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04日 星期六

“大棋论”为何如此流行?世事无常,人们迷恋确定性,哪怕是假的

最近央视网发文,批评了关于最近限电问题上网络上种种“大棋论”,“大棋论”并非今天才出现,相反,它一直很有市场,在“大棋论”的语境下,任何事都可以是“一盘大棋”的一部分,且不止我们有“大棋”,任何人或组织都可以有“大棋”。

美国有“大棋”,日本有“大棋”,欧盟有“大棋”,甚至塔利班也有“大棋”。

故弄玄虚,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不用最直接的方式解释问题,反而要绕几十个圈来解释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是“大棋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个比较典型的“大棋论”的例子就是美国的口罩令。

当初刚刚疫情爆发,美国口罩不足,所以美国政府没有下达“口罩令”。

但在“大棋论”者眼里,美国政府不下达“口罩令”的原因不是因为口罩库存和产能不足,而是美国政府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目的,是干掉一批老年人。

“大棋论”为何如此流行?世事无常,人们迷恋确定性,哪怕是假的

即使美国口罩日产量等数据就在网上摆着,他们也更愿意相信,这是美国政府的一盘大棋。

为什么要举关于美国“口罩令”这个“大棋论”的例子,因为其很好地说明了“大棋论”里的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区别。

在“大棋论”的世界里,人可以支配一切,眼前发生的一切,都是“一盘大棋”中的一部分。

而现实却是,美国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在疫情爆发时,就是没有足够的口罩,而且由于医疗企业的生产单位大量外流,美国本土的口罩产能就是跟不上,在疫情刚刚爆发时,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就是手足无措,这才是残酷的现实世界,即便是身为全球霸主的美国,也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

人生实苦,事实无常,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需要时刻与不确定性为伴。

被不确定性支配的感觉很不好受,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人人都喜欢,“大棋论”所能给人的正是这种快感,虽然这种快感只能维持一瞬间,虽然读者事后也会感觉“大棋论”的说法充满漏洞,但是那种掌握一切的快感太过诱人,即便知道是假的,也让人欲罢不能。

确定性

人性是复杂的,且有时是相互矛盾的,人性中即有追求确定性的一面,也有追求未知的一面,但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喜欢确定性,厌恶不确定性,这或许与人类的生产方式有关。数万年前的农业革命,让人们习惯于确定性高的耕种,而放弃了充满不确定性的狩猎与采集。

这种在农业社会产生的性格没有因为工业社会的到来而发生太大改变,事实上,工业社会也同样极其重视确定性,疫情以来,一些工业企业将产业链从东南亚搬回我国就是这个原因,尽管东南亚的成本更低,但是由于其疫情何时会爆发,会爆发到何种程度,疫情对生产最后会产生多大影响都是一个未知数,确定的稍高的成本尚可计算,而不确定的成本完全不能计算,正是出于对中国大环境确定性的青睐,才使得部分制造业企业将产业链搬回中国。

但是,现实世界中,确定性往往又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事实无常,未来要发生什么很少有人能够准确预料。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随着缘聚而生,缘散而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世间万物无时无刻都在生灭变化中,没有什么可以永驻,而人难以掌控这种变化,故曰无常。

辩证唯物主义也认为世界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世界的变化很多时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往往会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承受着那种无法支配自己命运的痛苦。

不能完全支配自己的命运,是人们的普遍宿命,身份、地位、能力出众的人同样如此。

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关羽并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东吴吕蒙的白衣渡江和自己的败走麦城,在为自己的经济成就沾沾自喜的特朗普也不知道等待他的是新冠疫情,难怪大文豪苏轼感慨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人人都渴望在不确定的世界中牢牢地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但现实往往让人们大失所望,位高权重者如此,富可敌国者如此,才高八斗者如此,普罗大众更是如此。

“大棋论”的受众大部分仍旧是一个个普通人,为了生活他们有太多的身不由己,那种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痛苦尤为强烈,而“大棋论”让读者仿佛开了上帝视角,读者会在阅读时产生“一切尽在掌握”的快感。

但是,有一个问题仍难以解释,“大棋论”中,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的人明明不是读者,他们为何会在阅读中获得掌控一切的快感呢?

