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走出国门的“中国方案”,凭什么让各国“眼馋”?
在沙特阿拉伯,中铁参建的麦地那高速铁路上,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在老挝,由中国企业参与研发的“老挝一号”,成功发射;在阿联酋迪拜,一台台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冰箱、洗衣机,正通过跨境电商,送到每个需要的家庭。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跨过山河大海,这一幕幕场景的串联,都离不开一个词:一带一路。
说起“一带一路”,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这“一带”和“一路”指的分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从古至今摸索出来的道理,只有让贫穷的地方互通互联,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布局,才能避免冲突对抗,更多地思考文明发展的意义。
“一带一路” 倡议正式诞生于2013年,但其实,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已早有雏形,而从古代丝绸之路到现在的“一带一路”,又历经了一番怎样的兴衰演替呢?
一带一路的前世今生
“一带一路”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我国国力强盛、经济殷实,国内外的贸易交往也源源不断,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两条对外贸易通道也逐渐形成,一条是陆上通道,即从当时的长安 (今西安)出发,途经甘肃、新疆再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
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张骞,就是奉汉武帝之命,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两次出使西域,并带回了葡萄、石榴等西域农作物的种子,张骞也成为司马迁笔下“凿空西域”的第一人。
另一条是海上通道,以广州和泉州为起点,途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最后抵达东非和欧洲等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最早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考究他们最原始的作用,是用来运输古代中国的瓷器、丝绸等商品。
而随着往来贸易的日益密切,经济价值也带动了社会价值,这两条商贸路线成为东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沟通的桥梁,驼铃声响丝路繁忙,扬帆大洋商旅匆匆,到隋唐时期,繁荣的社会经济和昌盛开平的国力,更是吸引了“万国来朝”。
人人都开始向往神秘的东方,与此同时,国内南北方,也开始出现了功能上的划分,南方的经济地位更加突出,而北方则更多地承担了军事和政治职能,在积极的对外政策推动下,又逐渐形成了一条,从成都到缅甸方向的南方丝绸之路。
而在唐朝,除了大名鼎鼎的玄奘西行和《大唐西域记》之外,还有一个人在闷声干大事,他就是杜环,杜环本是唐军的“随军记者”,但西域的一次军事冲突,却改变了他的一生,让他成为,走完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人。
在他的专著《经行记》中,详细地记载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西传,造纸术经西亚、北非传到欧洲各国,使制作文字载体的成本大幅下降,知识再也不是贵族们的专享,人们开始放下斧头,思考文明。
时间来到宋元时期,此时,北方的游牧王朝迅速崛起,并不断发动战争,争夺土地。这种情况下,治安良好的南方,则更适合经济的孕育与发展,由此,国家经济中心南移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而以南方城市为中心的海上贸易,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广州、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迅速跻身为“国际化城市”,江淮地区也顺势成为国家的经济中心,这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就已初见端倪。
而这种情况发展到明清时期时,则更为显著,明朝时,连绵不断的战争烽火侵扰着欧亚大陆,动荡下,陆上丝路不复往日繁华,逐渐衰落。而与此同时,海上贸易却络绎不绝,全球进入大航海时代,说到航海,就不得不提一位航海先锋,郑和。
当欧洲人民呼唤人性的呼归时,郑和舰队已经带着200多艘船只,驶入了印度洋,游遍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首航于1405年、七次远航跨越28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郑和出海稳定了东南亚国际秩序,贯通亚非航路,把海上丝路的繁荣推上了峰值。
虽然此后,明朝闭关锁国,但海上民间贸易与海盗势力快速崛起,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沿海地区与南洋的繁荣。公元1543年,丝绸之路遭到重创,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一堵“奥斯曼之墙”将这座桥梁生生截断,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戛然而止。
随之而来的是,陆上物流成本不断增高,欧亚大陆内陆国家越发落后,内陆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日益变大,重建丝绸之路,迫在眉睫。
20世纪60年代,丝绸之路的复兴被提上日程,一条从新加坡到土耳其的铁路,热火朝天地筹建起来。
