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 ⧫ ⧫

中国的21世纪,可以说是伴随城市化背景下的建造红利而行进着的。也因为此,巨量的项目机会给予了建筑师与设计师进行在地创作的绝佳实践场。这一点,从全球设计奖项研究所频频传来的“中国式霸榜”捷报,就能得到某种程度上的印证。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但是,承载着国人庞大刚性需求的住宅领域,其总体设计水平似乎并未随地价、房价的上涨和城市化的兴起而呈全然的正相关。以奖项作为数据参照,近几年中国住宅项目在国际权威大奖的角逐中就不占据优势,甚至显现出战绩“下滑”的迹象。



本篇选取了四个广受公认的重量级国际奖项,重点“突击”其中极具代表性的获奖作品,通过“知己知”,试图找出中国设计为何屡次败在住宅类别的“症结”所在。


这四个国际奖项是:Dezeen AwardsWAN Awards,Architizer A+ AwardsFrame Awards

获 奖 作 品 盘 点

-◆ Dezeen Awards ◆-

不久前公布的2020 Dezeen Awards第二轮建筑组和室内组-短入围结果显示,建筑组和室内组的中国入围项目,分别为14个和6个。但是建筑组“城市独栋住宅”和“农村独栋住宅”类别均无中国项目入围,仅“多户住宅”类别有1个中国项目入围。而室内组更加惨烈,“独栋住宅空间”和“公寓室内”类别均无中国项目入围。

回顾2019 Dezeen Awards,相关住宅类别总获奖数为7个,其中仅1个项目来自中国。而2018 Dezeen Awards,相关住宅类别总获奖数为5个,其中有1个项目属于中国。

2019 Dezeen Awards ➤

建筑组别 Architecture Categories

>> 年度城市独栋住宅 Urban House of the Year

大奖 Winner

项目名称:T Noie(日本,丰田)

设计公司:Katsutoshi Sasaki + Associates

摄影:Katsutoshi Sasaki + Associates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佳作奖 Highly Commended

项目名称:Stepping Park House(越南,胡志明市)

设计公司:Vo Trong Nghia Architects

摄影:Hiroyuki Oki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室内组别 Interior Categories

>> 年度小型空间 Small Interior of the Year

大奖 Winner

项目名称:17.6㎡微型公寓(中国,台湾)

设计公司:A Little Design

摄影:Hey!Cheese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 年度公寓室内项目 Apartment Interior of the Year

大奖 Winner

项目名称:Michigan Loft(美国,芝加哥)

设计公司:Vladimir Radutny Architects

摄影:Mike Schwartz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2018 Dezeen Awards ➤

建筑组别 Architecture Categories

>> 年度多户建筑 Housing project of the year

项目名称:东梓关回迁农居(中国,杭州富阳)

设计公司:gad·line+ studio

图片版权:gad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室内组别 Interior Categories

>> 年度独栋住宅室内项目 House Interior of the Year

项目名称:Captain Kelly's Cottage(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

设计师:John Wardle Architects

摄影:Boegly + Grazia photographers, Dan Courtice

PS:该项目还同时获得年度室内项目 Interior project of the Year之佳作奖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 WAN Awards ◆-

分析2020 WAN Awards入围名单得出,中国设计项目有41个,占到入围总数的31.8%。然而,“未来项目:住宅建筑”,“住宅建筑”和“年度最佳住宅”类别均无中国项目入围。

回顾2019 WAN Awards,相关住宅类别总获奖数为6个,其中“住宅建筑”类别有1个中国项目获奖,且入围的中国项目有2个。而2018 WAN Awards获奖名单,相关住宅类别获奖数为6个,其中就有3个是中国项目。


2019 WAN Awards

>> 住宅建筑 Residential

金奖 Gold

项目名称:Dyso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英国,英格兰威尔特郡)

设计公司:WilkinsonEyre

摄影:Peter Landers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铜奖 Bronze

项目名称:打磨厂·共享际(中国,北京东城区)

