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小城故事:一座小城何以能产生安踏、盼盼、特步等众多知名品牌?


(2021年春节献给条友的礼物。此文较长,耐心阅读,会有所获。不求点赞,只求阅读)

谈到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人们很自然会想到浙江的温州、义乌等地;谈到家具、小家电等人们也自然想到广东的佛山顺德。你可知道,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也有一座可与之媲美的以生产日用工业品而知名的小城?人们如数家珍论起的知名品牌鸿星尔克、361度、七匹狼、柒牌、安尔乐、九牧王、匹克、特步、安踏…等等,你可知道,它们的诞生地在哪里?答案是:它的名字叫晋江。

一、晋江的地理区位与历史沿革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位于珠三角、长三角和台湾岛三角区域的中间位置,与台湾一水之隔,也因为西晋永嘉年间,中原百姓避战乱南迁,据江居住而得名。素有泉南佛国,海滨邹鲁的美誉。陆域面积64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5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1公里。1992年撤县设市,现辖13个镇,六个街道,395个行政村,社区户籍人口114.7万人,外来人口130万。

晋江更因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建了与珠三角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齐名的晋江模式而享誉中外,经济总量占泉州市的1/4,连续24年居福建县域经济首位,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行榜中居第五位,在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县排行榜中居第三位。


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对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地区的发展道路有过几次大的讨论。当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苏南模式是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珠三角模式是以引进外资为主,温州模式是以发展个体或私人经济为主。而晋江模式则是珠三角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兼容并蓄,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观点,费先生认为晋江模式是以市场调节为主,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以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道路


二、晋江模式的形成与演变

(一)利用三闲联户集资力办民企,

晋江人多地少,自然资源贫乏,改革开放前的30年,晋江人基本上靠国家的救济和侨汇的补贴维持生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社会管制在一方面较之以前有所放松,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聪明的晋江人开始寻思,仅靠种几亩薄田不可能有大的发展,要改变生存方式。在一些乡村,开始有手艺人或工匠重操旧业,小的作坊、饮食店开张了,走村串户的货郎多了,乡村开始恢复文革前的繁荣景象。

开明的县委县政府也认识到,晋江农业基础薄弱,又处在对台前线,没有大的工业依靠和辐射,也不可能等来国家项目投资。但晋江也有自己的优势,一是务工经商传统深厚,各地手艺人能工巧匠不少,跑码头,搞推销的人也不缺。二是晋江有遍布全球的300万华侨,侨资和灵敏的信息是晋江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这就是晋江的现实,因地制宜发展晋江,与其让农民自发的小打小闹,不如打开大门组织引导他们发展乡镇企业。

1980年晋江县委县政府出台的五个允许的政策,即允许群众集资办企业,允许雇工,允许股金分红,允许随行就市,允许供销人员按共销提业务费。政府的尚方宝剑点燃了晋江乡村工业化的星星之火,全县上下掀起办企业的热潮,真个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充分利用三闲,即闲钱,闲屋、闲人,或是兄弟联手,或是邻里合伙,或是宗亲合作,新办起大大小小作坊、工厂、公司。

以晋江陈埭镇为例,不足39平方公里的小镇,就聚集了上千家大大小小的制鞋作坊,由于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大多数日用品都供不应求,生意异常好,只愁产不愁销。1983年陈埭镇成为福建省第一个产值过亿元的乡镇,被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同志誉为乡镇企业的一枝花。1985年全县参加联户集资办企业的农户达3.46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16%以上。

1985年,陈埭镇16岁少年丁世忠,携带亲人资助的600双鞋,也带着亲人的殷殷嘱托,也带着儿时就有过的好日子的梦想,毅然决然背井离乡,来到举目无亲的大都市北京,开始淘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他把自己家生产的鞋摆到了北京各大商场的柜台上,等待奇机的出现。八年后丁世忠从北京赚到了20万元,已成为青年的他,正是凭借这20万元的原始积累参加了日后成为著名上市公司安踏公司的创建。

1984年被称为乡村能人的蔡金安,在县委县政府五个允许政策感召下,肩挑50箱雪花银耳告别妻儿,只身奔赴上海,做起业务销售员,也是为圆自己发财致富的梦想。正是这次上海之行,为他积累了创业的第一桶金,为日后创建著名上市公司盼盼集团打下了基础。

(二)以质量求生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晋江民营经济发展风头正劲的时刻,但天有不测风云,由于生产经营中,诚信出现了问题,起步不久的晋江民营企业,遭遇到了致命打击。