2008年,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联合国举全球之力,激活丝绸之路,在包括中、俄等国家在内的19国的合力声援下,“丝绸之路复兴计划”正式诞生,“欧亚大陆桥”的设想,在后来的实践中,逐步变为现实。
“一带一路”:命运与共 为世界谋大同
回顾“一带一路”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如今的“一带一路”,其身后的意义价值,都是始于经济贸易,而又远超于经济贸易,在“一带一路”的铺设中,一种独特的、蕴藏东方智慧的、和平互惠外交精神,正在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
如今,已有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达成合作共建协议,两千余个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一带一路”,并不是中国谋求政治霸权的工具,也不是什么“债务陷阱外交”的阴谋,而是通过打造互联互通的物理条件和人文环境,来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让全世界的人民共享“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
让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成为全球化发展历程中的 文明的闪光点,实践证明 “一带一路”的倡议是无比正确的。自倡议发起以来,中国积极发展跨境电商等业态新模式,进口的产品品类不断增多,海外仓的建设也在大力推进。
在“走出去”的同时,还热烈欢迎境外企业“走进来”,支持他们来华办厂投资、兴业。
数据显示,2013到2020年,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成果十分可观,其中,直接投资额可达1360亿美元,累计货物贸易额9.2万亿美元。同时,开放的政策吸引了沿线国家,在华开设了2.7万家企业,实际投资累计约600亿美元,在“一带一路”的共建中,工程项目的建设也是重头戏。
2013至2020年,中国企业积极承包沿线国家项目工程,累计营业额可达6400亿美元,此外,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让中国企业为沿线国家,创造了近400亿美元的投资额,为项目东道国上缴了22亿美元。
除了直观的经济价值外,中国在沿线国家开展的工程项目,还带动了当地的就业情况,帮助东道国解决了三十多万人的就业问题。
2020年,新冠疫情向全球发起冲击,在全球经济停摆、贸易腰斩的时候,“一带一路”的建设却从未停下脚步,一边抗疫,一边复工,匈塞铁路、中老铁路、雅万高铁、亚吉铁路上,一直回荡着机器的轰鸣。
中孟帕德玛大桥、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工程,也在平稳有序地推进中。939万件、7.6万吨“钢铁驼队”中欧班列化身“快递小哥”,将沉甸甸的防疫物资,运送到各国手中,“一带一路”的高水平互联互通,令万里之外的大批防疫物资能持续供给。
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让各国在危难中倾力互助,开放包容的增长模式,给疫后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保证。倡议来自中国,成果惠及世界,“一带一路”为国际贸易,开拓了更多的可能,让世界经济挣脱夹缝束缚,在广阔的新空间中自由生长、绽放成花。
据统计,八年间,不断穿梭于欧亚大陆间的中欧班列,驰行超过4万列,其承载的货物价值超过2000亿美元,打通了73条运行线路,让欧洲23个国家的160多个城市,紧紧地“串联”起来。
兰德公司研究报告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贸易往来也肉眼可见地日益繁荣,并进一步带动了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从0到1 由点及面,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对这种“中国模式”投以信赖。
“一带一路”也承载期望,不负所托,与共建各国合力促进贸易,做大市场;对国际而言,是促进全球化;而对国内来说,“一带一路”则是不断将中国拉向世界,借着政策的红利,中国的企业也迎来了新的商机。
二十年前,搭着WTO的快车,联想、海尔等国内的企业迎来了机遇,他们带着产品走出国门 迈向世界,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拼荆斩棘,成功地开辟了市场,站稳了脚跟。
随后 百度、阿里、腾讯三巨头,则紧跟第一批成功“出海”的标杆企业之后,抓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迅速崛起,拓宽海外市场。
二十年后 “一带一路”又为中国企业,开辟了新的发展之路,“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潜力巨大的腹地国家。
据统计, “一带一路”沿线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 45% 以上,面对着3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在本土人口红利减少,外国需求日益强劲,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趋势下,正是中国企业勇敢走出去,与全世界做生意,在新兴市场中大展拳脚的好时机。
八年前,当“一带一路”的倡议面世时,国际上,还饱含一些质疑的声音,而如今 “一带一路”将荫泽福祉遍洒全球,这份独具特色的“中国方案”,也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我们中国人的智慧结晶,正在改变着世界的格局,曾经商旅不绝的丝路胜景,如今在更广阔的天地间重现。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一带一路建设正在不断推进,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而随着时代车轮的滚滚向前,“一带一路”还将被赋予更重大的使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