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那些选择裸辞的人,最后都落了什么“下场”?

那些选择裸辞的人,最后都落了什么“下场”?

国庆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小编先给大家打个气,希望大家工作状态up!


今天,小编想聊一聊裸辞的问题,每年金九银十,关于裸辞的话题都会激起一阵波澜,特别是放假之后,朋友向我吐槽“真的不想上班,恨不得当场辞职!”


年轻人在职场上要想辞职的心态太常见了,但是关于“要不要裸辞”这个话题,小编想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看完他的故事,也许你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选择篇:到底要不要裸辞?



有位哲人说,人生中我们所做的不外乎两件事:逃避痛苦,追求愉悦。


当我们冒出“裸辞”的念头时,往往是因为当下已经太痛苦了。


对我来说,这个“痛苦”的极点,出现在 2016 年。


那时候我作为项目经理,主管公司里最有战略优先级的一个项目,节奏快,技术框架复杂,而且团队的经验不足。


于是每天都感觉焦头烂额,周末加班是家常便饭,为了能按期上线全力冲刺。但最后这个项目大失败 — 上线一天以后,被迫全线撤回,因为网站负载性能太差,不能应对线上的流量。


而偏偏这个项目结束之后,公司马上又给我派了一个新项目,其强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时候已经是 12 月,我每天上班都要给自己做心理建设,怕一个顶不住就调头逃跑。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天早上我打的去公司,坐在后座上,只觉得像内出血一样,整个人又虚弱又浑身发冷。


那些选择裸辞的人,最后都落了什么“下场”?


想辞职吗?几乎天天都在想。


那之前我已经有过两次裸辞的经验,按说想走一咬牙也能走了。但出于一种倔强,也出于一种直觉,我告诉自己,不能在情绪崩溃的时候做决定。也不能仅仅因为把事情搞砸了,就认为自己干不了这一行。


绝对不能因为逃避问题而离开。因为你逃不开的。


于是,我在日记里分析了一下,我是真的不喜欢这份工作吗?还是说,这仅仅是在压力和失落下产生的应激?



追求愉悦


我细细列出了我在这份工作中愉悦的来源,以及痛苦的来源。我发现,事实就是这份工作,随着我职责范围的变化,给我带来愉悦的部分越来越少了。而我却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在自己并不感兴趣、也不擅长的东西上。


因此,我想要离开的确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 就是我想要追求我真正更喜欢做的事。


逃避痛苦


但与此同时,那些我想要逃避的痛苦,是否真的可以这样简单地逃开?我也坐下来,直视了一下它们这些小怪物的眼睛。


然后我发现,有一些痛苦是值得逃避的,而有一些痛苦是需要战胜的。


那些选择裸辞的人,最后都落了什么“下场”?

▲ 当时列出的痛苦的一部分。


我在表达自己的时候思虑总是过多,习惯性地自我审查。“这样讲到底好不好?TA 们会不会觉得我不够了解情况?”于是很容易看着别人滔滔不绝,但自己的一句话却总卡在喉咙里。


但你看,转换一条跑道,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就让我变得更能言善道啊。即使我离职了,在下一家这也同样是一个要面对的问题。


又比如,那个时候我跟公司同事交情很程式化,感觉始终无法融入。反思之下,我发现自己比较“僵”,比较不接地气。


虽说在职场上,能交到知心朋友是个可遇不可求的事儿,但能灵活一点,讨人喜欢一点,要做成任何事情都会顺遂很多。不得不说,这也是一项我需要提升的职场技能。


那些选择裸辞的人,最后都落了什么“下场”?


而真正值得逃避的只有一条,就是这个职位本身对于技术知识的要求 — 这我并不喜欢,在我想专注的领域也并不需要掌握。


那些不值得逃避的痛苦,就不能成为辞职的充分理由。


所以,如何确定自己该不该裸辞?


  • 首先,你一定要有一个强大的“追求愉悦”的理由。如果你在目前的职位上也并没有特别大的不满,但依然因为自己有更远大的目标、或者因为自己需要转换行业而裸辞,这可以说是动机良好且充分。
  • 而如果你既有“追求愉悦”,又有“逃避痛苦”的动机,这时候就要坐下来,捋清楚思路。你到底期待离职给你带来什么?能让你从哪些方面更快乐?又期待摆脱哪些痛苦?你确定这些痛苦的确是值得逃避的,而不是应该正面迎击的吗?一般来说,整体的合力要大幅偏向“追求愉悦”,而不是偏向“逃避痛苦”。否则你很容易发现,自己的辞职,只会把自己从一个坑领到另一个坑。
  • 而如果仅仅为逃避痛苦而离职 — 不是说完全不可取,前提是,你确实考虑清楚了,这种痛苦值得逃避。好比你的健康受到了威胁,又好比老板的价值观跟你南辕北辙。


但人嘛,就是一种畏难的生物,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来不及细想,就临阵退缩了。不过这种情况下,生活肯定会很快给我们一个教训:在这里不再吃的苦,在别的地方大概率也是变着花样儿让你吃的。


所以,一个地方不够好,并不是你离开的理由。重点是,你能不能保证离开一定会让自己变得更好呢?



