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临中年危机的旺旺看台湾首富是怎样炼成的?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彭博社》公布的2018年全球500大富豪排行榜单中,蔡衍明以367亿元人民币的身价拿下了台湾首富之位。
与富豪榜中众多首富不同,从“败家子”到台湾首富,蔡衍明经历了一个中国旺旺(00151-HK)。
败家子是怎样炼成的
1976年,蔡父的宜兰食品厂因没有时间经营,19岁的蔡衍明接手了食品厂,主动请缨厂里总经理职位。
初来乍到的蔡衍明对于经营企业事项完全不懂。账不懂,人也不认识,又不敢问。损益表是赚是赔更是不知道。
不懂也就罢了,蔡衍明还操心起工厂战略问题。从代工生产转型做内销到生产“浪味鱿鱼丝”。结果一年多下来,赔掉一个多亿(台币),只得找家里贴补救济,还被人称作“败家子”。
交了1个多亿的学费,为了证明不是别人眼中的败家子,蔡衍明决心认真做一番。
彼时,蔡衍明发现台湾稻米资源过剩,盘算着如果做米果生意,应该很有胜算。于是,他找到米果大厂之一岩冢制寻求合作。两年后获得米果制造的技术输出。
驻扎湖南,抢占商机
获得米果制造的核心技术后,蔡衍明很快推出相关的产品,短时间内迅速占领市场地位。90年代初刚好赶上改革开放,蔡衍明嗅到内地市场商机。不同于别的台商投资广州和福建,蔡衍明选择了湖南。
从1992年签署投资协议,到1994年开设第一家工厂,旺旺食品开始以农村包围城市的营销策略将米果这一售价从几元的休闲食品迅速做到几十亿元的资产。
不过旺旺在内地的初期发展并不顺利。
在当时社会,大部分都是先供货,卖完以后再给钱。可蔡衍明偏偏不屈服于这样的入乡随俗,硬是要经销商先打款后发货。
为了改变这个现象,蔡衍明决定先打响品牌。广告的火热促使各个经销商纷纷拿着现金,在工厂排队拿货,在当年旺旺2.5亿元的营收就是这样而来的。
1994年后,两百多家食品厂同时加入“米果大战”,其中有同样来自台湾的康师傅。激烈的竞争使米果价格由最初的1公斤50元降至30元。危机之下,蔡衍明一口气推出四款低价米果产品,并将自家产品骤降到1公斤5元。疯狂的降价,刚走竞争对手,蔡衍明拿下米果市场。
剑走江湖,200天完成退市再上市
随着旺旺的发展,旺旺遍布中国、新加坡、日本等地。1996年在新加坡上市,更名为旺旺控股有限公司。
虽说旺旺在新加坡完成了上市,由于新加坡股市交投不够活跃,旺旺控股上市后表现一直平淡,虽然每年净利率达16%,15倍的市盈率并不是蔡衍明想要的,毕竟同年在香港上市的康师傅市盈率一度到达40倍。在高盛等投行的建议下,蔡衍明决定转投港交所。
此时的蔡衍明是不甘心让投行与私募划分利润的。他决定用自己的团队替代专业私募。
2007年5月28日,他以私人名义向高盛(亚洲)、瑞士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等12家银行财团联贷8.5亿美元,用于收购新加坡上市的中国旺旺26.35%流通股股份,以完成私有化,转投H股。
收购成功的蔡衍明让外界再一次见证他的大胆实力。值得一提的是从撤离新加坡,到登陆港交所,前后只用200天,旺旺的市值则从35亿美元提至51亿美元。同时,他还完成了公司的重组,将其核心业务——食品饮料业务——单独剥离在港上市,旗下医院、酒店、房地产等业务则分拆至新成立的“神旺控股”公司中,作为家族私有,成为业界公认的近些年来亚洲规模最大、杠杆比率最高的巨额融资经典。
传媒大布局
除了食品领域,媒体领域也是蔡衍明关注的焦点。
2008年起,蔡衍明进军传媒领域,通过收购的方式,掌握了台湾地区中时媒体集团旗下所有媒体的经营权,一年后就实现了中时集团扭亏为盈。
