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01东晋画家顾恺之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

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顾恺之博学多才,擅长诗赋、书法,尤善绘画。因为他对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又幽默风趣,人们称他为“画绝、才绝和痴绝。”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1)自小聪明伶俐,喜欢画画

顾恺之出身于吴郡顾、陆、吴、张四大氏族之一的顾家。

他的父亲顾悦之曾做过东晋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的幕僚,后来担任尚书右丞。

他自小聪明伶俐,特别喜欢画画,有画画的天分。

顾恺之出生后不久,母亲因病去世。他极其想念母亲,凭父亲的语言描述为母亲画像。

他每画好一张就拿给父亲看,问像不像?哪些地方不像?他就一次又一次地修改。

直到有一天,他父亲看到画像之后,两眼放光,激动地说:“像,像极了!”

画中的母亲似乎活了过来,可以陪伴着他成长,顾恺之感到十分欣慰。这一年,小顾恺之八岁。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2)画绝名副其实

他在家乡跟随卫协学画,卫协师法三国时吴地曹不兴,卫协擅绘神仙、佛像及人物故事画。

卫协所画的人物,白描细如蛛网,线条简洁有力,冠绝当代。顾恺之得到了老师的真传,将其发扬光大。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在卫协的教导下,顾恺之画艺精进,在他的家乡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善画之人。

他决定到都城建康去求得自己人生的发展。这一年他十七岁。

初到建康的顾恺之靠着自己的绘画能力,承接一些寺庙壁画工作,以获得收入,维持生计。

他与同行画家们交流技艺,取长补短。这使他的佛教人物画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他的画有敷染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润饰;笔迹周密,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3)画画捐款百万

晋哀帝时期,建康城里要修建一座瓦官寺。寺中僧侣向士大夫募集资金,捐献最多的人也没超过十万金。

20出头的顾恺之当场答应要捐百万金,别人都以为他在吹牛。顾恺之说,给他一间殿宇,留下一面白墙,他要创作一幅壁画。

顾恺之关上门在寺庙里待了一个月有余的时间。他创作了维摩诘像,只剩下眼睛没有进行细节勾画。顾恺之告诉寺中的僧侣,可以开门展示他的作品了。

要求第一天来看此画的人请他们布施十万钱,如果第二次来的时候请他们布施5万钱。第三天来的时候,给多少就收多少吧。

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人们纷纷赶来看热闹,顾恺之当场补足维摩诘像的眼睛。

人们发现,墙壁上的画像好像活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会觉得维摩诘像正在看着自己。

顾恺之认捐的百万金一下子就凑足了。由此图可见,顾恺之应该懂得透视变形方面的技法,可以把眼神画得这么逼真。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4)作品丰富多彩

顾恺之的作品,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还画飞禽走兽,画了许多古代美女,他还能够根据一些文章发挥想象画出相应的图。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他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他还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

顾恺之画迹甚多,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听琴图》《列女仁智图》《鹭雁水鸟图》《庐山会图》等。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顾恺之作品真迹没有保存下来。相传为顾恺之作品的摹本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最著名。

文人张华便以历代贤所记事迹撰文《女史箴》以为鉴戒,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

才华横溢的画家顾恺之便将此名篇分段,一段一段画成画,并将相应箴文题于画侧,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名作《女史箴图》由此问世。

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画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画卷长27.1厘米,横572.8厘米,绢本设色。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三篇画论。

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以形写神。

注意描绘生理细节,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毛,而益觉有神。

4)诗文堪称一绝

顾恺之不但擅长画画,还工于诗文。小时候就思敏捷能够即兴作文。

一天顾恺之的父亲在家里宴请宾客。一位客人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把非常漂亮的筝,他借着酒性弹奏了起来。

