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他因纪录片男主爱上拳击,7年成拳王,如今,他们怎样了
在四川会理,有三个家庭贫困的孩子,为了出人头地,他们开始练拳击。
他们拼尽全力,也没得到想要的结果。
后来,他们一个人做了货车司机,一个人去建筑工地推泥沙,一个人过上了没有编制没有工资,免费教孩子练拳的日子。
就算这样,他们依然没有放弃梦想,每天骑自行车往返几十公里,都要坚持训练。
2013年,一部关于拳击的纪录片《千锤百炼》横空出世,成功夺得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以及多项国际大奖。
其中的主演齐漠祥,就是那个没有编制没有工资的拳击教练。
他带着自己的门生何宗礼、缪云飞参与了拍摄。
(齐漠祥〈中〉)
他们的故事,改变了一个重庆少年周瑞东的人生。
当时的周瑞东,做过保安,喜欢抽烟、上网,成天活得浑浑噩噩。
直到看完这部片子,感受到男主为了梦想不放弃的精神,他一下子爱上了拳击,找到了人生目标。
如今,9年过去,他们怎样了?
周瑞东的人生目标实现了吗?齐漠祥还在做拳击教练吗?
因为心有梦想,所以无所畏惧
当时,18岁的重庆小伙儿周瑞东,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初中毕业去了职高。
他没有人生目标,也没有掌握什么技能,毕业后,只能去一家酒店做保安。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那部叫《千锤百炼》的纪录片。
纪录片里,是三个四川会理的年轻拳击手追寻梦想的真实故事。
齐漠祥如鹰一般敏锐的眼神、不服输的精神,从此就深深印刻在周瑞东的心里。
周瑞东练过散打、跆拳道,也喜欢搏击运动。
他觉得,或许自己可以像齐漠祥一样,通过训练,成为一名职业拳击手。
梦想的种子一旦发芽,大有不可阻拦之势。
但,理想和现实之间,看似一步之遥,实则遥不可及。
他心里很清楚,18岁才开始练拳,已经起步晚了,是没有机会进入专业队的。
但好不容易有了梦想,他马上不管不顾地开始行动。
(周瑞东训练中<右>)
为了凑够练拳的费用,他辞去了相对安定、底薪少的保安工作,先后尝试了城管协勤、房产中介等工作。
但在此期间,周瑞东发现,只要上班,自己就没有时间自由,根本没法去练拳。
再加上自己有抽烟的坏习惯,身材竟开始发福。
现状如此紧迫,周瑞东知道,不能再等下去了。
为了找回健康的身体、改掉抽烟的坏习惯,更为了接近心中的梦想,2014年,周瑞东参军入伍。
2016年退伍后,经熟人介绍,他认识了范金荣。
一位从重庆市拳击队退役下来的教练,也是《千锤百炼》纪录片的主角齐漠祥的师弟。
彼时,周瑞东21岁,而职业拳击手的黄金年龄,在26岁左右。
拳击运动三分靠天赋、七分靠努力。
周瑞东身体素质特别好,再加上经过了部队上的磨炼,非常适合打拳。
所以,范金荣决定收周瑞东为徒。
至此,在范金荣的引导下,周瑞东走上专业化练拳的道路。
每天清晨跑步锻炼体能,下午3个小时搏击训练,晚上自己对着镜子练习动作,周瑞东正式开始了训练。
每次拳击课,周瑞东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
他从不喊苦,也不叫累,脑子里只有一个目标:成为职业拳击手。
专业化训练仅半年,也就是2017年12月,在IBF职业拳击联赛中,周瑞东取得两场比赛的胜利,一举成名。
2018年,在IBF中国职业拳击联赛上,同样一举夺得冠军。
很快,他又赢得世界职业拳王争霸赛,被誉为“外卖拳王”。
为什么叫“外卖拳王”?