以制鞋业为例,由于大多数厂家生产鞋子材料质量和技术工艺不过关,穿了几天就脱帮穿底,卖到北方更因气温低而开裂,被称为三天鞋、过街鞋,市场、商家、客户只要听说是晋江鞋再不往下谈,掉头就走。制鞋业深陷质量危机、信誉危机。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又遇顶头风,此时晋江又出现了震惊全国的假药案,这对于深陷质量危机的晋江民营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遍布全国各地的晋江产销大军一时间连住店都成问题。而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晋江人没有退缩,没有被吓倒。晋江的民营企业家们开始认识到,劣质低价是企业发展的一条死路,懂得了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县委县政府清醒的认识到,要痛定思痛,要化危为机,旗帜鲜明提出要以质量立市。于是全县上下各行各业开展产品提质上档的活动。政府加强了监督管理,引导企业贯标认证,改进设备,提高技术,企业提出向原材料要质量,向工艺要质量,向检验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

陈埭镇某鞋厂老板蔡全辇,面对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寝食难安,经过反复检测研究,终于发现了鞋子质量出问题的三大原因,一是胶水质量不过关,容易产生开胶和鞋底脱胶;二是不同皮革塑料用胶不同,应采用不同胶水;三是光有胶水还不够,传统工艺用线缝制是提高质量的好方法。针对查找出来的原因,各厂家纷纷加以改进,产品品质迅速提高,虽然成本提高了,但因质量过硬,价格马上升上来了。

晋江利郎集团是一家生产服装的企业,为提高产品的质量,专门成立的面料研究所及产品品控中心,他们的口号是,为做好每一件衣服保驾护航。1992年晋江陈埭镇查假治劣现场大会,当场销毁假冒伪劣商品6700件,杂牌商标标识15万件。

(三)创牌运动

随着短缺时代的结束,买方市场的到来,晋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又面临着另一个新的重大难题——市场营销。过去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现在是既愁买、又愁产,更愁销,以制鞋业为例,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温州,广州,成都,重庆,轮番称王,正所谓各领风骚两三年。晋江生产各类鞋产品,虽然质量上去了,但由于没有自己的牌子,同样的规格品质价格,比品牌货低许多,特别是出口到国际市场上的鞋产品,更是低几倍,

晋江人在冒牌路走不通、品牌路又不会走的两难处境之下,又找到了一个贴牌的通道。上世纪90年代初,恰逢全球鞋产业实行产业转移,隔海相望的台湾制鞋业发达,此时也正在寻找转移的通道,两岸关系缓解后相继有台胞返乡,既带来相关信息,又带来回乡办厂的愿望,于是两方一拍即合,一种贴牌经营的代工厂模式应运而生。简单讲就是晋江鞋厂既不搞产品设计开发,也不需负责产品销售,只需根据外贸订单组织生产,出厂贴上台湾厂家的牌子。

经过几年的贴牌经营,产品销售问题是解决了,但贴牌生产只能赚取微小的加工费,更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这不是晋江人的处事风格,很多晋江老板在思考如何摘掉品牌打工仔的帽子,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市委市政府更是明确提出了,品牌立市的号召。

一场以安踏公司为代表创牌运动在晋江大地展开。1998年安踏创始人丁世忠在董事会上提出,决定花80万元聘请乒乓球运动员孔令辉为安踏品牌的代言人,并向CCTV-5支付300万元的广告费。有人算了一笔账,380万元人民币,将是安踏公司当年的总利润,也就是说丁世忠要用全公司的当年总利润赌一把,结果是丁世忠、孔令辉都赢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孔令辉获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伴随那句我选择我喜欢的广告语,安踏品牌家喻户晓。2001年至2007年,安踏公司销售收入由1亿元增至12.5亿元,从此安踏拉开了与其他晋江鞋业的距离。

安踏的成功为晋江众多民企树立了榜样,于是耐克请王楠代言,喜得龙请蔡振华代言,特步请谢霆锋代言,德尔惠请周杰伦代言,361请林丹代言,贵人鸟请刘德华代言,如此等等,晋江家家户户打明星牌。据报道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CCTV-51/4的广告时段为晋江品牌,有人戏称CCTV-5为晋江频道。据统计1984年晋江全县仅有五个注册商标,到2017年全市拥有注册商标68609个,其中包括马德里国际商标310件,中国驰名商标79件,中国名牌产品24项,中国出口名牌产品两件,国家免检产品88项,品牌13项,五个品牌入选亚洲1500强,十个商标入选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拥有福建省著名商标2200件。创建品牌运动,晋江收获了良好的声誉,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据统计1998年至2002年这四年,晋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达58%,实现了翻番的跨越式发展。

