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光到落寞-朗科科技之路令人惋惜
今天,网盘和云存储已经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文件存储方式了。但是,20多年以前,我们还是用非常原始的两张软驱A盘和B盘来进行电脑的操作和简单文件的存储,一张3.5英寸1.44M的小小盘片信息的容纳量非常小,而且容易损坏。那个时候,不仅是中国,就是全世界都没有一种很好的移动存储方法。
但就在2000年左右,一家中国的公司在第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展出了一款类似钥匙一样的东西。这种东西携带方便,对于信息的读取速度很快,存储量大,一下就吸引了很多参观商的眼球。一种闪电存储的技术及其产品风风光光的上市了,这种技术与产品不仅是中国第一,而且还是世界U盘的鼻祖。创造这个奇迹的公司叫-朗科科技,以为地道的中国人创建的公司。
朗科科技的风光
中山大学毕业,计算机专业的邓国顺毕业后在90年代来到新加坡飞利浦公司工作,期间对于电子产品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通过不断的与电脑及其配件打交道,他逐渐认识到传统电脑存储的不便,意识到可以创造某种技术以解决这种笨拙而的移动办公方式。1999年,回国的邓顺国着手研发这种快速存储的技术,一年之后令人惊喜的成果出现了。这就是U盘诞生的过程。
U盘的诞生对于电脑办公来说绝对是一件大事,尤其在全球都还没有类似的解决方案之前。于是朗讯科技抓住时机迅速申请了数百项专利,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专注于移动存储设备的商业运营。
朗科科技的商业运营一共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专利运营,一个是全球分销,还有一个是上市的资本运作。
1.专利运营
2002年,“闪存盘”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成为计算机存储领域20年唯一属于中国人的原创性发明专利成果。先后领衔申请专利300多项。
而这种可以随意拔插、反复使用的产品很快得到了国外知名公司的青睐,三星、东芝、闪迪等等国际巨头都需要向朗科购买专利授权,否则都没办法生产销售U盘。
尝到甜头的朗科科技 ,意识到专利技术本身就是一个可以生财的集宝盆,短短几年之内,以专利为突破口,向全球40多个国家的商家进行数百项专利授权。专利授权也意味着丰厚的商业收入。
”专利运营“立即成为朗科科技的一大特色。全球范围内,无论哪个商家想要生产和销售U盘,都要从这家企业购买专利授权。藉此,2005年,邓国顺也被评为”中国知识产权十大风云人物“。
2.全球分销
初创成功的朗科,开始着力打造两款存储的闪盘产品,一款存量是8M,另一款存量是16M。8M的产品在03-05年的时候售价达到600元左右(一开始定价599),而16M的优盘价格则达到1000元左右(初始售价999)。在那个互联网在中国刚刚兴起不久的年代,这样的售价力压群雄。
之后,公司迅速把市场的眼光放到全球,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世界电子强国进行会展加分销。得到了众多全球顶尖公司的倾慕与合作意向,在专利授权的同时,将分销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仅2003年,朗科科技在国内的销售额就达到了5个亿,而国际销售则占领了全球80%以上的闪存生产和销售的江山。
3.资本运作
专利加分销的的运营模式给朗科科技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居于中国科技行业的顶端。而当时,雷军还在金山打工、阿里巴巴还在蹒跚前行,腾讯也远远没有火到一塌糊涂的地步。这个时候,一枝独秀的朗科,得到了深圳市政府12万元的创业奖励,而硅谷的商家也向邓国顺发出了邀请,条件是到美国开公司。随后知名的Trek公司与朗科进行了合作,投资300万元,之后各种投资蜂拥而至,依靠雄厚的资本和多项专利,朗科得以迅速发展,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
在短短几年内,募集的IPO资金就达到6个多亿,成为中国移动存储第一股。
短时间技术高地的占领与迅速的分销扩张,再加上外界资本的大量涌入,造就了一代科技公司的神话。
朗科的衰退
依靠专利授权和资本运作起家的朗科科技,从一开始的战略定位,就埋下了衰退的种子。
1.在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企图”一招鲜吃遍天“。
一个移动存储的技术让公司走在了前列,但是公司并没有以技术为主线进行战略运营,而是将目光放在了专利获取和授权之上。企图依靠源源不断的专利授权获得稳定可靠的收入。每年几千万的专利收益,加上资本投入的增值,使得公司过得风风光光舒舒服服。
2.与专利授权收益伴随的是不断的侵权诉讼收益
朗科的业务之路是比较奇葩的,伴随着大量的专利授权而来的是连续不断的侵权官司。世界各地不同机构对于朗科专利的侵权造就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朗科成立专门的部门和队伍奔忙于世界各地,不断提起各种侵权诉讼。
2004,朗科以专利权受损害为由对索尼电子提起诉讼;2006年,以US6829672 B1号专利受损为由对美国公司PNY 提起诉讼,同年与索尼与华旗资讯达成和解。随后的2011年到2018年的这段时间当中,有关专利的诉讼高达上百次,专利诉讼几乎成为了朗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3.销售收入的实质性衰退
