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上市一年造富:张勇问鼎狮城首富 红利是否触顶?
曾号称“不上市”的海底捞,在港交所敲锣近一年后,“掌门人”张勇显然成了最大赢家。
北京时间8月29日,《福布斯亚洲》发布了新加坡50大富豪榜,海底捞集团创始人张勇首次入榜,并以138亿美元(约192亿新元)身家问鼎榜单,成为新加坡首富。而此前,2017年胡润百富榜榜单显示,张勇和舒萍夫妇以50亿元的财富排名第825位。
截至8月29日收盘,海底捞股价今年以来已暴涨118%,市值达1974亿港元。根据港交所数据,张勇、舒萍夫妇名下持有两家上市公司股份——海底捞68.6%的股份和颐海国际35.61%的股份。其中,颐海国际市值为513亿港元。以此计算,张勇夫妇持有这两家公司的市值总计1536亿港元。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海底捞强劲增长之下,暗含着海底捞翻台率、同店销售增长率持续下滑的趋势。近期,国金证券发布了两篇对海底捞的看空报告,认为其目前股价隐含市场对公司未来三年50-60%的净利润复合增速预期很难达到。
从四张桌子创业到新加坡首富,张勇建“火锅帝国”
从国营拖拉机厂电焊工到经营赌博机、倒卖汽油的小商贩,张勇真正的发迹史从几张火锅桌开始。
据新京报此前报道,1988年,张勇技校毕业被分到国营四川拖拉机厂当电焊工。不满足于93.5元拖拉机厂月工资的他,总想着干点大事,却又相继在赌博扑克牌游戏机和倒卖汽油上栽了跟头。
1994年,这位出生在四川简阳县的年轻人召集三个死党,凑了8000元,打了四张火锅桌,创办了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官网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海底捞已在中国(含香港、台湾地区)118个城市,以及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经营593家直营门店。
企查查显示,海底捞由张勇、舒萍夫妇、施永宏、李海燕夫妇创办,目前张勇夫妇已入籍新加坡,两人合共拥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68.6%权益。
记者发现,由火锅店向外蔓延,张勇的“火锅帝国”已经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成立了肉业公司、蔬菜基地、外卖管理公司、食品公司等。
背靠海底捞这桩大树,张勇作为实控人的蜀海(北京)供应链管理公司在2007年独立运作,除了负责海底捞整体供应链托管运营,也为“7-11”、金鼎轩、新白鹿、四有青年等数十家餐饮公司提供服务。
企查查显示,除了上市的海底捞,张勇夫妇还拥有另一家上市公司的股权,即颐海国际。颐海国际是海底捞的底料供应商,前身为海底捞成都分公司,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舒萍夫妇持有上市公司颐海国际35.61%的股份。
8月21日,颐海国际发布2019年中期业绩。财报显示,该集团2019年上半年收入16.56亿元,同比增长64.9%。毛利为6.24亿元,同比增长72.0%,净利润为2.92亿元,同比增长54.1%。其中,颐海国际向关联方(主要是向海底捞集团销售)的销售收入为人民币7.09亿元,同比增长31.2%。截至8月29日收盘,颐海国际最新市值为513亿港元。
扩张危机:门店近600家,翻台率、同店销售增长率下降
去年9月26日,海底捞在港交所敲锣,正式挂牌。截至8月29日收盘,股价报收37.25港元,相比年初的每股17.11港元,暴涨近118%。
过往数据显示,在2015-2018年,公司的营收从57.57亿上升至169.69亿,归母净利润从2.73亿上升至16.46亿,复合增速分别达到了43.38%和82.01%。
8月20日,海底捞发布2019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数据显示,海底捞上半年收入116.95亿元,同比增长59.3%;净利润9.11亿元,去年同期6.46亿元,同比增长41%。
财报显示,海底捞主营业务主要为餐厅经营、外卖业务和调味料及食材业务。其中,2019年上半年,海底捞的餐厅收入占总营收的96.9%,销售业绩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8.4%。对于餐厅业绩的增长,海底捞在业绩公告中指出,主要得益于2018年及2019年新开业的259家餐厅。
2019年上半年,海底捞新开业130家餐厅,全球门店总数从2018年12月31日的466家增长至2019年6月30日的593家,其中550家位于中国大陆的116个城市,43家位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海外。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海底捞目前的增长基于新店的扩张,但新店不可能一直成为业绩的增长极。因此,海底捞还是需要打造差异化。
由于外卖订单数量的增加,海底捞的外卖收入从去年上半年的1.33亿元上升到2019年同期的1.879亿元,增长了40.9%;海底捞调味品及食材销售收入为17.52亿。
不过,财报数字亮眼,却暗含翻台率、同店销售增长率持续下滑的问题。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底捞的翻台率自2017年起再创新低,从2017年上半年5次/天跌至4.8次/天;同店销售增长率也由2017年上半年6.4%减少至4.7%。其中,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同店销售增长率为12.5%,超过一线、二线城市的3.3%和1.9%。
2019年上半年,海底捞净利润为9.11亿元,相当于每天净赚500万。考虑到门店数和近5次的翻台率,单次全店利润额不足2000元。
此外,店铺数量的快速增长,也使得海底捞的成本水涨船高。在成本费用段,原材料成本同比上涨增长59.9%;同期海底捞员工薪资合计36.5亿元,同比增长65.8%。
在财报发布的一个月之前,海底捞遭到了国金证券的看空。7月15日,国金证券发布名为《海底捞:1H19运营表现稳定,但市场预期过高》的研报。在研报中,国金证券指出,(海底捞)门店实际展业和运营情况与市场假设存在一定预期错位,将海底捞的评级从“增持”改为“减持”,目标价降至23.23港元。在国金证券看来,目前海底捞股价隐含市场对公司未来三年50%-60%的净利润复合增速预期很难达到。
国金证券给出的理由有三点,一是门店拓展加速,但小型门店占比提升;二是一线城市客流量出现分化;三是低线城市红利仍在,但持续性尚待验证。
朱丹蓬认为,海底捞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服务体系,但是弱点也很多,总体来说性价比不高,场景也比较老套。因此,朱丹蓬认为,海底捞没有太多核心竞争力,在中国餐饮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高品质、高服务的节点上,其原有的核心竞争力红利已经消失。
“国金证券对于海底捞的沽空不无道理。可以看到,仅仅依靠新店的扩张不能持续成为业绩的增长引擎。海底捞还是要回到食材、场景、服务、性价比、甚至子品牌的打造。否则以现在的经营模式来说,其他红利可能在五年之后完全不具备竞争优势。”朱丹蓬对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畅帅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