那个人弹得如痴如醉,刚弹完,众人都夸这个筝太妙了。有一个人说,如果有人能把它写成一篇文章来赞美它,那就更好了。

在一旁陪客的顾恺之听见了,思考了一下就提笔写了一篇文章,题为《筝赋》,对着客人们大声地朗读了起来。

其中有“其器也则端方修直,天隆地平,华文素质,烂慰波成。君子喜其斌丽,知音伟其含清……”等非常优美的句子,可见他学问广博,很有文学才气,客人听了拍手称快,夸赞道,太好了。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顾恺之曾经从会稽回来,别人问会稽的山川景物之美,他吟咏道: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语言精练传神,音韵和谐对应,朗朗上口,比喻精妙,他真是出口成章。

他曾作《冰赋》,其中“转若惊电,照若澄月。积如累空,泮若堕节。临坚投轻,应变缕裂。琼碎星流,清练流越。若乃上结薄映,下镜长泉。……”这些句子特别美妙,大画家提炼出的大自然的色彩,即便用文字渲染,依然是画,生动传神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顾恺之努力提升文学修养,将文学修养和艺术创作结合起来,成了顾恺之的一大特点

(5)“布帆无恙”成为趣谈

顾恺之因为才华横溢,精通诗文,曾经在一些将军帐下做过参军,深受器重。

当顾恺之在荆州刺史尹仲堪的帐下参军时,他曾请假回家,尹仲堪借给顾恺之布帆。

顾恺之坐船到达一个叫“破墓”的地方,遇到大风,船被吹到了岸边,他险些丧命。船坏了,他只好走回家。

顾恺之回到家,就给尹仲堪写信说:“那地方的名字叫破墓,我刚从里面出来。行人安稳,布帆无恙。”由此可见他幽默风趣,堪称痴绝。“布帆无恙”这个成语也因此流传下来。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顾恺之不仅擅长画人物,山水,动物还能够根据文章配图,真是想象丰富。

更难得的是他还总结了独到的绘画理论,不愧为一代宗师。他工于诗文,才思敏捷,真是奇才。


02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居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

后来他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他的诗书画也被世人称为“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1)诗,淡泊明志

他的诗不傍古人,多用白描,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他的诗作内容广泛、思想深沉,形式上丰富多样,比如《逃荒行》、《还家行》、《诗钞》、《词钞》等。他的散文创作也饶有风味,如广为传颂的《家书》。这些诗词文都收集在《郑板桥集》

这些诗词多表达他对老百姓的关心和自己淡泊归隐的志向。如《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明了不畏权势,不随波逐流的志向。

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画中题了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题画小诗,表达了郑燮关心百姓的虔挚情感。“一枝一叶总关情”被后人沿用至今。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2)书,错落有致

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纵横错落,整整斜斜,如乱石铺街,像他这个人一样狂放不羁,别具一番风味。

他的字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后人亦称书体。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3)画,与众不同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从不画鲜艳的花朵。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实 ,郑板桥画竹,也是画自己。他就是这样一位坚韧、孤傲、清高的艺术家。

他不攀权附贵、不哗众取宠、为官清廉、胸中浩然,瘦劲而独有风骨。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郑板桥画画注重对自然和周围事物的观察,师承自然。

他主张“意在笔先,他的画墨干淡并兼,笔法苍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朴雅脱”的意趣。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4)为官清廉爱民

郑板桥曾做过县令,为官清廉而又爱民。

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他常常身穿便服,脚穿草鞋到民间察访。

对于百姓的疾苦,他时时刻刻都挂在心上。

郑板桥出任山东潍县县令时,正遇上潍县连年遭灾,农产品歉收,粮价飞涨,一斗粮食竟价值千钱。

郑板桥大兴工役,招募远近饥民来修城凿池,以工代赈,用这个办法,救济灾民。

又劝说县里的富户人家,开粥厂来拯济饥民。并且将积存了大量粮食的人家一律予以查封,责令他们以平价出售,不许囤积居奇,抬高粮价。

郑板桥平日处理诉讼时,也总是向着穷人而抑制富豪。许多贫苦百姓就是这样生存下来的,对郑板桥不胜感激。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郑板桥做官的时候政绩显著,造福了一方的老百姓,他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深得百姓爱戴。

(5)卖画,超脱风雅

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他的“立功天地,滋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

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官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

郑板桥卖画明码标价还不准砍价。他制定了《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哦!

