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开园在即,有这些宝贵启示
11年前,当11月1日零时的钟声响起,人们依依惜别黄浦江畔那场持续半年的盛会。
184天的节日里,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7300多万名参观者团聚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旗帜下,在上海世博会这个大平台上,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观察世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以更加虚心的态度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研究和学习各国发展的有益经验。
然而在另一个维度上,世博会却“永不落幕”。
带着世博会的诸多启示,上海上下而求索,始终致力于打造一座充满尊严、健康、安全、幸福和希望的美好城市,一如联合国人居组织曾强调的那样。
11年后,这场漫长的求索诞生了一块结晶——在上海世博会的原址上,一座以“世博文化”为名的公园将于今年底先开放0.85平方公里的北区。
生态自然永续、文化融合创新、市民欢聚共享,这座世界一流的城市中心公园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完美演绎。
2010年11月1日,上海,工作人员在查看即将运送回国的卢森堡金色少女像 新华社照片
给人民最好的资源
上海世博会后,后滩地区被誉为上海第二个陆家嘴,经济价值极高。经测算,仅现在用来建设世博文化公园的这片土地,如果用于商业开发,纯土地收入就可超1000亿元。
但上海经受住了眼前利益的考验,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秉持更新的理念和更高的思想境界,牢牢守住中心城区这片约200公顷的宝地,早早下定决心,将其打造成开放共享、多彩可及的高品质生态空间,回应人民群众对城市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
2019年1月22日,世博文化公园地块鸟瞰 蒋迪雯 摄
确保世博文化公园的连贯性,就连主干道都从地上让到了地下。
上海在2019年启动世博大道改造工程,将2.353公里世博大道中的1.35公里改为下穿式地道,世博文化公园和滨江湿地从此不再一分为二。
地道紧邻上海大歌剧院处还有玄机——经由联络道,将来车辆可直通歌剧院地下车库,这也是上海首个地下主干路与地下空间直接衔接的案例。
世博大道主线经过两年改造,于2021年10月28日正式通车 戚颖璞供图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这样的“魄力”在20年前便有迹可循。
那一年,上海腾出宝贵的中心城区空间,换来了占地28公顷的延中绿地,它被誉为上海最早的“中央公园”。据测算,延中绿地原址所在的土地如果用于批租,每平方米收益可达3600美元,仅一期面积就可获益10亿元。
这么做值吗?绿地落成之时,近3000株乔木和11万株灌木簇拥,蔚然成景,兴奋的市民奔走相告。建设者看在眼里,甜在心里。
延中绿地施工现场 解放日报资料图片
投资自然,带来的是更长久的生态效益,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不竭源泉。在上海世博会上,多座城市在高品质生态空间上展示的大手笔和先进理念,让上海进一步确信了生态之城的道路。
2017年9月22日,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启动建设;2017年底,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宣告贯通;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滨水岸线基本实现贯通开放;今年,上海宣布“十四五”期间将实施“千园建设工程”,使公园跃升至1000座以上,并用15年,以外环绿带为骨架,打造环城生态公园带……一幅生态之城的美好画卷已经徐徐展开。
截至2020年底,上海有406座公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8.49%。
继“一双鞋”“一页报”“一张床”后,不少市民对上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有了全新的形象比喻——“一间房”。但对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标伦敦、纽约、新加坡等全球城市,上海环境生态空间的规模和品质仍有一定的差距。
以此为基础,到2035年,上海生态空间占比将达到6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3%左右,人均力争有超过13平方米的公园绿地,力争实现全市开发边界内3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实现优美环境人人共享,生态价值高效转换的美好愿景。
黄浦滨江绿道旁的“琴键春园”郁金香盛开,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散步赏花 孟雨涵 摄
传承展示城市文脉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规划早期,曾有一种疑问:为何要以“文化”为名?
当人们站在公园北区的时光印记大道上,凝望着远处四座上海世博会保留至今的场馆:原俄罗斯馆、原卢森堡馆、原意大利馆和原法国馆,便会有种顿悟:原来,公园也是传承和展现城市文脉的载体。
鸟瞰原俄罗斯馆、原卢森堡馆张驰 孟雨涵 摄
在这条400多米的线型花园里,率先映入眼帘的是184米(象征184天)的“序章”。
象征上钢三厂的前身和兴钢铁厂首次自制成功的28吨薄板机架的28根钢铁树干、上海克虏伯不锈钢有限公司2001年生产的第一卷冷轧钢板制成的“时光卷轴”,无不彰显上海深厚的钢铁工业底蕴。
“走过”钢铁工业时期,迎面而来的是海宝雕塑和43块印有世博会各国展馆主题词的长条地砖,还有陪伴了全球游客184天的“世博钟”。
在时光印记大道的“尾声”,则是一棵从上钢三厂旧炼钢炉里“生长”而出的不锈钢幼苗。
“象征上海是一座在工业文明基础上重获新生的现代城市,如钢铁般不朽,富有生命活力。”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毅表示,时光印记大道是上海从世博会时期到世博文化公园时期,从工业时代到生态文明时代历史演化进程的缩影。
时光印记大道 均陈玺撼 摄
如果说工业遗存和世博会遗产勾连起人们关于近现代的记忆,那么本次北区开放的最大亮点——采用传统尺寸、传统工艺营造出来的申园,则承载着唤醒上海江南古典园林底蕴的使命。
有人质疑,在大都市的城市公园中植入古典园林,会不会显得突兀?
