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全球基础教育都停滞不前,这所准备7年之久的创新学校能否成为“解药”?

全球基础教育都停滞不前,这所准备7年之久的创新学校能否成为“解药”?

魏克礼(Chris Whittle)

不仅仅是中国,全球的基础教育都存在着诸多问题,甚至长期停滞不前。引领美国“特许学校运动”的教育改革家魏克礼认为单调、公式化的教学模式仍然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那么,现有的学校教育真的能帮助下一代应对变化中的社会吗?在经历多年的探索之后,魏克礼准备了7年,决定创立一所真正意义的现代学校——荟同学校。这所创新学校有什么特别之处?真正的创新教育该如何执行?外滩君找到魏克礼,与他探讨了这一话题。

“唯有创新才能改变教育,继而改变世界”。

世界日益的进步和发展使得现有教育制度的弊端暴露无遗。很多人说,人类的出行、通信方式、住宅、旅行等等在200年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的学校、教室、教学方式却甚少发生改变。

因此,创新教育在近年来持续升温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创新学校在近15年内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这些创新型学校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可能性。而他们也被认为是“极有可能成功”的教育模式。

世界上从不缺乏有理想去革新的人,缺的是真正去实践,把创新孕育在教育的每个环节,而不是只体现在一句时髦的口号里的勇士。他们怀抱着对教育最本真的理想,力求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以期改变教育的现状。

作为美国基础教育界享誉盛名的改革家,魏克礼(Chris Whittle)可能是这些教育改革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前不久,外滩君见到了这位从事教育改革已经近50年的终身斗士,与他聊了聊他眼中的教育与他所创立的即将落地深圳的创新学校——荟同学校(Whittle School & Studios)

全球的基础教育都停滞不前

1968年,一位来自美国南方的大学生参加了首届全球教育改革大会。回到校园里,他振臂一呼,成立了数百人的教育改革社团,开始了他一生的教育改革情缘。

20世纪90年代初,魏克礼引领的美国“特许学校运动”(Charter School Movement)是美国公立学校教育最热点的体制改革。 他与耶鲁大学第20任校长共同创立的爱迪生学校现为全球45万名学生提供教育。因此,魏克礼也被乔布斯传记作者Walter Isaacson评价为“具有实践经验的革命性人物”。

初见魏克礼是一间略开放式咖啡厅,他在一小时后就要上楼在一个国际教育论坛发表个人演讲。

魏克礼虽然顶着满头蓬松的银丝,却依然精神抖擞。谈及教育改革,他滔滔不绝,目光如炬。从他炯炯的眼神里可以感受到他对教育改革葆有的那份原始的热情和坚持。

魏克礼说,单调、公式化的教学模式仍然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虽然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但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大纲、大班集体授课制让“因材施教”的道路步履维艰,不同学习进度、不同学习兴趣的孩子也因此无法拥有很高的自主学习性。

当学习变成一件无关好奇心、无关探索和了解这个世界的事情,而仅仅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为了一份体面的工作,所以要学习。”的话,教育一定已经出了很大的问题,魏克礼感叹道。

我们总是认为美国和欧洲等国的教育体系是“优于”我们的。但魏克礼认为,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国,全球的基础教育都存在着诸多问题,甚至长期停滞不前

“在学校,学生的一天被高度程序化,行程紧张。不管是美国、英国、意大利,世界上大多数传统学校都是这样。这样的安排没有办法给学生时间去探索自己真正喜欢和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我认为一个好的创新学校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这样的时间,去探索和发现,并且给出合适的引导。这也是荟同学校最看重的一点。”

魏克礼顿了顿,问外滩君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写作的。

“大约中学的时候。”

“那你的学校有给你额外的时间和指导让你去练习和追求你的写作吗?”

“没有。”

“所以你必须自己去想办法发展和提升自己的爱好,而这个爱好因为缺乏时间和指导极有可能在萌芽期就夭折了。”

魏克礼认为,一个真正的创新学校应该主动发现和挖掘到孩子喜欢和擅长什么,并且提供一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以保证学生在此领域可以发展得越来越好。基于这个理念,每个孩子都将会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挥自己的长处,他们也会因此获得更多自信。这些都会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我不是说学生必须在中学就发现自己的终身事业。如果他们只是感兴趣两三年,那也是可以的。重要的是学生有着追寻自我,发展自我的意识和过程,而不是程式化的跟着老师学习一成不变的知识。好的学校会让孩子尝试很多不同的东西,在尝试的过程中学生会展露他们的长处和爱好,学校要做的就是watch and listen,并且给予支持。”

严谨还是创新?这是个问题

谈到中美教育最大的不同,魏克礼用了‘rigor’(严谨)和‘Innovation’(创新)两个单词来形容。

“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各自有它们擅长的领域。在严谨方面,中国一定是强于美国的。比如孩子早期的一些重要的基础技能培养,如数学、拼写。而美国擅长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我认为不应该对这两种教育体系有任何的刻板印象,它们的产生有着个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但我想做的是让两者的优点融合。”

全球基础教育都停滞不前,这所准备7年之久的创新学校能否成为“解药”?