(四)打造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美国学者波尔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也是他在考察20多个工业化国家后,所发现的一种经济现象或规律,大意是指有相互竞争关系和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在一个相同的地理空间中构成或形成的企业群体,例如美国的硅谷集聚了为数众多的信息技术产业,武汉的光谷集中了国内大大小小的光电子产业,这种集聚有利于专业分工和协作,有利于形成配套的产业链,这也是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晋江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客观上需要形成分工合作和产业的配套关系。在实践中企业家们自发的形成了一些扎堆效应,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把招商引资与规划产业园区及打造产业集群有机结合与对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政府的引导服务并推动下,晋江现已形成了多产业集聚并存的格局,拥有纺织服装、制鞋、陶瓷建材、食品轻工、玩具,五大传统产业集群,拥有车辆机械、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纸制品、新型材料等五大新兴产业集群,两类产业集群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

纺织服装集群拥有企业300多家,其中休闲男装企业年产茄克衫6000万件,占世界茄克销量的1/5;制鞋业集群拥有企业3000多家,其中运动旅游鞋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40%,占世界同类产品总量的20%;陶瓷建材产业集群拥有企业580多家,其中外墙砖产业占全国65%;食品产业集群拥有企业359家,行业总产值占全省食品行业的一半以上。

(五)资本运营

随着企业做大做强,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品牌效应的显现,产业集群形成,多数企业开始认识到光有数量的扩张还不够,还要注重品质的提升,不仅要会产品经营、品牌经营,也要学会资本运营。

企业上市既可融资使财富最大化,也可通过上市明晰产权关系,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改善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市委市政府在编制的晋江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更明确提出了品牌营运与资本运营两翼齐飞的战略构想,还正式成立了企业上市工作办公室,并专门制定了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的有关政策规定。其上市的工作机制是:一个板块,一批企业,一支队伍,一套机制,市政府的文件规定,企业上市前财政补助150万元,企业上市后奖励300万元,属高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政府财政再追加补助50万元。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还通过培育中介机构,为准备上市的企业实施一条龙服务。晋江企业中第一个吃螃蟹的是恒安国际,1998年晋江恒安国际捷足先登,成功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在恒安的示范带动下,晋江企业中兴起了上市的热潮。

接下来,2005年11月鸿星尔克在新加坡主板市场上市,2007年安踏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2008年361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同年喜得龙在美国纳斯达克借壳上市。

据泉州商报2018年7月13日的报道,截至2018年4月25日,晋江上市企业总市值达3102亿元人民币,其中晋江企业安踏体育和恒安国际分别以941亿元和768亿元的市值居中国上市公司市值500强排行榜144名和178名。截止2017年,晋江民企拥有46家上市公司,其中在我国A股市场上市的有14家,在香港主板上市得有12家,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上市的有1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有3家,在新加坡主板上市的有7家,在韩国主板上市的有4家,在马来西亚主板上市的有5家

上市方式以IPO为主,共42家,买壳上市1家,借道OICBB转板上市了3家(场外来柜台交易系统),发行存托凭证跨市场(第二上市)上市的1家。从行业分布来看,体育用品企业15家,纺织服务及皮革类23家,造纸类2家,建筑陶瓷类2家,食品机械、新能源、电子类各1家。

(六)转型升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晋江的民营经济,由利用“三闲”联户集资办企业起步到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再到品牌营运、资本运营继而打造产业集群,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丰硕成果,为国人和世人瞩目,但也应看到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问题与困难,例如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人工费用和地价成本上升,资源环境负担过重,加之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对外贸易摩擦的影响,这些问题和困难相互交织更显突出,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2009年至2012年,全市服装制鞋产业风雨飘摇,因原材料的价格及人工成本大涨外贸订单减少,大批鞋企外迁,与之相配套的辅助材料厂家,也受波及,面临转产或撤离,年产值几千亿的传统产业出现生存危机。2009年,鸿星日克积压货款8亿元,特步达20亿元,安踏达30亿元。一百元可买三件服装,200元可买七件衣服。全市3000家鞋厂轰然倒塌一半,有一些被大厂吃掉。最后剩下不足一千家,金莱克,喜得龙,德尔惠,近60个品牌倒下了。

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增长转变,由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转变。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来消化不利因素,来化解发展中的矛盾,走出一条不断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之路。

一是抓住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2013年至2015年全市累计实施市级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507个,有50家企业参与了77项国际标准修订,有65家企业参与了105项行业标准修订,现有32%以上的规上企业应用或部分运用智能化、自动化装备