2009年,旺旺跨足媒体产业,买下拥有中国时报、工商时报、中国电视公司、中天电视等多家媒体的中国时报系,蔡衍明还斥资入股香港亚洲电视,并在台湾地区创办了新报纸《旺报》,一系列的动作,让蔡衍明的媒体财富也不断。
整体来看,在蔡衍明的把控下,旺旺确实在不断完善布局。不过前进的路并不总是风调雨顺。
旺旺的“旺季”自2014年戛然而止。
2014年,旺旺当年营收轻微下降约1%,而净利润则大幅下跌11.15%;2015年,旺旺业绩继续下滑,当年其总收入为34.277亿美元,较2014年衰退9.2%。
2016年旺旺将成本控制作为核心要点。削减推广费用、全脂奶粉和包材及能源等主要大宗原物料成本降低、组织结构调整及销售用人成本下降促成了旺旺有效的成本压缩。
到了2016年,旺旺实现总收入197.10亿元,截至2016年12月31日较2015年衰退7.9%。毛利率较2015年上升3.9%,达到47.8%。
而在产品销售上,旺旺与国内绝大多数快消企业正遭遇着相同挑战,虽然在名义上,旺旺还拥有海外市场,但内地市场几乎贡献了其全部的收入和利润。2004年至2016年上半年,旺旺来自内地的收入合计折合人民币超过1700亿元,占其全部收入的97%以上。
但成本的控制,并没有为旺旺带来“喜人”的成绩,2017新财年集团收益较上年增长6.6%,而毛利率同期回落4.1%,达到43.1%,为87.35亿人民币,对此,旺旺给出原因是原物料如包装材料、白糖、全脂奶粉等使用成本的上升。
旺旺的被动与尴尬
1. 内部架构混乱
如果说人口结构变化、竞品挤压,是旺旺陷入全面被动的外部因素,那么内部的危机同样令旺旺尴尬。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4年起,旺旺就出现很多老经销商解除合作。一个是因为产品不好卖,另一个因素是市场存在倒货现象,这是影响旺旺销量的关键因素。
公开消息披露,旺旺不但没有为经销商提供合理的优惠举措持续合作,反倒为了销售,迫使经销商打款压货,使得经销商很是反感。旺旺的结算方式采取“先款后货”,形成品牌效应后不再进行市场疏通,综合多方原因,只好终止合同。
2.转型求突破
2018年为了解决旺旺的中年危机,转型布局成为旺旺的突破口。
2018年旺旺瞄准新零售线下体验店,一口气在全国开了45家,覆盖全国13个省份,2个直辖市,北京、上海、江苏,安徽黑龙江等已经完成入驻。虽说店内80%的旺旺别处买不着,不仅有各种旺旺新款零食,还有旺旺周边玩具。不过旺旺想要突破,似乎并不容易。
旺旺近几年也一直在产品和渠道上变化,不过受当前消费理念影响,在人们普遍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旺仔牛奶是复原乳,中间经过多道程序,牛奶的营养保留较少。外受到市场上伊利QQ星、蒙牛未来星等多种牛奶竞品挤压,旺仔牛奶想要独占鳌头,恐难以实现。而常温奶的流行,伊利蒙牛的纯牛奶、哇哈哈的营养快线、养元饮品六个核桃等常温奶,也挤压了一部分市场。
虽然2016年起,旺旺开始了线上渠道的扩张,在天猫旗舰店、苏宁易购等多个电商渠道进行推新。但时至今日,线上的零食零售业务已经形成了由三只松鼠、百草味等品牌主导的局面,留给旺旺的线上机会并不多了。
据旺旺最新发布的2018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2018年4月1日——9月30日半年间,旺旺净利润为13.64亿元,同比增长7.1%。
2018年对于蔡衍明来说,能够拿下台湾首富可喜可贺,但对于未来的旺旺究竟何去何从,想必蔡衍明同旺旺一样,是必须面对的中年危机。
作者:赵丹
编辑:李雨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