设计公司:北京大观建筑设计 DAGA Architects

摄影:史云峰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2018 WAN Awards ➤

>> 年度住宅 House of the Year

大奖 Winner

项目名称:铜陵山居(中国,安徽)

设计公司:RSAA 庄子玉工作室

摄影:苏圣亮,梵几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 经济适用房 Affordable Housing

大奖 Winner

项目名称:孤儿院女生公寓(伊朗,Khansar小镇)

设计公司:ZAV Architects

摄影:Soroush Majidi,Aidin Gilandoost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 未来项目:住宅建筑 Future Projects: Residential

大奖 Winner

项目名称:DISCUS(瑞典,纳卡市)

设计公司:Belatchew Arkitekter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 住宅建筑 Residential

佳作奖 Highly Commended

项目名称:“大家”社区活动中心(中国,苏州)

设计公司: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Lacime Architects

建筑摄影:姚力,远洋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入围奖 Finalist

项目名称:长白山河谷林居(中国,吉林)

设计公司:原地建筑 Origin Architect

摄影:夏至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 Architizer A+ Awards ◆-

2020 Architizer A+Awards共收到来自100多个国家的5000多个参赛作品,中国设计项目入围78个,最终斩获大奖项目共有29个。但细究获奖名单并没有明确的住宅类别,而从项目性质入手寻找到唯一相关的中国获奖项目归属于“概念类-建筑+翻新”类别。

回顾2019 Architizer A+Awards,与住宅相关的项目总获奖数为33个,其中并无中国项目。而2018 Architizer A+Awards“住宅类-中层多单元住宅(5-15层)”由中国项目斩获,这也是中国唯一获奖的住宅类项目。

2020 Architizer A+ Awards ➤

>> 概念类-建筑+翻新 Concepts-Plus-Architecture +Renovation

专业评审奖 大众评审奖 Jury Winners& Popular Choice Winners

项目名称:七舍合院 Qishe Courtyard(中国,北京)

设计公司:建筑营设计工作室 ARCHSTUDIO

摄影:吴清山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2019 Architizer A+ Awards ➤

年度最佳项目 Project of the Year

>> 住宅类-高层多单元住宅(16+层) Residential-Multi Unit Housing - High Rise (16+ Floors)

专业评审奖 大众评审奖 Jury Winners& Popular Choice Winners

项目名称:Arc

设计公司:Koichi Takada Architects

项目地址:161, Clarence Street, Sydney, Australia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 住宅类-私人住宅(M 1,000-3,000平方英尺) Residential-Private House (M 1000-3000 sq ft)

专业评审奖 Jury Winners

项目名称:St Andrews Beach House

设计公司:Austin Maynard Architects

项目地址:VIC, Australia

摄影:Derek Swalwell.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 住宅类-私人住宅(S <1,001平方英尺) Residential-Private House (S <1001 sq ft)

专业评审奖 Jury Winners

项目名称:Shell House / The language of forest

设计公司:Tono Mirai architects

项目地址:Japan

摄影:takeshi noguchi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 住宅类-未建成 - 私人住宅(S <3,000平方英尺) Residential-Unbuilt - Private House (S <3000 sq ft)

专业评审奖 Jury Winners

项目名称:Monolithoi

设计公司:DESYPRI & MISIARIS Architecture

项目地址:Messenia, Greece

摄影:CAD monkeys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2018 Architizer A+ Awards ➤

>> 住宅类-中层多单元住宅(5-15层) Residential-Multi Unit Housing - Mid Rise (5-15 Floors)

专业评审奖 大众评审奖 Jury Winners& Popular Choice Winners

项目名称:枝光院 Light-house (中国,台湾)

设计公司:沈庭增建筑师事务所 Shen Ting Tseng Architects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 Frame Awards ◆-

与Dezeen Awards,WAN Awards,Architizer A+Awards稍有不同,Frame Awards仅针对室内设计项目进行评选,且每个类别会分别选出“评审奖”和“人气奖”两个奖项。这使得Frame Awards的奖项评选在保证专业度之下,也代表了更广泛的大众群体对于项目的关注和喜爱。