鞋商林海鸥每年投入数千万元,研发生产的一体化成型、功能性鞋面纺布,成了企业市场竞争的秘藉,该面纺布刚进入国际市场就成了抢手货,并被特邀参加广交会和上海国际鞋材展,企业现已成为美国、德国等多家公司的供货商,每年实现销售收入数亿元。

二是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市区和城镇集中,推广节约发展零地增长的模式,提高了土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开展植树造林、节水净海、治污减排、环卫保洁四大专项行动,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4.04%,绿地率达39.93%,城市空气优化率长期保持在97%以上。

三是通过利用外资,引进高新技术项目,提高科研投入等方式,打造新兴产业集群。截至2017年全市已成功引入太古复合材料、金杯印刷、冠力电子、金宝利、晶蓝电子、石墨烯等新兴产业项目。累计批准外商资投资企业4126家,投资总额达110.854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88.86亿美元。其中集成电路、石墨烯、光伏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取得重大突破;投资规模近400亿元的晋华存储器项目已纳入国家十三五集成电路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和910工程;集成电路产业链已初具规模,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运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新建七家国字号的科研机构,13家院士工作站,企业自建技术中心、智能工厂达138家,企业研发投入由不足1%,提升到5.7%。

四是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晋江市先后承担30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探索出新型城镇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有益经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改革试点最多、成果最丰富的县市之一。

三、晋江模式形成的基础

(一)多元文化的基因,

从地缘上来看,晋江频临东海,海岸线长达121公里,与台湾一海之隔,自古以来晋江人就依赖丰富的海洋物产滋养生息,也利用海洋交通之便利,漂洋过海,在海外打拼求生,现散居在世界各地的晋江侨民达300多万。晋江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沿线国家之间有着几千年的商品交换、科技、宗教、文化交流的历史。蓝色的海洋文化,孕育了晋江人敢于拼搏、勇于接受新生事物、敢为天下先、敢于冒风险的晋江精神。从历史渊源看,几千年前,晋江先民从遥远的中原地区为避战乱而迁移至闽西,中原人厚重的文化,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守望相助的人文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种独特的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华桥文化、闽西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映成辉,形成晋江模式的文化基因。

(二)民营经济是晋江经济的主体。

到2017年,全市有企业5.11万家,其中民营企业4.84万家,占95%左右。自改革开放以来,晋江民营经济年均增长率为24%以上,201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4810亿元,民营经济占比达97%,全市46家上市公司百分之百为民营企业。

(三)实体经济是晋江立市之本

晋江一路走来,是靠实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从一家一户办鞋厂起步,到发展服装、建筑材料、食品产业,再到发展电子商务、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实体经济是立足之本。到2017,全市有产值超亿元的实体企业800多家,有产值超千亿元的实体产业集群两个,有产值超百亿元的实体产业集群五个。实体经济所创造的产值、提供税收、吸纳的就业职工等均占全市总量的95%以上

(四)政府的引导、服务是关键

晋江民营企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每走一步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服务。

改革开放之初,在晋江人希望放开搞活、解决温饱问题的关键时刻,县委县政府壮着胆子出台了五个允许的好政策,点燃了发展民营经济的星星之火。当晋江民企刚刚起步,走上发展壮大的十字路口,而遭遇质量危机、诚信危机之时,是县委县政府站出来为民营企业拨云驱雾,调整前进的航向,提出了以质量立县决断,加大打假、防假的力度,加强了质量的监管。在上世纪90年代,在告别短缺经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碰到市场营销问题,市委市政府与企业一道攻坚克难,搭建通道,加强知识产权、商标等监管,并提出品牌立市的口号。进入新时代,民营企业面临着内部治理结构与传统的家族式管理矛盾,也在发展规模经济中,遇到了资金紧缺,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市委市政府敏锐觉察到了挑战也是机遇,并鲜明提出,晋江民营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品牌经营与资本运营的比翼齐飞。并组建专班,培训中介,实行奖励措施,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到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目前全市有46家上市企业,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

近十年来,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税费过高、环境资源承载过重等方面的影响,晋江也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市委市政提出了先进制造业立市,高新产业强市,现代服务业新市的发展思路,并引导企业实施传统优势产业实现新动能改造,新兴产业加快龙头带动与集聚,现代服务业加快消费升级和服务转型。通过城乡一体化,新办科技园,实现零地增长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本文资料及图片来源报刊与网络,特向作者致谢!因排版原因,未能一一注明。

上一篇新闻

23万个口罩,直接发掉!

下一篇新闻

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19)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