由于他画技高超,画的竹子,兰花等物清新脱俗,栩栩如生,他的画很受欢迎。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5)喜郊游,爱吐槽

他性格洒脱而狂傲,喜欢外出游玩,也喜欢结交朋友。

雍正三年(1725年),他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谈天说地,好不惬意。

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被称扬州八怪之一。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郑板桥一生官虽不大,但清廉爱民,虽贫穷而有志向,才华横溢而又铁骨铮铮,性格虽古怪却又率真。

他的怪大概不像当世人那样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他视权贵如粪土,与当时污浊社会格格不入,所以被看作一怪。


03当代画家徐悲鸿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江苏宜兴县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1)出身贫寒,自小学画

徐悲鸿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

(2)离乡求学,得遇知己

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为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


20岁时他再度来到上海,上海虽豪华却没有他立锥之地。在他走投无路之计受到友人的帮助,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


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他帮助下获得资助费,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


徐悲鸿从日本归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3旅欧深造,收获累累

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

他在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徐悲鸿每日乐此不疲地进行西洋画的基本功训练。上午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下午去叙里昂研究所画模特儿,有时还抽空去观摩各种展览会。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著名画家柯罗的弟子艺术大师达仰,每星期日携画到达仰画室求教。


达仰的“勿慕时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画的艺术思想对他影响较大,他没有追随当时法国日渐兴盛的现代派画风。


而是踏踏实实地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在继承古典艺术严谨的造型特点的同时,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留学4年之后,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已达到可与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


由于北洋政府一度中断学费,徐悲鸿被迫转至消费水平较低的德国柏林。在那里

他求教于画家康普顿。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并且常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各种动物,以提高自己的写生能力。

当徐悲鸿重新获得留学经费后,便立即从德国返回法国继续学习。在名师们正规而系统的训练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钻研下,绘画水平日渐提高。


创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体、风景为主题的优秀的素描、油画作品,如《抚猫人像》《持棍老人》《自画像》等。


徐悲鸿在旅欧的最后阶段还先后走访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及瑞士等地。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美丽的异国风光令他陶醉,欧洲绘画大师们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浅。长达8年的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4)投身美术事业工作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

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徐悲鸿满怀热情地在这里开启了自己的教育事业。他把自己的书都搬到学校,让学生们自由翻阅。

他还把画具带到学校,成天在此教课和作画。徐悲鸿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将素描放在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地位。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他严中有爱,热心帮助学生成才。1928年暑假,福建省教育厅邀请徐悲鸿为烈士蔡公时作一幅油画。


画完后,他不要稿酬,只希望福建省教育厅能派他的一名优秀学生去法国学习油画。最后,他的学生吕斯百和王临乙得到了去法国学习的机会。


后来,吕斯百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王临乙成为雕塑家。可以说是徐悲鸿改变了他们一生。吕斯百的作品也是栩栩如生。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1934年10月22日,刚刚从国外回来的徐悲鸿,为弥补20个月来对学生授课的欠缺,亲自带队,让学生写生。


他率艺术专修科绘画组3年级10余名学生,从南京坐车至杭州,又转车到于潜县,在素有“江南奇山”之称的天目山,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写生生活。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派飞机接徐悲鸿和一批著名教授去南京,遭到徐悲鸿拒绝。


解放后他被邀请为中国出席世界和平大会的代表,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并当选为全国文联常务委员,全国政协代表和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无论是他甘愿做人梯搞好教学,培养人才,还是他率先垂范搞创作,他都为我国美术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5)拳拳爱国情

