷144—145 页《复兴中国佛教的史的印证》

[9]、《法舫文集》6 卷473 页《挽联》

[10]、《法舫文集》1 卷

[11]、《法舫文集》3 卷289—298 页《改革佛教的几个基本观念》

[12]、《法海宝舟》6 卷396页《挽联》

2014年10月18日

(本文系第四届河北禅文化论坛入选论文,原载《觉海法舫》)

图片来源:原创

上一篇新闻

二战后日本对各国的赔款

下一篇新闻

华南激光行业顶尖盛会圆满落幕 “明年宝安新馆见”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