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勋:舜文化与九疑民风
《史记》: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九疑朝舜,便成为历代皇朝的重要祭祀被代代传递下来。虽然舜帝在九疑山生活了多久无法考证,但这里弥漫的浓郁的舜文化气息,是中国任何一个地方也不能比拟的。受舜帝文化的强烈熏陶,九疑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概括起来讲,主要有四个方面:逊让、仁孝、重教、笃祀。
壹
我国圣哲之教,以至后世相承的格言,均以逊让为美德。舜帝则是这一美德的集大成者。纵观舜的一生,其逊让之举有五:历山让畔;雷泽让居;被荐考察三年后“让德弗嗣”;尧丧三年后避让丹朱;禅让大禹。舜帝的逊让美德是舜文化的重要支点,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史记》载:舜居之处,“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德光明,不仅容易感化常人,亦为部落酋长们所景仰,尤其是舜在尧丧三年之礼毕后避让南河之南,其逊让大德使“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使舜终执圭皋以令天下。
生活在舜文化环境下的九疑人,受舜帝逊让精神的熏陶,形成了一种固有的逊让之风。居住此地的人们,互谅互让,“人无争讼”,谦恭有礼,和睦相处,大有谦谦“君子国”之风。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造就了我国历史上一代逊让典范——状元李郃。
《宁远县志》载:唐文宗太和二年(公元828年),20岁的李郃从九疑山赴长安应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所作《观民风赋》“条对详明,词旨温雅,独能寓褒贬于清和之中,阐忠义于词气之表,直使长官钦承、群小慑服。落落数千言,大有贾长沙、董江都之概”,考官交相荐进,李郃被文宗擢为进士第一。时及第者二十二人,皆授官。
昌平人刘贲耿介嫉恶,虽博学属文,却因直抵宦官,考官有所忌而终不敢荐取。诏下,刘蕡不在籍中。登科的人中唯李郃愤愤不平,愿以功名(进士第一)、爵禄(河南府参军事)让与刘蕡,谓人曰:“刘蕡不第,我辈登科,实厚颜矣!”作《让第刘蕡疏》日:“陛下御正殿,求直言,使人得自奋。臣才志懦劣,不能质今古是非,陛下闻未闻之言,行未行之事。忽忽内思,愧羞神明。今蕡所对,敢空臆尽言,至皇王之成败,陛下所防,闲时政之安危,不私所料;又引春秋为据。汉魏以来,无与蕡比!……况臣所对,不及蕡远甚。内怀愧耻,自谓贤良,奈人言何?乞回臣所授,以旌蕡直。臣逃苟且之渐,朝有公正之路,陛下免天下之疑,顾不美哉!”
虽然文宗没有采纳李郃的意见,但李郃让第的高风亮节却在士林及九疑百姓中传为佳话,开了科举让第之先河。
贰
我国的人伦道德,始于虞舜时代。仁孝为百德之首,舜是仁孝美德的化身。《史记·五帝本纪》载:舜“盲者子。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之)以孝烝烝。”舜行仁孝不象后来被僵化为“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孝,这种孝道是不可取的。舜行仁孝完全是积极的、合理的、发自内心的。举荐尧位之前,舜父偏爱后妻及其所生之象,常常想杀掉舜,但舜总是非常孝顺地侍奉父亲、后母和弟弟,同时注意保护自已。举荐尧位后,舜不再孤独地奉行孝道,二妃成了他的帮手。在主动行仁孝的过程中,舜机警地逃脱了井禀之难,事奉瞽叟和爱护弟弟更加恭谨。登上帝位之后,回家拜见父亲瞽叟,夔夔然和敬显得特别恭谨,仍然履行做儿子的孝道。
舜帝博大的仁孝美德,孕化出九疑的仁孝之风。仅举两例以证。清代石光化,七岁丧父,事母至孝。“母嗜鱼。隆冬躬鱼于池,恐母之虑已寒也,则伪曰购诸市者。日供具无缺。”匡田秀,“家贫无妻,母张氏目盲。田秀尝为人佣,蚤起具食食母,然后往,夜必归待寝处。外得美味,必怀以进。比母年八十四,田秀亦老,无能佣矣,日负母行乞,见者怜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贤,在九疑山蔚然成风。家有老人被认为是全家的幸福,尤其是瑶族居住地更是如此。九疑没有虐待老人现象。对那些孤寡老人,条件较好的村寨,则按“吃派饭”方式由村民轮流供养,使孤寡老人如同作客一样受到热情款待。