魏克礼举了一个例子,从几百年前的古典风格画家,到近代的法国印象派艺术家,他们在成为非常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之前,首先都是非常专业的画手。所以,最具有创造性的个人都是自己的专业技能被磨练得炉火纯青了,然后才开始变得有创造性,或者说,这个时候的创造性才更加有意义和价值。

其实,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美国的“快乐教育”,跟事实也有着不少偏差。

“其实世界上所有顶尖的学校都差不多。他们也在努力平衡rigor和 innovation。他们对学也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能够支持他们成功。在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aspiration(志向)都是被强调的,这个时候严谨而体系化的学习当然是少不了。但是不是关于压力,不是逼迫孩子去学,而是关于如何激励学生能够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

在美国的精英高中,很多学生甚至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但不同的是,好的学校会让学生找到努力找到学习热情。“如果这是一所好学校,不管你什么时候去这所学校,你会看到学生在那里都非常用功,非常有热情和学习的动力,并且有来自学校的支持做去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

同样是努力,中国学生可能更多是被动着去努力学习,而在这种情况下的rigor教育,可能就启发不了innovation了。

荟萃中西,世界大同

在过去十余年里,面对着信息智能科技的汹涌而来、全球化浪潮席卷的颠覆性变化,魏克礼始终在思考,现有的学校教育真的能帮助我们的下一代应对变化中的时代吗?

在经历多年的探索之后,他决定创立一所真正意义的现代学校——荟同学校(Whittle School & Studios)。取“荟萃中西,世界大同”之意,集个性化、全球化、面向未来、全人发展于一体,致力于为全世界3岁至18岁学生提供顶尖的基础教育,首批两个校区已分别落地于深圳及美国华盛顿,拟于2019年秋季开学。

全球基础教育都停滞不前,这所准备7年之久的创新学校能否成为“解药”?

荟同学校的首发校区选择了中国,这绝非偶然。

“‘周寄宿’,学生星期一早上到学校,星期五晚上回家,这在美国不常见。中国的班主任制我也觉得非常有趣,一个老师跟学生呆在一起两到三年,管理他们的学习进度和身心发展。这种概念在美国也不常见。所以中国成了我们很多想法的源泉。”

魏克礼55年前在香港开始了他的第一次亚洲旅行,但是直到近十年前他都没有拜访过中国大陆。但在筹备荟同学校的7年里,魏克礼几乎每个月都要飞来中国,至今已经在中国考察过80多次了。

世界各国的教育都有着各自的长处,也都有各自历史文化原因形成的不足。“如果能够建立一所结合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精华的学校,在全球培养中英双语人才,未来我们将收获怎样的一代精英?”荟同学校在这样看似疯狂的念头中诞生了,魏克礼为此准备了七年。

在魏克礼不懈的感召下,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前校长、时任哥伦比亚大学执行副校长的杜宁凯(Nick Dirks),任荟同副主席兼全球总校长。杜宁凯在接受美国《每日加州报》采访时,用“极为震撼”来形容自己第一次听到魏克礼描绘荟同学校时的感受。

除了杜宁凯,耶鲁大学前校长Benno Schmidt、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前校长及MIT理学院前院长Robert Birgeneau、冬奥冠军杨扬女士、英国哈罗公学校长Jim Hawkins、前波音中国区总裁、中国人大附中、上海包玉刚学校副校长、纽约州州长教育政策顾问等全球众多教育界领军人物和社会杰出人士都加入了荟同。

魏克礼对我说,荟同学校不是想培养传统意义上的“精英”。他希望荟同的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对自己做的事情葆有热情和自豪。

“就像我之前说的。如果你去观察世界上所有的先进的教学系统,他们理念一定都会强调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帮助和支持学生将兴趣发展为受益终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荟同要做的。”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作者张燃、编辑李臻。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上一篇新闻

外交部:中方希望朝美双方相向而行

下一篇新闻

让顾客满意重要,还是让员工满意重要?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