原来,在训练期间,周瑞东之前的积蓄全部用光了。
他不想问家里开口要钱,就在练拳的休息时间出去送外卖,以此维持生计。
没想到,在比赛取得胜利后,粉丝们送给他这个称号。
对此,周瑞东坦言,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他会因此更加努力。
(周瑞东)
2019到2020两年间,他在专业比赛上,又频繁获胜。
尤其在WBA中国区拳王争霸赛中,一举夺得WBA中国次中量级金腰带,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拳王”。
18岁种下梦想,21岁开始练拳,25岁利剑出鞘,历经7年,周瑞东终成拳王。
其中艰辛,除了周瑞东本人,也只有他的教练范金荣最为了解。
在范金荣看来,周瑞东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他对拳击“无所畏惧”的态度。
周瑞东练拳初期,实战中挨打是常事,经常性地鼻青脸肿。
有一次去外地参加一个商业赛事,可就在出发之前的赛前训练中,他的右手大拇指骨裂;
面对伤情,他没有选择退赛,而是选择忍痛打完比赛,直到回到重庆才去医院。
顶着一双“熊猫眼”参加商业赛事新闻发布会,被师兄弟调侃为“功夫熊猫”的周瑞东,从没叫过苦,从没想过放弃。
因为心有梦想,所以无所畏惧。
如今,凭借自己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出色表现,周瑞东已成为一名正式的拳击教练,也不用再跑外卖解决生计了。
一部纪录片真有这么大的激励作用吗?一个不曾相识的齐漠祥真有这么大的能量吗?
我们一起去看看,纪录片背后的齐漠祥。
(周瑞东获得金腰带)
因为心有热爱,所以义无反顾
1978年,齐漠祥出生在四川雅安,后因父亲工作调动,全家搬迁到会理。
1987年,出于锻炼身体的目的,9岁的齐漠祥跟着姐夫赵忠,在会理二中的拳击教学班学习打拳。
两年之后,齐漠祥不仅知道了拳王阿里、伦纳德、哈格勒,还彻底喜欢上拳击。
他向往着有一天,自己能像这些偶像一样,威风凛凛地站上拳台。
从此,拳击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91年,在四川省锦标赛中,齐漠祥取得48公斤级的冠军,被选调进省队。
省队有非常明确的等级划分。
成绩突出的运动员吃特灶,专业队吃小灶。
而像齐漠祥这样刚进省队的,只能吃大灶。
每个灶上的饭菜种类和营养都不一样,这也昭示着,你付出多少努力,取得多少成绩,才能站上相应的位置。
省队的训练非常艰苦,一般上午都是强度跑、速度跑以及各种力量训练;
下午是几十个回合的对练、实战等技术训练。
除此之外,还有沙包、手靶训练。
从每天早晨六点开始训练,到所有训练完成,差不多就过了晚上八点。
上一分钟还在打沙袋,下一分钟就开始练习步法。
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不消一会儿,每个人都气喘吁吁。
用不了30分钟,大家就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衣服一挤就是一滩水。
每周一次的极限训练,是齐漠祥印象最深刻的:
我们队20多个师兄弟全站在拳台上,戴着拳套头盔,你要在每个人面前打45秒或是一分钟。
一圈打下来,人就瘫倒了。
冬训过后,齐漠祥被选调进专业队,他可以尝尝小灶饭菜的味道了。
(齐漠祥)
1995年,在全国拳击锦标赛中,齐漠祥准备参加48公斤级比赛。
但赛前两个月,他的体重是56公斤。
为了参加这次比赛,他必须节食减肥。
在保持高强度、高密度训练的情况下,他就没进过食堂。
赛前十天,他出现了起床时眼前发黑、腿发飘的现象。
体重是达到了标准,但他的训练效果和精神状态根本不在线,毫无意外地输掉了比赛。
1997年,第八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行,齐漠祥参加54公斤级比赛。
这次,他只需要降一两公斤,而且状态非常好,一路打得很顺利。
结果,就在半决赛的争夺赛中,在“台下的师兄弟都竖起大拇指,大声喊No.1”时,他却看到,裁判举起了对方的手。
齐漠祥输了。
他特别沮丧地回家待了几天,每天的脑子里,只有那场输了的比赛。
他忧虑失眠,心有不甘,胸口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似的,呼吸不畅。
看着儿子因为一场比赛不说话,不开心,父亲的心里涌起担忧。
在齐漠祥归队的前一夜,父亲坐在沙发上,对儿子说:
其实无所谓成败,这也是你人生中值得回味的经历。
看着日渐年迈的父亲,聆听过父亲的教诲,他带着家的温暖和父亲的信任,回到省队继续刻苦训练。
1998年,齐漠祥夺得全国冠军赛的亚军,被选进国家队。
1999年,在全国拳击锦标赛上,齐漠祥又一次遭遇失败。
心里充满失落的他,怎么都想不通,明明胜券在握,为什么偏偏剑不入鞘?