叁
舜帝十分重教。据《尚书》《史记》记载,舜帝被荐考察期间就任的第一个职务就是专管五常教育的司徒。所谓五常,亦称五教、五品,指的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常。这种教育专重家庭伦理道德,教以人伦,孟子扩演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舜帝正式登位后,大力刷新政治。除四岳、十二州长官外,安排的十个职务中有两个是属于纯教育的,另有礼官专司祭祀,亦负有极大的教化之责,可见舜帝重教之职。两个专司教育的职官,一是司徒官契,舜令其“敬敷五教”,即以前舜自己曾掌管过的布施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种家庭伦常教育;二是典乐官夔,舜要求他专用歌诗舞蹈教导青少年。典乐之教为实用教育,采用的方式是“声教”。所谓“声教”,就是以歌舞为手段,以口耳相传为传承方式的教育,大概为“寓教于乐”的初始,是文字未产生之前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
《礼记·郊特牲》载:“有虞氏之祭也,尚用气、腥、焰,祭用气也。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阙,然后出迎性。声音之号,所以诏告天地之间也。”这表明,在文字已趋向成熟的殷代,其礼仪活动突出的特点还是“尚声”,也就是对听觉传递方式的侧重。这种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确定了“声教”的地位。孔子将其扩演为“诗教”,以后演变成专门教育、专业教育。九疑民风的形成多赖舜文化的孕育,而舜文化的传承主要靠的就是口耳相传的“声教”。九疑方言至今有“讲古音”、“听古音”,“老人不讲古(音),后人失了谱(音)”之语,拓下了上古“声教”的印记。
九疑地辟,办学极少,偶有高士如朱熹弟子刘清之来此筑巢讲学,然未能成得气侯。但受舜帝重教影响,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夙重读书敦本”,“率读书力田,绝少仕宦,至景泰天顺间,风犹古朴。虽仕进为公卿者,及其家居,不耻为耒耜之事。”尽管如此,但“钟疑山潇水(笔者注:指九疑河)之气,士多秀异”,给重教之风增添了光彩。有唐一代,湖南考中进士25名,九疑山鳌占7名。除李郃之外,其余6人是:周崇昌、周虞宾、周瑀、周惟简、周鲁儒、周彦朴。据周敦颐和周恩来家谱记载,这6人均为他们的先祖。
整个科举时代,湖南共考中状元10名,九疑山独占2名,另有84名进士,“居湘南之首”。唐代状元李郃是扑克、麻将鼻祖——“叶子戏”的发明创造者。宋代特科状元乐雷发归隐九疑,终生未仕,所著《雪矶丛稿》五卷被收入《四库全书》中,是宋代湖南诗坛的扛鼎之人。
受九疑重教之风的熏陶,人皆关心家乡的文教建设,且老而弥笃。家住九疑河畔的黄习溶,官至从二品,倡修宁远文庙,捐白银近万两。在他的带领下,绅民共襄是举,筹措白银六万余两,费时十年,于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修缮完工,气势恢宏,蔚为壮观,时有“宁远文庙盖长沙”之誉,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2年,与黄习溶同乡的欧冠等人赞修民国《宁远县志》,捐款者近千人,多者光洋1000元,少者5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80岁高龄的著名农林学家乐天宇教授不顾年迈体衰,用平反补发的数万元工资及全部积蓄,回九疑自费创办全国第一所民办高校一一九疑山学院,求学者云集。他发扬舜文化的德治精神,特开设“修身课”,为全国现有学校之首创。
肆
笃祀,是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舜崇尚德教,笃祀是其重要内容。九疑笃祀民风,与舜文化的长期孕育密切相关。
《尚书》载:“(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何谓七政?即舜帝继位后至尧逝世前所办的七件事。第一件事是祭告上天自己受禅让,其它六件事依次为祭祀、班瑞、巡狩、划定十二州、公布五刑、流放四凶。巡狩五年一次,巡狩归来,首要之事是祭祀。划定十二州疆界,也离不了祭祀,舜帝“封十有二山”,即是十二州名山上封土祭祀。祭祀对象主要为天地四时、名山大川、各路神祗,初露出天神、地祗、人鬼三大祭祀系统之端倪。