“根据考证,世博文化公园所在的方位百年前是江南水乡,建造申园,是对上海历史文脉的一种传承,是对江南水乡空间记忆的回应。”世博文化公园设计总控单位华建集团党委副书记夏冰表示,申园采用园林“借景”手法,依山(双子山)傍水(中心湖泊),既与整座公园氛围契合,和豫园遥相呼应,又与城市开放空间的氛围契合,体现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申园导览图 陈玺撼 摄
申园张驰 孟雨涵 摄
站在申园湖畔远眺原俄罗斯馆,感受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织 陈玺撼 摄
致敬历史,却不照搬历史,许多细节还展现了上海对文脉传承的先进见解。
“申园主入口的涉趣桥,取名是对明代上海古典园林日涉园的致敬。”申园项目经理周舒延介绍称,申园八景的“曲韵天香”中,制高点露香亭是对明代另一座上海古典园林露香园的致敬,但在功能上拓展为颇具创意的曲艺表演空间,与作为“观众席”的清音馆隔水相望,再衬以满山的牡丹花、周围环以曲廊,极具古典画意,又不失现代的实用价值。
在清音馆隔水望向露香亭 陈玺撼 摄
激活共建共治热情
世博文化公园之于这座城市的意义,不只是一项“民生礼包”,也不只是传承和展示城市文脉。
从即将开放的北区部分功能和未来南区的“蓝图”来看,上海希望强调公共空间之于城市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用高品质空间激发人对于空间的塑造、参与和分享,让人民主动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与生活,这也是对世博精神的传承。
在这一点上,从规划公布伊始就广受关注的“双子山”就是市民充分参与城市建设的典范。
“真没想到梦想居然成真了!”2017年,上海公开向社会征集世博文化公园设计建设意见,在上钢三厂工作了40年的退休职工吴正江提出,想在园内建山,在山顶饱览浦江两岸的秀丽风光以及世博场馆等上海世博会的宝贵遗存。
他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在的世博文化公园规划范围内,曾有一座六七十米高的山,是由废弃的钢渣堆积而成,“坐着汽车要绕好几圈才到山顶,可以在上面看龙华机场里的飞机起落。”
上海钢铁厂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供图
如今,“双子山”已渐露雏形,最近一次公布“长势”,主峰已有36米高,次峰也有24米了,最终将高及48米。
“虽然山还未成型,而且在南区,但这次北区开了我已经忍不住了。”吴正江幸福地表示,自己骑个自行车,十几分钟就能到公园主入口,以后公园就是亲朋好友聚会的“大客厅”。
像吴正江这样得偿夙愿的市民还有许多。
经过为期近2个月的意见征集,2.24万名上海市民各自描绘了他们对世博文化公园的初步设想,其中,将保留的上钢三厂车间屋架(原中南美洲馆)绿色低碳地“过渡”为展现奇花异卉的大温室花园,同样是来自民间的智慧。
近半数参与调查的市民表达的对上海世博会的怀念,也促成了四座国家馆的保留与转型,以及时光印记大道的诞生。
上海世博会中南美洲联合馆建设时(上图)和建成后 龚星、徐昱 摄
未来,除了承载市民的殷切期盼,更多高品质空间还将担负起引导和培养一座城市新的文化的使命。
比如园艺文化(世界花艺园)、爱乐文化(大歌剧院、音乐之林露天剧场)、体育文化(国际马术中心),还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萌宠乐园)等等。
近在眼前的明年元旦,焕然一新的原法国馆就将举办葡香花市,让市民游客接触到丰富多彩的花卉和葡萄酒文化。而申园即将举办的夜间灯会,将让市民接受传统戏曲和手工艺文化的熏陶。
栏目主编:陈玺撼 题图来源:张驰 孟雨涵
来源:作者:陈玺撼 戚颖璞 束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