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月03日 星期三

「泉州姓氏堂号」王氏源流


「泉州姓氏堂号」王氏源流

太原衍派

“太原衍派”是福建泉州地区王氏民居、祖厝、宗祠最常见的匾额,标志其族姓来源于山西太原,“太原衍派”是其郡望。

「泉州姓氏堂号」王氏源流

“王”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显姓望族,人口位居百家姓前列,历代名人辈出,又是各大姓中来源最为复杂的一个姓氏。考“王”姓的族源,有姬姓之王),子姓之王(商王子比干的后裔),妫姓之王(虞舜的后裔)之分,此外,还有赐姓之王,改姓之王,冒姓之王,复姓改单之王等。“王”姓又是郡望和堂号最多的族姓,早在南宋王应麟于《姓氏急就篇》中,就按“王”姓的不同来源和祖居地,将其分为太原、琅琊、北海等二十一望。实则唐宋之后随着疆域的拓展,人口的迁徙流动,望族世家的显扬,各地又出现了不少王氏族姓的郡望与堂号,如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拓展于福建的“开闽王氏”,江西抚川的“临川王氏”等等。

「泉州姓氏堂号」王氏源流

在诸多的王姓郡望之中,“太原衍派”是王姓最大的支派。早在北朝以至隋唐时期,太原王氏就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合称为“天下五大望族”。这一支派因历史悠久,播迁广远,声名显赫,族裔遍及全国。其他支派的王姓后代,由于年代久远,无法考察到本系的祖先,也往往将自己家族的谱系归于“太原王氏”的名下,因此有“天下王姓出太原”之称。福建的唐末五代“开闽三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的裔孙,元末自卢州南下福建的“三省名宦”王翰的裔孙等,考其根源,都追溯于山西太原,可称为“福建王姓出太原”,“泉州王姓出太原”了。

王姓族人,自山西太原至福建泉州,经过了漫长的播迁衍派的历程。

「泉州姓氏堂号」王氏源流

据史志记载,“太原王氏”的始祖乃周灵王太子晋,事迹见于《逸周书》《国语》等。太子晋幼有成德,温恭敦敏,灵王二十二年谷、洛二水泛滥,灵王派人壅塞二水,太子晋以民生为本,力陈不可、主张效大禹治水因势利导,灵王不听,罢黜其太子的名位,太子晋之子宗敬因见周室日就衰微,退居山西太原,时人皆呼之为“王家”,因而改原“姬”姓为“王”姓以避乱,后人尊太子晋为始祖,称宗敬为“太原祖”。此为王姓“太原衍派”的来历。

「泉州姓氏堂号」王氏源流

太子晋的后裔至秦末汉初,分为太原、琅邪二望。其因是二十四世孙王离钜鹿一战兵败自焚,长子王元为避诛连,秘密迁徙于山东琅邪,是为“琅邪祖”。其次子王威,仍居太原晋阳。琅邪一支,传至三十二世王导,辅助晋元帝建立东晋,定都金陵,被称为“中兴名臣第一,成为“金陵祖”。自是王氏一族,自北而南,盛于江左,定居于南京乌衣巷,与谢安一族,望衢对宇,号曰“王谢世家”,公卿将相,代不乏人。再传至四十姓世王褒,先事南梁,后事北周为车骑大将军,落籍于咸阳,是为“咸阳祖”,王氏一族又由长江流域播迁黄河流域。

「泉州姓氏堂号」王氏源流

王褒后裔“太原王氏”四十一世王晔,受任唐河南光州固始县令,有政声,县民深怀其德,调任时攀辕卧辙求其勿去,晔不忍离,遂家于固始,后世奉为“固始祖”。王晔传至曾孙王恁,生子三——长王潮、次审邽,三审知,是为“太原王氏”之四十九世,固始王氏之第五世。

「泉州姓氏堂号」王氏源流

王潮、王审邽、王审知虽出生于农家,然而三兄弟成长于动乱之时,崛起于陇亩之间,才勇过人,文武兼备,深孚众望,人称“王家三龙”。长兄王潮沉勇有谋略,年青时代即任固始县佐吏;二弟审邽通《春秋》,喜儒术,善吏治;三弟审知状貌雄伟,武艺超群,常骑白马,号称“白马三郎”。正是三兄弟于唐末农民起义的高潮中,扶母投军,带动了河南光州固始县成千上万的农民参加起义队伍。唐光启元年王潮率义军及眷属万人南下,略江淮,跨浔阳,过赣水取汀州,下漳浦,于是年八月进入漳、泉地界。时泉州刺史廖彦若贪赃枉法,统治暴虐,百姓闻王潮义军纪律严明,所到秋毫无犯,乃公推绅士张延鲁率耆老奉牛酒拦道恳请王潮带兵解救。王潮应命于光启二年率兵攻克泉州,诛杀暴吏,平均税赋,鼓励农耕,安定民生,深受吏民拥戴,在泉州建立了牢固的根据地。王潮的治绩为福建观察使陈岩所赏识,表授为泉州刺史。唐大顺二年陈岩病重,派人召王潮赴福州欲授以福建军政大权,为陈岩妻弟范晖拒阻,王潮派从弟王彦复、三弟王审知攻打占领福州。王潮兄弟的政绩军威远播,短期内尽有福、泉、漳、厦、建五州之地,统一全闽。王潮,王审邽逝世后,王审知继承二兄未竟事业,总理全闽,唐授其为福建节度使,梁开平三年晋封为闽王,建立闽国。