1939年日军已占据了大片中国土地,全民族抗日进入最艰苦的阶段。

徐悲鸿看到人民流离失所,饱受磨难,决定只身一人远赴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并将所得收入全部捐献,以赈济灾民,报效祖国。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徐悲鸿曾在江夏堂作画,为当时的英国总督姆汤姆斯总督画像。

总督多次亲赴芽笼35巷江夏堂,还带去整套的总督官服在江夏堂穿上,让徐悲鸿“摆布”。

这幅汤姆斯总督肖像完成后,就一直挂在维多利亚纪念堂,跟历届总督的画像挂在一起。

汤姆斯总督对这幅画像十分满意,特地写信向徐悲鸿表示感激。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新加坡之行后,徐悲鸿应印度诗人泰戈尔邀请,赴印度讲学。在那里他受到热烈欢迎。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在没有战火的印度,徐悲鸿的心却始终牵挂着饱受战火荼毒的祖国人民。他决定创作《愚公移山》,以此鼓励中国人民发扬愚公精神,精诚团结,把日本人赶出国界。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5)作品丰富多彩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

他的作品形式多样,有素描,有油画。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孔子讲学》等巨幅作品,

这些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他画的《九方皋》也很著名。他将画中的马用人格化的手法来表达出自己的心情。这幅画构思巧妙,色旨调和,反映了徐悲鸿炉火纯青的画技。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徐悲鸿先生的《群马图》创作于1940年,

该画是徐悲鸿先生画马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


他还在《群马图》上题款曰:“昔有狂人为诗云,一得从千虑,狂愚辄自夸,以为真不恶,古人莫之加。悲鸿时客喜马拉雅山之大吉岭”,此为证!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珍妮小姐画像》为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作于1939年春夏之交,

此作品是徐悲鸿为了支持国内抗战,而在南洋举行义卖募捐时的作品。

画中女子珍妮小姐,祖籍广东,为当时星洲名媛。此画得到画筹四万新币,徐悲鸿也非常满意这幅作品,后来成为《悲鸿在星洲》一书的封面。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他也创作现实人物。康有为对他有知遇之恩,曾在他人生低谷期帮助他出国留学,他们交情深厚。

在康有为60岁时,徐悲鸿画了一幅画送给他。画面上描绘了热闹的庆祝场面,康有为看到这幅画爱不释手。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徐悲鸿和梅兰芳相交深厚。他常常看梅兰芳的戏,深深地被梅兰芳的精湛表演技术而折服。

有一次徐悲鸿看梅兰芳的《天女散花》,他被梅兰芳所扮演的天女美丽形象所打动,为梅兰芳画了《天女散花》图,梅兰芳很喜欢。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1950年在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为战斗英雄画像。他还为创作《毛主席在人民中》画了大量速写。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他画的孔子讲学图,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6)深厚的绘画理论

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发表了一系列绘画理论。

1920年发表的《中国画改良论》,是他第一篇论述中国画改良的重要著作。文中提提倡写实,反对抄袭。

1942年发表《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一文,论及艺术的美与艺术家的修养:“艺术家应更求广博之知识,以美备其本业,高尚其志趣与澄清其品格”。

1947年先后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等,重申注重素描的严格训练,提倡师法造化,反对模仿古人。他自己就身体力行。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徐悲鸿继承了中国古代画论中关于“师法造化”的优良传统,又强调了艺术家的追求真理、探究人生,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这是他对现实主义美术理论的贡献。

7)徐悲鸿的婚姻一波三折

徐悲鸿事业成功,婚姻却是一波三折。一生有三段婚姻,四段情。

a不幸的包办婚姻

徐悲鸿17岁时父母就为他定了亲,但他并不满意这门婚事,遂在即将大婚的时候离家出走,后来还是被父亲抓回来结婚。

18岁那年,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他为了表达对这门亲事的不满,便给孩子取名为劫生,意即“遭劫而生”。后来改为吉生。