2021年Frame Awards尚在征集中,而回顾2020 Frame Awards获奖名单,空间奖-住宅空间类别获奖总数为10个,其中“年度样板间”类别评审奖由中国项目斩获,这也是空间奖-住宅空间大类中,中国唯一获奖的项目。


而更早的2019 Frame Awards,空间奖-住宅空间类别则并无中国项目获奖。

2020 Frame Awards ➤


间奖 Spatial Awards

住宅空间 Residences

>> 年度样板间 Show Flat of the Year

评审奖Jury Prize

项目名称:Inward Journey(中国,澳门)

设计公司:林子康设计有限公司 Max Lam Designs

摄影:Dick Liu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 年度独户住宅 House of the Year

评审奖Jury Prize

项目名称:Uh May Residence(墨西哥,图卢姆)

设计公司:Roth Architecture

图片版权:Roth Architecture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人气奖People’s Choice

项目名称:House in Kyoto(日本,京都)

设计公司:07Beach

摄影:Yosuke Ohtake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 年度住宅区 Co-Living Complex of the Year

评审奖 Jury Prize

项目名称:Casa Burés(西班牙,巴塞罗那)

设计公司:Estudio Vilablanch and TDB Arquitectura

摄影:Jordi Folch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2019 Frame Awards ➤

>> 年度住宅区 Co-Living Complex of the Year

评审奖Jury Vote Winner

项目名称:Nine Dwellings in Oosterwold(荷兰,阿尔默勒)

设计公司:bureau SLA & ZakenMaker

摄影:Filip Dujardi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 年度大型公寓 Large Apartment of the Year

人气奖 People's Vote Winner

项目名称:Nassim Mansion(新加坡)

设计公司:0932 Design Consultants

图片版权:0932 Design Consultants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基于上述2018至2020年中国住宅项目竞争Dezeen Awards,WAN Awards,Architizer A+Awards与Frame Awards四大奖项的“大数据”,我们大致总结了以下几点思考线索:

,中国住宅类项目设计的国际竞争力,无论建筑或室内,相比商业、接待、零售等其他领域,都较为“短板”。在地产开发时代,围绕利益最大化的规模、成本和速度,往往盖过了创新、多元与人性化等居住价值的提升。

于彼,一方面,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老牌劲旅”的住宅建造实力强劲,深厚的设计文化沉淀与面向新潮且未来的创意方向相互交融,在不断巩固他们的既有优势。诚如建筑评论家Michael Webb所说,20世纪早期西方涌现的一批理想主义建造项目就已然为全球未来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房子是用来住的”如何落地?原来早有现成经验可循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同样能够在获奖项目中找寻到来自越南、泰国、巴西、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的新锐设计力量。即使他们的崛起先天缺少了欧美的坚实基础,也无法企及中国所拥有的丰富资源及巨大需求,也依然可以结合历史传统、邻里社区、环保可持续等环境条件,以既经济又可行、既简朴又不盲从的设计方式,改善当地人的生活与居住状态,并给与我们另一种层面的借鉴意义。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住宅类别为何屡成中国设计角逐重量级国际奖项的“最大软肋”?

泰国竹体育馆,Panyaden国际学校,Chiangmai Life Architects (CLA)


中国现在的城镇化率是60%,比起发达国家的平均值80%,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地产后开发时代,综合考虑环境、科技、文化等因素,兼顾商业价值与社会关怀的平衡,将是住宅竞争力的基准点,也是设计创意得以施展的新契机。

⧫ ⧫ ⧫

写在最后,我们希望国内的住宅项目能够得到来自政府、开发商、建筑师与设计师,还有每天居住在这些建筑物中的大众们更多的关注和集思,毕竟它是建筑最原初的功能与定义——人类赖以生存的庇护所。


策划:周三霞

编辑:qiqi,juan,mo

本文图片来源于 网络

全球设计奖项研究所 整理发布

如出现错误或需转载,请留言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新闻

美国运动鞋“交易所”StockX 完成新一轮融资,将进军中国市场

下一篇新闻

MIT Technology Review 2020年“十大突破性技术”解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