这个问题,《权力论》作者罗素或许可以给我们些许答案。

权力

对人和事的控制是权力的体现方式。

罗素认为权力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甚至是人在满足了生存需求后的最高需求,这与当时众多认为对财富的追求是人类最基本寻求的众多学者有明显区别。

罗素认为对财富的追求不过是追求权力,或者说追求支配权和控制权的另一种方式,金钱仅仅是获得权力的一种媒介罢了。

“大棋论”为何如此流行?世事无常,人们迷恋确定性,哪怕是假的

罗素将权力分为很多种,如宗教权力、政治权力、经济权力、舆论权力甚至革命权力等。

而在权力的主体上,罗素又将人区分为领袖和追随者,领袖自不必说,可以直接获得对人或事的支配权,也可以直接在行使权力时获得满足感,但有意思的是,罗素认为,追随者也可以通过心理上的同理转化,让自己在接受领袖领导时也产生出一种类似领袖的满足感。

这就是很多“大棋论”的读者,并不是那所谓的“一盘大棋”中的执棋人,甚至不是这盘“大棋”中的受益者(有时甚至是受害者),但他们在内心中却会产生出那种自己支配了一切的快感。

这种快感并不真实,也只能持续片刻,但是有片刻就足够了。

权力会因给人带来了一种支配一切的感觉让人获得快感,无论这种支配是自己直接支配还是在他人的支配中间接获得,这种快感都会存在。

而权力如一剂毒药,那种支配感确实能让人上瘾,有的人或组织在获得较大权力后,也会傲慢地想要去下“一盘大棋”,但结局往往以悲剧收场。

美日死于“一盘大棋”

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中途岛海战,日本之所以战败,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希望去“下一盘大棋”。

中途岛地处太平洋中部,几乎正好处于美日正中间,日本人希望通过占领中途岛,并以此为跳板攻击夏威夷,为此,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决定发起中途岛战役。

当时,日本海军联合有8艘航空母舰,明显多于美国太平洋舰队的3艘(其实在日本人眼中是两艘,因为日本人认为珊瑚海海战中受伤的约克城号不可能短时间内被修复)。

如果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直扑中途岛,在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下,日本获胜的几率不小,但是,三本五十六非要下一盘“大棋”,按照他的计划,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要达成这样一个效果,拿下中途岛,并且,吸引美国太平洋舰队赶去救援,而后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

原本的一个目标变成了两个,为了同时达成这两个目标,三本五十六制定了一个极其复杂的作战计划,他首先命令两艘航空母舰去佯攻阿留申群岛吸引美国太平洋舰队注意力,而后命令南云忠一带领下辖四艘航空母舰的机动编队去进攻中途岛,而三本五十六自己则率领2艘航空母舰与包括巨舰大和号在内的7艘战列舰等在中途岛外围,随时准备伏击前来支援的美国太平洋舰队。

因为要达成多个目标,所以要分兵,因为分兵,所以南云忠一的机动编队与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实力差距明显缩小,这样的局面,再配合上南云指挥时的几个失误,最终造成了中途岛海战的结果是南云机动编队的四艘航空母舰全军覆没,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不败神话被打破,两日双方海军力量出现逆转。

“大棋论”为何如此流行?世事无常,人们迷恋确定性,哪怕是假的

造成中途岛海战日军惨败的原因很多,但是不得不说,三本五十六为这次战役制定了太多目标,把作战计划制定得如此复杂,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日本人在这盘“很大很大的棋”中,玩死了自己。

中途岛这盘棋中,美国人赢了,但是后来自以为天下无敌的美国,也死于一盘“很大很大的棋”。

某种意义上讲,美军败退阿富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美国想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

“911”事件发生于2001年,当时正值美国的全盛时期,俄罗斯与中国即使加在一起实力也与美国差出几个身位,而美国国内,克林顿的遗产尚在,美国经济欣欣向荣,美国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国家,而且,当时美国的权势即使在美国历史上也绝无仅有的。

那种独步天下的感觉让美国人产生了一种自己可以支配一切的错觉,于是他们借着“911”事件准备开始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

美国打击阿富汗的目的本来十分明确,干掉本·拉登和基地组织,这是最基本的目标,如果美国只想达到这个目标,美国不会深陷阿富汗泥潭。

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公然为基地组织提供庇护,所以如果塔利班继续在阿富汗执政,基地组织就可能以阿富汗为总基地不断给美国造成麻烦,所以干掉本·拉登还不够,还要结束塔利班在阿富汗的统治。