由专利收入到诉讼收入,朗科的收入如结构还是与自身的主导产业有一些关联的。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存储技术的进步,U盘的时代使命基本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更高阶的存储设备和网盘、云盘等替代性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朗科科技的收入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2015年到2018年间,房屋租赁收入每年能给朗科贡献三千多万的收入,仅2018年贡献了3741万元。随着业绩的大幅下滑,房屋租赁变成了该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从技术向专利转变,从专利到诉讼,从诉讼到大幅下滑。朗科科技原来手里的牌不可谓不好,但是最后沦落到依靠房屋租赁,已经明显风光不再、走向衰落了。
背后的反思
最为一家科技公司,而且曾经是国内乃至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在市场领先、技术优势和资本积累方面都非常不错的朗科,本来有很大的机会能够一路披荆斩棘,成为国内乃至全球的老大。在它风光的时候,现在享誉全球的华为,还是个不起眼的角色。但是,时间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办法比较了。
1.战略运营错误
一招鲜在开始的时候能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优势,但是靠一招鲜并不是一个公司的长久之计。朗科站在具有绝对的实力和领先度的情况下,没有把战略的重心放在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相关性战略优势的塑造上,而是一门心思把精力放到了专利的收益。剑走偏锋,这等于舍本逐末。
一方面,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你有能力开发一款闪存技术产品,其他人就有可能通过创意开发另一款X存或者Y存产品,进行技术和消费定位的差异化,在市场销售和产品形态上进行取代。技术是有时间生命的,技术产品也尤其相对的生命周期。朗科显然没有很好的关注到这一点。
另一方面,朗科片面的依赖专利获利,但是专利本身是有有效期的。朗科专利的保护期截止到2019年,也就是说今年朗科的专利期就到了。因为没有雄厚的技术储备,在技术的领先度上已经丧失了优势,一旦不能依赖专利获益,就只能成为”隔壁房东“了。
“公司的专利运营业务对该专利形成重大依赖,目前尚无有效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该专利到期失效后对公司经营造成的风险,公司的专利主要集中于闪存等传统移动存储领域,而传统移动存储正日益被云存储、移动互联等加速取代,公司的主要专利以及专利池都面临失效的整体性、系统性风险。”这是朗科掌门人的反思,令人叹息。
2.管理是最大的内患
现代化的公司应该辅之以现代化的管理。起码在高层这个级别上应该能够有团结一致的心态与行动才能够有战斗力。好的公司需要好的团队,管理内耗和高层内讧是一个公司走向衰败的决定性路径。
朗科的高管层就犯了这种毛病,在公司片面的“非实业性”理念导向的驱使下,整个管理层的价值观扭曲,高层之间拉帮结派,以利益为目标你争我斗,即使在公司面临重大决定和关键的风险的时候依然不管不顾。这种现象甚至导致朗科在对外披露的年报上不得不说““大型高管意见不合”。这是一种多么尴尬的状态,管理的丑陋毫无遮拦的呈现在大众的面前。
翻一下朗科前几年的年报我们可以读取到以下信息: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董事会一共审议议案163起,其中28个被董事投了反对或者弃权票;股东大会共审议议案54个,其中5个被主要股东投了反对或者弃权票。不仅如此,朗科的创始人有两位,除了邓国顺以外,还有一位成晓华,两人曾经是亲密的战友,无话不谈的兄弟,可以到现在已经成了势不两立的仇人。
核心高管的不合与内斗已经转移了公司应有的价值导向,将所有的精力和焦点都转移到既得利益的抢夺上,而本来应该成为众人关注点的竞争优势与可持续性发展已经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在人力资本的时代,核心团队的分崩离析意味着人力资本本身的贬值,不具有运营的价值;也意味着作为公司最核心的人力资源已经丧失了全部的优势。
3.公司治理的先天“残疾”
在朗科科技,是没有控股股东的。这不是笑话,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过朗科曾经反复努力成为控股股东,2018年初,上海宜黎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先后接手中科汇通所持占21 %的股份和成晓华所持占3.93%的股份,成为持有朗科科技24.93%的第一大股东。戏剧化的是这家公司经过再三努力却没有筹集到最后的尾款,不得不面临所持朗科科技股权被司法拍卖的局面。
没有控股股东意味着公司没有绝对的主导,即使有严密的决策议程,也根本保障不了住决策的低效和关键事项的分崩离析。一盘散沙的治理结构,决定了各自为政的企业决策和经营局面。因为没有人能够保证个体的利益,只能通过自己的争取来获得。谁还能顾得上别人?内讧和内耗也就不可避免了。
从一开始的无限风光跌落到无人相识,从一开始的志得意满到最后的鹬蚌相争,从一开始的国际领先到现在的沦落,朗科科技没有坐过山车,而是直接从顶峰一下跌倒了山脚。在今天这个科技兴国的时代,朗科具有的先天优势依然存在一部分,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朗科自己在战略治理、公司运营、团队打造和管理上的一盘乱棋已经很难收拾。外界投资机构和资本也很难介入,即使巧妇也难为这“有米之炊”,因为这是一锅糙米,一锅已经被错误导向和行为搞得稀巴烂的米。谁又能奈他何呢?
潮起潮落,有兴有衰,同时代的小不点公司现在都已经成为了国内行业的大鳄,已经成为明日黄花的朗科有多少值得我们反思和引起为戒之处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