他给家里人打去电话,想诉说自己的苦闷和不甘。
结果,却意外得知父亲已去世的消息。
齐漠祥顿时呆怔住了,比起能让父亲活着,比赛输了又有何妨?
可是如今,父亲再也不会给他暖心的安慰了。
而自己,再也没有孝顺父亲的机会了。
等他匆匆赶回家里时,父亲已经下葬。
原来,父亲交代过,为了让儿子安心备赛,谁都不能把自己重病的消息告诉儿子,哪怕自己离去。
在比赛失败、父亲离去的双重打击下,齐漠祥离开了省队。
没能亲自送父亲,也成为他人生中最遗憾的事。
(齐漠祥)
离开省队的齐漠祥去深圳打工,虽然想证明自己“离开拳击,干别的也能行”;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内心是如何的失落、沮丧和抑郁,一心想着解脱,却终不得法。
直到2004年,齐漠祥选择成为职业拳击俱乐部的一名拳手,他才意识到:
职业拳击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于是,他再次义无反顾地奔向自己的热爱。
两年职业拳击生涯,7战6胜5次K.O的成绩,让齐漠祥的排名,从亚太地区的次羽量级别排到了前十名。
无奈的是,当时国内职业拳击刚刚起步,对职业拳手来说,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艰难。
齐漠祥也不例外。
很快,他就面临空有一身实力,却没有比赛可打的处境。
前方,看似一片光明,实则举步维艰。
因为心有责任,所以坚守梦想
2006年,齐漠祥的姐夫赵忠因患糖尿病无法再正常执教,没有人接任会理二中拳击队的教练一职。
当时,齐漠祥回到会理,在没有编制、没有工资、没有签过一份劳务合同的情况下,撑起了这支拳击队伍。
这一撑,就直到现在。
他始终相信,“自己会在这里,培养出一名世界拳王”。
也因此,他把“成为拳王”的梦想寄托在那群孩子身上。
会理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育、经济发展落后。
这里的村民,世代以种植烤烟为生。
出生在这里的孩子们,早早就具备了坚韧不拔的意志。
在这座大山里,知识改变命运的途径,并不适合于他们。
只要拳打得好,孩子们就可以破格到县里的中学读书;
甚至以后当拳王到大城市去,可以进省队、国家队,成为国家的人。
每次招生,齐漠祥都会这样对孩子们说:
好好练,拳击或许会改变你们的生活!
你爸妈给不了你们优厚的生活条件,你们就得靠自己,用你的双手,坚强地走下去。
练拳击不是为了打人,我也不是教你们打架!
练拳击,是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
孩子们虽然似懂非懂,但都非常珍惜被选进拳击队的机会。
除了读书之外,拳击是当地的孩子们通往外面世界的又一大跳板。
因此,每一次训练,他们都拼力地挥舞着小拳头。
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地,齐漠祥就利用现有的一切自然资源,创造条件带孩子们训练。
没有地方住,齐漠祥就带着孩子们住在体育馆的看台下面。
看台是斜的,空间狭小,也不通风,夏天闷热,冬天阴冷。
几十个人,在里面摆了上下床之后,就成了集体宿舍。
担心孩子们半夜偷跑出去上网,齐漠祥就经常起床看看。
虽然自己的家离体育场不远,但他还是选择和孩子们住在一起,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拳击队上。
每天清晨六点,他带着孩子们起床跑十几公里路程,有时在县城的公路上跑,有时跟跳广场舞的大妈一起练习。
马路边、草地上、跑道上,随处都能看到他们训练的身影。
练爆发力的时候,他就带着孩子们反复从山脚冲刺到当地陵园的大门口!