做到这一点其实也不是太难,已故的新加坡总统李光耀已经给出了方案,只需要支持反对塔利班的“北方联盟”,再派出少许部队进行辅助就可以了,这件事的难度也不是太大。

但是很可惜,美国要下一盘更大的棋,首先美国希望控制阿富汗,如果美国控制了阿富汗,并在阿富汗大量驻军,可以同时对中俄产生威胁,除此之外,美国人也希望在阿富汗建立一个亲西方的西式民主制国家,并以此为标杆,不断向周围国家输出革命。

最后的结果大家已经看到,美国人用了20年的时间,花了2万亿美元,2400余名美军战士失去生命,结果20年前控制阿富汗的是塔利班,今天依旧是塔利班。

“大棋论”为何如此流行?世事无常,人们迷恋确定性,哪怕是假的

美国在阿富汗的经历很好地说明了“一盘大棋”为何常常会产生反作用的原因。

美军介入阿富汗的目的本来很简单,干掉本·拉登和基地组织,但是美国热衷于“下一盘大棋”,给简单的任务附加了多个条件,在完成一个目标时,每多加一个条件,就意味着任务的难度增加了一分,美国最后也成功地被阿富汗,这盘“很大很大”的棋给玩死了。

大棋往往行不通

通过日本与美国的两个例子,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在现实世界中,那些所谓的“一盘很大很大的棋”最后都以自己被玩死而告终。

“下大棋”往往意味着要同时实现多个战略目标,而如果试图去同时实现多个战略目标就意味着用于单一目标上的力量较小,而且,这些战略目标之间有时可能还是相互矛盾的。

这样一来,当初那个最主要的战略目标实现的难度就会明显加大。试图“下一盘大棋”的人比起专注于某一个目标的人不但没有优势,反而还处于明显的劣势,阿富汗战争中,美国的实力与塔利班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但是由于美国执着于其那盘大棋中的多个战略目标,结果反而在控制阿富汗这一最主要目标上输给了没有大棋,但目标明确的塔利班。

说到这里,还要说清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目光长远,能够看清趋势的人往往能够得到更多,于是有些人将看清趋势与“下一盘大棋”等同,但是只要稍作分析就会发现二者在行为逻辑上有明显的不同。

看清趋势者,通常只是预测到大趋势,而其行为逻辑是以这个趋势为中心,展开一系列行动,在进行具体操作时,做到随机应变。

而下“一盘大棋”却不是这样,下“一盘大棋”者,其行为方式必须要一步步细分,他们真把现实世界当成了棋局,认为现实世界的发展会像棋一样,每一步都按他们想象地去走,如果实际情况与他们预想的不一样,他们的“大棋”立刻崩溃,最后沦为笑话。

“大棋论”为何如此流行?世事无常,人们迷恋确定性,哪怕是假的

普通人如果过分热衷于“大棋论”并试图以“大棋论”的方法论去指导现实生活,往往会输的一败涂地,因为现实是一盘近乎无规则的棋局,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让整盘棋局崩溃,对于全局掌控能力本就较差的普通人来说,让他们去执行那种一环扣一环,一步接一步的所谓大棋,与自杀无异。

当然,大多数人并不会真的用“大棋论”的思维去指导生活,只是在“大棋论”中去寻找那种虚幻的快感,但这种快感并不真实,在那一瞬间的快感涌现之后,便会立刻消失,一切回到原样,什么都没有留下。

人生实苦,身不由己之事十常八九,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事可能连十之一二都不到。与其在“大棋论”那种虚幻的掌控感中寻求一瞬间的快感,不如积极地去面对现实,即使它十分残酷。

这里,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个经常做出魔性表情的奥利给大叔黄春生。

“大棋论”为何如此流行?世事无常,人们迷恋确定性,哪怕是假的

黄春生当过老师也干过主持,他很有才华但却生活困苦,在网络上爆火前,他与年迈的父亲和疾病缠身的弟弟相依为命,黄春生白天要出去工作养活父亲和弟弟,只能在凌晨直播。

但即便这样他仍旧在直播时以魔性的表情鼓励他人,给他人带来快乐,他几乎在每次直播时都要说的那句话:“战胜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无论遇上什么样的困难,不要怕,微笑着去面对它。”

世界并不完美,痛苦无处不在,但这或许是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身不由己时最不坏的一种态度。

人生实苦,唯有自渡,加油,奥利给。

上一篇新闻

马克思主义于此写下华南第一笔

下一篇新闻

东盟经济复苏可期挑战不少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