改变篇:你到底喜欢做什么?



裸辞可能对我来说影响最大的一点,就是让我终于区分清楚了我真正喜欢的事 vs 我以为我喜欢的事。


我到目前为止的三次裸辞,分别是这样的:


第一次裸辞,是第一份工作做了 8 个月的时候。觉得工作内容重复且意义不大,又特别不喜欢那个老板(回头来看,第一次裸辞的理由实在不算太充分),于是离职,专注于找管理咨询方面的工作,最后转到了互联网行业。


第二次裸辞,是在互联网行业当项目经理一段时间以后,内心的媒体梦大爆发,想要转行成为一名记者(或者是主持人)。于是裸辞,在找新加坡的媒体相关工作无果之后,去北京的一家创业公司做新媒体的主管了。


第三次裸辞,是从东南亚最大的电商平台辞职,决心转行进入用户体验行业。在整整 9 个月之后,我拿到了合适的 offer,正式成为一名用户体验咨询师。


在辞职之前的某一个阶段,我可能的确觉得自己是喜欢当下那份工作的。只有过了很久之后回头来看,才会发现当初的偏颇之处。


就比方说,当我在当项目经理的时候,我对这个职位一部分的喜欢,来源于它“让我觉得自己重要”。你是那个掌控全局的人啊,你需要调配相应的资源,要跟客户负责最终的产品呀,你整个人不可或缺啊。但对于这份工作本身所需要的技能,我反而没有喜欢到愿意花额外的时间和金钱去精进。


那些选择裸辞的人,最后都落了什么“下场”?


而当我在快速扩张的创业公司时,则多少受到了这个社会对于成功叙事的影响。当下的环境里,“创业”是一个与诸多光环,以及看得见的经济回报挂钩的热词。但当我经历过了以后,我终于可以比较客观地(或者绝对主观地)说,嘿,其实我并不适合创业公司。


我喜欢的,始终是被塑造出来的那种感觉,而不是这些事情本身。


后来我才发现,当我真的喜欢一件事情本身时,我会很自然地沉进它的一点一滴里。


当我开始了 UX(用户体验)方面的工作时,这样的事情开始越来越有密度地发生了。


我开始慢慢积累交互设计的最佳实践,在笔记里写下来哪怕是一个按钮、一个下拉菜单的应用场景;

我开始有意识地记录我分析完一个用户访谈所需要的时间。不是因为别人要求我这样做,而是因为我真的想要知道,这样下次再做分析时心里就有个底;

我也开始认识到,做 UX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说服别人的能力,于是我会在关键交谈之前,写下自己的观点,尝试不同的阐述方式,再看看哪一种效果最好。


而以前,虽然做项目经理也同样需要这种能力,我却从没想过这样练习。


还有一件事,也很奇妙地发生了。


我以前想破了头,也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在表达时少点顾虑,自然一些;而转做 UX 以后,这正在慢慢地发生。


那些选择裸辞的人,最后都落了什么“下场”?


似乎是因为,我以前把“自我”看得太重了。我关心自己讲得是不是正确,关心自己样子好不好看,我心里有很多的“我我我我我我”……但当你更关心的东西出现了,把那个包袱放下,就容易很多。


相比之下,我更关心用户是不是真的能达到他们的目标,产品是不是真的值得他们用。我会训练着自己,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对方身上,TA 看起来怎么样,TA 在想什么,TA 为什么会这么说?


你的 Ego(自我),真的会给你更热爱的东西让位。


当然我还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30 年形成的一些人格模式,不是说改变就改变的。好在,“渐渐有一种感觉,像是一团乱麻里,终于开始抽出了一个线头。你顺着这条线抽,忽而顺畅地在解开这个迷”。


实力篇:你到底能不能裸辞?



想明白了要不要裸辞,能不能裸辞又是另一码事。


你当然要有足够的专业上的能力,才能让你找到下一家,这一点我们都清楚,也就不多说了,重点说一下同样需要考虑的三件事。


▍经济实力


当我 2018 年初从电商平台辞职的时候,跟我团队里的程序员们一起吃散伙饭。有个小哥说,“我真的想不通你为什么要裸辞啊。假如我有两个月不工作,我早就饿死了。”


我当时没跟他说,我的存款,足够我 3 年不工作。


经济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对自己的现金流如何毫无概念,银行里的钱少到让你担心自己吃了上顿没下顿,那还说什么裸辞呢?


裸辞就是在以巨大的经济资源来换取一个新的开始的可能。你不仅要能付的起明面上的代价,你还要愿意承担因此而来的机会成本。因此我把经济实力列作裸辞的首要条件。


究竟多少底子才能支撑一场裸辞呢?