悲鸿离开了,他的妻子在家侍奉双亲,哺育孩子。吉生5岁时,徐悲鸿回来,看到孩子在涂涂画画,觉得他很有绘画的天赋,想教授他一些画艺。

可惜吉生7岁那年,患了天花,不幸夭折,妻子因儿子的离去,徐悲鸿的冷漠,郁郁寡欢而死。此事成为徐悲鸿一生的痛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b与蒋碧薇私奔相守

徐悲鸿的父亲病故,他来到上海学画,认识了老师兼同乡蒋梅笙教授,同时认识他二女儿蒋碧薇(棠珍)。

蒋棠珍正值豆蔻年华,青春活泼的气质一下就吸引住了徐悲鸿的目光。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那时的徐悲鸿也正值青春年少,英俊潇洒,蒋棠珍也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如意郎君。

可是,这时的蒋棠珍已经是名花有主,她在13岁时就由父母做主,许配给了苏州查家公子查紫。只是此时尚未过门。

查紫在科考中作弊,本来蒋棠珍就嫌弃他没有本事,而这正给她以口实,常以此为辱。徐悲鸿常来看她,为她画像,两人感情日浓。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后来,徐悲鸿刻了一对水晶戒。一枚曰“悲鸿”,另一枚曰“碧薇”,二人便私定了终身,并且决定私奔。蒋棠珍从此改名为蒋碧薇。

1917年5月的一天夜里,趁着父母出门听戏不在家,蒋留下书信,立刻按照事先的安排来到了码头,和徐悲鸿一起搭乘了前往东京的客船。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后来徐悲鸿在康有为的帮助下,得到了去法国留学的官费名额,携夫人到法国留学,接受正规的西画教育。

异国他乡,徐、蒋二人度过了一段浪漫而又美丽的时光,并育有一子一女。

一开始生活比较清苦,但两人柔情蜜意。徐悲鸿也逐渐小有名气,生活十分幸福又惬意。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d蒋与张道藩的私情

1925年国内时局不稳,官费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着落。为了糊口,蒋碧微还去做了绣工。

徐悲鸿只身前往南洋卖画筹钱,留下蒋碧薇一人在巴黎。他在友人宴请的酒席上,想到远在巴黎的蒋碧薇可能连面包都买不起时,潸然泪下。

此时的蒋碧薇认识青年画家、潇洒英俊的张道藩。张道藩乃一纨绔子弟,他早就垂涎于蒋碧薇的美色,他常教她跳舞。渐渐地,两人情愫暗生。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1927年4月,留法8年之后,徐悲鸿和蒋碧薇回到上海。此时的徐悲鸿留学归来,衣锦还乡,受聘为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和主任,夫荣妻贵。

徐悲鸿也常常给蒋画像,希望这种美好生活永在。那一段日子也许是蒋碧薇最风光的时日,她渐渐忘了张道藩。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d与孙多慈师生恋

好景不长,徐悲鸿渐渐地回家次数变少了。他结识了叫孙韵君,又名孙多慈的女子,也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女画家。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孙多慈当年比徐悲鸿小14岁,她出生于安徽官宦世家,祖父做过晚清尚书,父亲孙传瑗是国学教授。

孙多慈与徐悲鸿认识是在中央美术学院,那时徐悲鸿是老师,而孙多慈是他得意的女弟子。

孙多慈穿着浅蓝色的学生制服,一头乌黑的短发下是洁白精致的脸庞,她如同一朵灼灼的海棠花,风采摄人,让他一见倾心。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孙多慈在学业上常受徐悲鸿的教诲,而她也经常做徐悲鸿的画模,二人日久生情,惺惺相惜。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在此期间,徐悲鸿为她画了好几幅油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蒋碧薇得知这段婚外情后,醋意大发。她先把孙多慈送给徐悲鸿的100棵树苗一把火烧光了。