「泉州姓氏堂号」王氏源流

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率军入闽,统一福建,建立闽国,形成了继东晋南渡,中唐陈政父子入闽治漳之后,中原人民第三次移民入闽的高潮。因此,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被称为“开闽三王”。泉州承天寺西畔的“开闽三王祠”楹联“太原望族源三晋,固始义师靖八闽”,概括了泉州大多数王姓族人的根源与来历。至此,“太原王氏”又由中原地区衍播至东海之滨,在福建泉州等地扎下了深厚的根基。

「泉州姓氏堂号」王氏源流

继唐末五代“开闽三王”之后,宋元明清以至近代,又陆续有“太原王氏”的族裔南迁定居,繁衍于福建泉州等地。较为知名者如元末自安徽卢州南下的“三省名宦”——王翰,其裔孙分支于泉州排铺街、晋江沙堤(今沙塘)和永泰官烈,人丁数以万计。

「泉州姓氏堂号」王氏源流

开闽传芳

“开闽传芳”是“开闽三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嫡传宗支裔孙共同的堂号。

自三王率兵入闽至王审知逝世,治闽计四十年。在此期间,三王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经济、文化、商贸、海交的政策和措施,为当时及宋元时期福建、泉州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泉州姓氏堂号」王氏源流

“开闽三王”子侄众多,但因王审知逝世后,其子孙违背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的誓言,先后称王称帝,弑篡不息,宗室倾轧,骨肉相残,元气大伤,导致闽国的覆亡。在近二十年的政治、军事斗争的浩劫中,王氏家族摧折惨重,幸而未被残害者,亦如惊弓之鸟,或投亲靠友,或改名换姓,或秘密潜逃,以避祸乱。因此,“开闽三王”宗室子裔几乎遍布八闽,但以泉州及其所属地——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厦门为主要落脚点和聚居地。究其原因有四:一是泉州乃“三王”八闽开疆最早、经营最久的根据地,且广施德政,深得民心,群众基础好,民风淳厚,易受掩护而生存;二是泉州远离当时政治斗争的中心福州,尤其是山区海隅,社会相对安定,利于隐匿繁衍;三是气候宜人,得山海之利,尚有不少处女地可供开发生息;四因王潮卒葬于惠安盘龙山,王审邽卒葬于泉州东郊皇绩山,王氏裔孙视泉山晋水为家山故土,故落藉泉州者多,即使移居外地或外派为官,也多落叶归根。因此,“开闽三王”在泉州的子孙较之福建其他更多,可谓枝繁叶茂,人丁兴旺,蔚为大宗。后来,还由泉州地区远播于浙江、广东、台湾、香港、以及海外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泉州姓氏堂号」王氏源流

“开闽三王”一族由河南固始播迁福建泉州,成为当地显姓望族。中共固始县委、固始县人民政府曾赠联曰:“丰碑铸延南国,泉州一族名扬四海;人物出中原,固邑三王功盖八闽。”

「泉州姓氏堂号」王氏源流

王潮一宗,据史志谱牒记载,长子延望于闽王昶当政时,为奸佞诬告被杀,其孙永珍携其弟避居晋江海滨蚶江,成为蚶江王氏始祖,王潮少子延广因惧受株连,避难永春山中,后晋开运二年闽国为南唐所灭,时原“三王”部属留从效据泉为清源军节度使,厚待“三王”族人,延广复来泉,后延广弃官定居青阳,成为青阳杏厝王开基始祖。其子孙继承三王重教兴学传统,创办“东庵”学塾,因科举连登,泉郡太守立“凌云”牌坊奖掖,故有“凌云王氏”之称。

「泉州姓氏堂号」王氏源流

王审邽入闽之后,一直留守泉州,与其子延彬父子两代经营泉州,政绩声望卓著,建立了“招贤院”兴举泉州文教。延彬长子继崇后又继任泉州刺史,次子继枢任漳州刺史,继崇子传懿,官漳州刺史。因此,延彬一支在泉州繁衍最昌。传至九世孙王烨,官宋贺州判官,仍不忘故土,回居泉州西隅船舫巷(今象峰巷),为温陵船舫派始祖。正是此派后来又蕃衍分支于南安丰州、四都、深坑、安溪华美、晋江东石、安海、车厝(后部分裔孙又回迁入郡城万厝埕、新门街、象峰巷、凤池巷)等地。此可见审邽一派在泉州分支最多,分布地域最广,人丁也最为兴旺,至今已传四十余代。

「泉州姓氏堂号」王氏源流

审知一宗,因兄弟阋墙,叔侄相残,因而枝凋叶零。少子延政自立为帝,国号曰“殷”,后复号曰闽,同年为南唐所灭,被迁往金陵封鄱阳王。延政有子三人派裔流寓泉郡,长子继成曾任漳州刺史,其裔孙分布漳泉、潮汕一带。

「泉州姓氏堂号」王氏源流

明清以后,“开闽三王”裔孙大量侨居东南亚,与当地人民一道,共同开发南洋群岛,抵抗西方殖民主义者。在菲律宾,近代出现了祖籍南安深坑(一说晋江清濛)移居菲律宾谋生、大力支持菲律宾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王彬。为表彰其历史贡献,马尼拉市议会命名王彬街,并竖纪念碑及铜像。在新加坡,知名的王氏裔孙有祖籍同安白礁乡的王友海、王求和、王宗周,他们合力出资购买“勃老恩山”作为“王姓山”,无偿贡献给福建王氏族人居住、种植及营葬,如今成为新加坡“开闽王氏”宗祠的所在地。

上一篇新闻

1943年《京华烟云》作者林语堂的陕西之行,留下了哪些印象?

下一篇新闻

「海外展翰墨-名作出国门」——中国艺术人物·罗建泉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