简单地说:


(1) 每个月的开销

(2) 找到新工作所预估的月数


将(1)乘以(2),然后再乘一个 2 — 这就是你在裸辞之前需要有的最低限额。


如果没有存到这个数目,但你依然选择裸辞,那么多少有一点赌上自己的运气。


那些选择裸辞的人,最后都落了什么“下场”?


运气好的,一两个月就找到工作,那么当然算很顺利了。


但如果你运气不好,大半年也未必能遇到合适的。而且这跟你本身的资历、能力可能关联并不大,有时候心仪的公司就是不招人,想要你的职位又不对口,好不容易有个凑合的,薪资却跟自己的预期想去甚远。这个时候,你要是没有五斗米了,就很容易折腰。


而且没有了经济基础的支持,你的心态会更加容易崩,这就不得不说到我们的第二点:心灵定力。


▍心灵定力


你的头脑中会有无数的妖魔,在你选择裸辞的漫漫长路上。


我直面这些“妖魔”交手的时刻,发生在一场笔试之后。


因为没有注意到一个参数,整个案例的基础我都弄错了。对方又发一份参考过来让我自评一下,我这才发现。那一瞬间我的感觉就是:我的天哪!完了完了完了完了……


打起精神来,把我的自评的结果发给了对方。


然后头脑里的妖魔就出现了。


我的确能感觉到我的头脑在制造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恐惧,而让我感到慌乱害怕。


它在说很多事情,想象很多场景。比如,你就是找不到工作了,怎么办?对方看了你的回复之后会怎么样做呢?即使 TA 给你下一轮的面试机会,但若你在下一场模拟的 UX 研究当中表现不好,你最后也得不到这份工作的呀。


说不定你能力就是没到那条线,说不定你就是太眼高手低了,你就是太心急地离开了,把自己弄到这么一个尴尬得要命的位子。


而即使是去了自己想要的公司,会不会又是另一场折磨的开始呢?


头脑一瞬间能拿来迷惑你的各种说辞,真的很奇妙。


但我知道,这些说辞都是幻相 — 起码在此时此刻,真相只是我犯了一个错误,而且我分析了错误背后的原因,而在等结果而已。任何超出这条基准线上的说辞,都是我的推测和怀疑。


当然,并不是说你不去想这些事情,它们就一定不会发生 — 那与掩耳盗铃也并没有什么分别。


关键在于,你是否听任这些幻相的低语,在它们成真之前,就给了它们真实的力量?


只有当你观察到这些低语,比如“哎呀我一定会把这次面试搞砸”,却同时能对其嗤之以鼻,放在一边,专心做自己该做的事的时候,你才不会在路上鬼打墙似地绕。


而裸辞恰恰是最需要这种能力的,因为你头脑里妖魔化的想法简直层出不穷:当你没收到面试邀请,你要面对“我是不是不够好”的自我怀疑,当你收到面试邀请,你又会担心“要是我拿不到 offer 怎么办”,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还附带赠送“啊啊啊天呐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工作”以及“当初要是没有辞职就好了”每天 100 遍。如果心绪不够坚定,其实整个人就很容易走形。


▍生存意义


人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生物;当你不能够从事生产,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在改变一些事物时,你会有极深的空虚感。


能对抗这种空虚感的,惟有当你在裸辞的生活中也可以创造出自由:作息规律,有社交,有产出。然而可惜的是,大多数的人连作息规律都做不到。遑论有产出。


其实不光是我,我身边曾经裸辞过的朋友,几乎都碰到过这个问题。


交流起来,大家多少会觉得,有很大一部分的生产力被浪费了,尤其是当一个人没有自律的时候。


我在第一次裸辞的时候,吃了这方面的亏。当时我一连几个月都睡到中午才起,每天的进度条短得要命,整个人都感觉很“虚”:那是一种黏糊糊、提不起劲的状态。


那时候,说不怀念每天有事情做,精神饱满地忙这忙那肯定是假的。


即使那份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但工作可以给我一种意义感,一种“劲儿”。


如果想从裸辞的决定中,获得更大的收益,那么你最好是一个能够很好地掌控自己节奏的人,能在自己的每一天中都创造出意义。


那些选择裸辞的人,最后都落了什么“下场”?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最起码,想清楚自己在裸辞期间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然后鞭策自己去努力实现。


裸辞当然是一个风险更高的决定,有好些人通过裸辞得到了想要的丰厚回报,也有好些人孤注一掷却惨淡收场。


关键可能就是,在离开之前,有没有想清楚这些问题。


裸辞的人,都是心怀热情与希望的,可以说,这是平凡生活中一个具有英雄主义的举动。但是你要确认自己迈出的这一步,不会白白的牺牲。


要成为你生活的英雄,或者是烈士,这个选择也就在自己的手中。

上一篇新闻

天同诉讼圈 | 中国企业必须了解的美国民事诉讼第一利器

下一篇新闻

三大股指低开 石油股大涨航空股下挫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