她到学校女生宿舍,告诫孙多慈离有爱人的徐悲鸿远一点,并且给孙多慈的父母写信,希望他们管教管教自己的女儿。

在父亲大人的高压下,孙多慈嫁给了许绍棣。许年过四十,原配病逝,留下两个女儿。孙多慈成为许绍棣的填房。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徐孙师生恋中,两人仅仅留下两枚戒指,一枚题字“大慈”,一枚题字“大悲”——“慈”是孙多慈,“悲”是徐悲鸿。

e徐悲鸿与蒋分道扬镳

从那以后,徐悲鸿与蒋碧薇两人在心灵上愈走愈远,随之而来的,是他们夫妇的十几年冷战。

十几年里,张道藩在回国后弃画从政,官至国民党中宣部部长,蒋碧微接着和他演着一段神秘而不可思议的恋爱史。

1945年的最后一天,徐悲鸿,神情落寞、脸色苍白,提着一个重庆流行的粗布麻袋,来到沙坪坝与蒋会面。

徐悲鸿是来签离婚协议的。蒋碧薇的条件是:100幅徐悲鸿的画作,50幅徐悲鸿所藏古画,100万元现金,以及两个子女每月各2万元的生活费。

当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悲鸿的薪水,每月不足2万元。徐悲鸿带来的麻袋里,除了100万现金,还有一幅不曾裱过的画——《琴课》。

画面上一个少妇正在练琴,这是巴黎时期的蒋碧薇。那时,徐悲鸿只是一介穷学生,省了钱,给蒋碧薇买了小提琴。在徐悲鸿的记忆里,蒋碧薇是那个和他私奔的少女。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蒋碧薇与徐悲鸿生活28年,生了儿子徐伯阳,女儿徐静斐,婚姻走到了尽头。

f与廖静文相知相爱

1943年徐悲鸿主持筹办中国美术学院,认识了19岁的廖静文。

相识一年后,徐悲鸿因长期过度疲劳,患严重的高血压及慢性肾炎,在中央医院治疗7个月。

廖静文细心照顾他,他们的关系从师生变成了恋人。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1944年2月9日,徐悲鸿在《贵阳日报》上刊登了和蒋碧微脱离关系的声明。


1946年廖静文嫁给比自己大28岁的老师,此时的徐悲鸿,大病未愈,廖静文给了他晚年的归宿和家庭的温暖。


他们相亲相爱,廖静文无微不至照顾徐悲鸿生活,还大度接受徐悲鸿与蒋碧薇所生儿女。


1949年,蒋碧薇抛下一对儿女跟张道藩走了。廖静文对他们视如己出,徐悲鸿很感激。他也常为廖静雯画像。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后来他们生子徐庆平、女徐芳芳,廖静雯一直陪伴徐悲鸿直到他去世,结婚共7年。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8)一代巨匠离世

1953年徐悲鸿抱病指导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工作,为结业班的学生讲课,为教员油画和素描进修小组上课。


9月23日,他担任第二次文代会执行主席,脑溢血症复发。9月26日晨,徐悲鸿逝世于北京医院。时年58岁。


周恩来总理前往吊唁。入葬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按照徐悲鸿的遗愿,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徐悲鸿有大志、有能力、有韧劲,对爱情执着而又大胆,是性情中人。

徐悲鸿将全部的精力投身于他的美术理想,离乡背井努力学画,画技精湛,绘画理论深刻而又精辟。

他努力经营美术教育,培养了大量的绘画人才,为我国美术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后来国家为了纪念徐悲鸿大师,为他建立纪念馆,为他塑像。他身穿西服,高高站立在一块正方形大理石上,手拿画盘,目视远方,仿佛在构思一幅画画。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江苏名画家: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

顾恺之,郑板桥和徐悲鸿是我国三位不同时期的著名画家。他们性格迥异,但都才华横溢,品德高尚,都生于江苏,是江苏人民的骄傲!

上一篇新闻

我们的四年,我们的中文系 | 围炉 · FDU

下一篇新闻

谢民:湖湘文化是我最为敬仰的一枝地域文化——读《王船山语要》有感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