《礼记·祭统》载:“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意即追思养育之恩,以使孝道不被中断。舜对父母死后之祭祀因史料阙如不敢臆揣,但从其仁孝之性及七政之举,可断定他笃祀无疑,最少也得为父母守孝三年,供祭如生。父母之丧三年,这种祀风一直流传至清末,影响域外。今日之朝鲜仍有为父母守孝三年之俗,金正日为其父金日成守孝就是如此。九疑民风承袭了这种笃祀之风,又赋予浓厚的地方气息。
在九疑山的民间神话传说中,舜帝是与孽龙搏斗时中毒而亡的。但这样一位为了造福九疑山百姓而献身的圣主是不可能死的,人们相信他得道成仙了。九疑山玉琯岩所刻东汉蔡邕《九疑山碑》至今清晰可辩“……遂葬九疑,解体而升。登此崔嵬,托灵神仙。”为此,道家将九疑山列为三十六小洞天之二十三,可谓道家圣地之一。
据光绪《湖南通志·方外志·仙释》记载,秦代以前湖南成仙得道者全部出自九疑山,此后在九疑山炼丹修道、辟谷服气的羽士尼人络绎不绝,最盛时仅玉琯岩旧舜庙不远处的永福庄就有将近三千人。且代有高人,传说先后有何侯、韩伟远、萼绿华等20多人得道成仙。以舜帝为首的九疑山众仙成为当地百姓顶礼膜拜的庇护神而世代受祀,香火不绝。历届《九疑山志》皆言九疑民风笃祀,确属信然。在近年修复舜帝陵的过程中,50多户山民的搬迁工作顺利完成,全县几十万人纷纷捐款,充分反映出九疑山人对舜帝的崇敬,更凸现出九疑民风笃祀的根基。
伍
因舜帝与九疑山的特殊关系,形成了富有“舜之遗风”的九疑民风。但舜帝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其德泽决不仅仅惠及九疑山一隅;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母源的舜文化,其精髓更是早已深入中华民族思想的深处,使每个中国人都打上了舜文化精神的烙印。舜文化的光芒无处不在。孔子曰:“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从三代的礼治,可探摸到舜修五礼、巡狩仪节、笃祀的脉象;从墨子的兼爱、尚贤,可触察到舜帝仁孝天下、尚贤拔禹的印迹;从法家的赏罚分明,可窥测到舜帝举八元、黜四凶的影痕;即便兵家“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术,亦可凸显出舜帝舞干戚而服三苗的德威;更玄道家“无为”,亦可凸显出舜帝德泽众生、垂拱而治的身影。
舜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品性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世界民族产生了重大影响。逊让仁孝之风,孕育了目前国际间普遍推行的“和平共处”原则,折射出舜文化的灿烂光芒;重教之风则早已惠及韩国、日本、新加坡,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一跃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笃祀之风,则多在海外华侨华人不忘根基、寻祖访源及海外学子心系中华、扬我国威中得以光大。
舜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母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瑰宝。弘扬舜文化中逊让、仁孝、重教、笃祀的精神,对推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族团结、稳定社会秩序,实现祖国统一和世界和平发展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当今,我们在积极吸取西方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特别是舜文化的研究和吸收工作,让舜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本文作者系原宁远县人民政府县长,发表于《湖南社会科学》杂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