因为那里有大约400层台阶,坡度很大。
没有拳击台,他们就把塑胶跑道当成拳台,两个人在里面打一对一;
没有拳套,他就把自己以前的旧手套拿出来给孩子们戴;
没有沙包,他就让孩子们直接打在自己身上。
拳击还是一种体能消耗非常大的运动,而孩子们的饮食营养远远不够。
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更何况,拳击是以体重来划分级别的比赛项目。
为此,齐漠祥经常私下掏钱,给孩子们买很多牛羊肉做补给。
他每周都会给孩子们开一次会,有时候谈谈心,有时候带孩子们踢踢球,调节一下心理状态。
在拳击队,他是孩子们的教练,是家人,是恩人。
拳击队里有个叫苏林的队员,个子很小,体重也轻。
第一次备战45公斤级的比赛,体重不达标。
备战比赛的那个夏天,齐漠祥就在晚上训练后,带他出去加餐。
可是打第一场的时候,苏林就输了。
因为他的对手,是一个跟他相比个子很高的人,为此,苏林特别沮丧。
齐漠祥对他说:“没事儿,第一次出来比赛,回去我们再好好准备!”
(如今的苏林〈右〉已成为拳击教练)
孩子们都知道,齐漠祥担任拳击队教练是没有工资、没有编制的,教大家练拳也不收学费。
所以他们特别珍惜,特别感恩,总觉得不努力训练,不打出点成绩来,就对不起齐教练的付出。
2013年的省运会选拔赛,整个拳击队打得都不是太好。
大家心里一直很内疚,也憋着一口气。
回来之后,他们开始拼命练拳。
2015年,四川广元打比赛的时候,付出有了结果,全队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五个冠军,其中四个人被省队留下。
就在他们看到希望,梦想已经飞扬的时候,齐漠祥又一次遭遇打击。
2011年6月28日,在WBC洲际拳王争霸赛中,齐漠祥对战日本新人松本章宏。
这场比赛的地点在会理,齐漠祥代表会理参战。
他想凭借这场比赛,实现自己多年的拳击梦想。
然而,这场齐漠祥等了三年的比赛,却在第三回合就被K.O,也就是技术性击倒。
33岁的他,不敌日本年轻小将,在家门口输掉了比赛!
比赛结束了,日本人离开了,围观的人群渐渐散去。
但乡亲们异样的目光和冷嘲的话语,却留在了齐漠祥的心里。
“竟然输给了日本人,真丢脸!”“比赛都输了,还打什么拳?”……
那段时间,齐漠祥产生了自我怀疑。
他的脑海里始终飘着一句话:“我还能教孩子们吗?”
那段时间,孩子们却都围在他身边,仰着小脸,强忍着眼里的泪花。
他们说:
齐哥,其实你没有输,我们会努力训练,一定会给你争口气。
齐漠祥的眼泪差点掉下来,他在心里对自己说:
为了这些孩子,我也一定要站起来,好好教他们。
(齐漠祥)
齐漠祥没有赢得金腰带,但他当主角的纪录片,斩获了金马奖。
2013年11月,一部耗时3年,以何宗礼、缪云飞,以及他们的教练齐漠祥为主角的纪录片《千锤百炼》在广州首映,并以黑马姿态斩获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
乡亲们对他大加赞赏,有位老同学甚至开玩笑地说:“这是刘德华握过的手呦。”
也因为这部斩获多项大奖的纪录片,齐漠祥七年来一直没能解决的编制、工资等问题也迎刃而解。
在会理任教的这些年,齐漠祥感受到了周边世界的变化。
唯一不变的,就是他肩负的责任,每天训练孩子们的场景以及他始终坚持的拳王梦。
16年间,齐漠祥每年都会走遍会理的各个山区学校,为拳击队选拔苗子。
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孩子,把他们送进学校、送出大山、送到外面的世界。
按照齐漠祥的话说,30多年的拳击生活,让他学会了三件事:
一是勇敢面对,不放弃;
二是跌到了一定要爬起来;
三是为了理想,坚持下去。
“沉下心带孩子练拳,让更多山里的孩子们拥有一技之长,将来靠自己的本领走出大山”,这就是齐漠祥此生的追求。
(齐漠祥参加纪录片广东首映)
张桂梅曾说:“要想斩断穷根,是要做出牺牲的。”
拳击能够否真的改变大山深处孩子们的命运,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知道,我们都很平凡,一切都得靠自己。
虽说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成功不靠奇迹,而靠轨迹!
希望在齐漠祥教练的影响下,孩子们的未来,每一步都走得勇敢、坚韧。
就像拳击精神一样,越挫越勇!
作者:朱小鹿&圆梦
关注我@朱小鹿,阅读更多百万级爆文。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走心的真实故事。
关注我@朱小鹿。或者点赞、评论、私信我,互相探讨学习,一起努力蜕变,成为更优秀的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