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外滩边的“上海屋檐下”:老照片里的城市往事

“这爿剃头店和小辰光一样哎”“这只三五牌台钟老早我屋里也有额”“照片上的房子就是那里,邮政大楼”……

上海苏州河畔“划船俱乐部游泳池旧址”被一个巨大的镜面装置覆盖,其上铺陈着1949年以来解放日报社记者拍摄的有关上海生活的照片。游览、途经或散步至此的市民多会驻足、回忆过往。

近日,“上海屋檐下——解放日报城市旧改影像志”在外滩源圆明园路步行街、协进大楼和划船俱乐部户外游泳池区域举行。在现实的风景中,观看发生于此的故事,或是更为确切的“沉浸展”。

外滩边的“上海屋檐下”:老照片里的城市往事

展览《上海屋檐下》划船俱乐部户外游泳池区域展场

从南苏州路走往圆明园路,能看到祖孙三代在散步中忆当年、周边遛狗的居民、一身运动装备飞驰而过的运动达人、打扮考究在街上反复拍摄的博主、咖啡店露天座上晒着太阳的年轻人……他们的多元多样与这条街上的老建筑构成一种特别的城市述说。

在此,一张“上海屋檐下”的照片吸引不少人停下脚步。照片中的一家人围着一盏点亮的灯,露出稀奇且幸福的笑容。那是“1956年2月8日,七宝镇老宅角农民陈德根家有了电灯,工人共为全镇农民装上了1500多盏”。

外滩边的“上海屋檐下”:老照片里的城市往事

圆明园路步行街展区。

据悉,此次展出的图片来自《解放日报》历代摄影记者的拍摄,属于新闻摄影的范畴。相比其他摄影门类,新闻摄影以摄影技术为手段,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一般都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以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等。这也就是缘何此次展出的照片并无名称,却有精确到时间点的新闻性。由此记录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群像,以及时代之中,个人的微小故事。

外滩边的“上海屋檐下”:老照片里的城市往事

城市史与个人史交织

在照片前踱步,1962年初秋,曹杨新村严重积水,托儿所的阿姨用小船、木盆送小朋友回家。照片中阿姨高卷裤管趟在水中,船上的工作人员,撑着长篙待渡。1963年冬日,陕南新村里弄工作人员冒着严寒巡视检查。冬日的寒气弥漫在雾色之中,宽敞的里弄、家中透出亮堂的灯火,让人想到如今的“陕南邨”依旧带着上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独有的考究,淡黄的水泥外墙与红色的壁柱之间浸润着文化的气息。

外滩边的“上海屋檐下”:老照片里的城市往事

圆明园路步行街展区,“曹杨新村以木盆送小朋友回家”边是“陕南新村里弄工作人员冒着严寒巡视检查”。

外滩边的“上海屋檐下”:老照片里的城市往事

转到背面,2013年,捐款100万给华师大中文系的百岁学者徐中玉的照片让人停驻。照片中的徐中玉先生一头白发、手摇鹅毛扇,和蔼、睿智、精神矍铄,他身边一摞摞叠起的书册、大抵诠释着“著作等身”的含义。除了做学问的书本外,他家中的陈设简朴整洁,甚至透着一股陈旧的痕迹,但就是这样一位先生,捐出百万用于教育。2019年徐中玉先生作古,享年105岁。但照片作为记忆,记录了他的朴素与慷慨。

外滩边的“上海屋檐下”:老照片里的城市往事

另一张大照片拍摄了顺昌路上的和平美发厅,因为建国东路的旧改,这间营业近80年的理发店已于2021年9月16日正式闭店。和平美发厅美发店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原汁原味”地保持着30多年前的样子,除了格调和布局外,店里上了年纪的“剃头师傅”也是上个世纪的调调。按“和平美发厅”的图说所写:“门口玻璃是那个贴着苏菲·玛索的照片,‘苏菲·玛索曾在我们这里拍过广告,电影《纽约纽约》也在这里取景。’美发厅王老板说。”

外滩边的“上海屋檐下”:老照片里的城市往事

和平美发厅被明星和名人关注,一定程度上是把它当作异域风光。但斑驳脱落的墙面、吱呀作响的椅子、各种老物件老招贴……这里面封存着的,也是上海市民最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和一去不返的旧日时光。

这也是展览中新闻摄影中所封存的。澎湃新闻记者在展览现场遇见一位出生于1950年代的先生,他名叫陈远东。看了这些照片,他感到亲切,不少图像都是曾经的经历。他从1958年开始住在距离外滩不远的江西中路福州路路口的一栋老公寓里,外滩一带一直是他的生活和活动区域,当日他和夫人遛弯偶遇了展览。

外滩边的“上海屋檐下”:老照片里的城市往事

陈远东(中)作为导览员讲述外滩建筑的历史。(受访者供图)

陈远东的父亲当年是“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毕业的,参加了解放上海最为艰苦的刘行战役,后进入上海军管会工作。“我小学就在这里,很多同学就住在圆明园路上,游泳就在划船俱乐部游泳池,当时还有横渡黄浦江,在游泳池中不触地游一个小时才符合横渡的要求。”陈远东说。

外滩边的“上海屋檐下”:老照片里的城市往事

在展览中,他印象最深的一张照片是苏州河上的船。“我们小时候苏州河上都是‘篷篷船’,苏州河的水特别臭,我有同学曾经就住在河滨大楼,一开窗就一股味道,他忍无可忍搬走了。现在的苏州河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还有一张‘三五牌台钟’的照片,我们当时结婚讲究‘三机一响’,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想要一张三五牌台钟的票子,需要在单位排几年队。比较之下,如今生活水平和过去不能比了。”

外滩边的“上海屋檐下”:老照片里的城市往事

提及苏州河,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陆元敏。作为摄影师的他在1990年代初以朴素的影像重述了苏州河,他的讲述中带着对时间和命运的领会。此次展览中,《解放日报》的老记者们记录1961年的苏州河,照片的拍摄地也许是河滨大楼或邮电大楼,镜头以高视点定格下了春耕时节的河上百舸争流运送粪肥到田间,其气味可想而知。而乍浦路桥、外白渡桥后的浦东则是一片“烂泥地”。

外滩边的“上海屋檐下”:老照片里的城市往事

1961年3月23日,苏州河上繁忙的积肥送肥

在生活的变化中,回首来时之路

走过展览,看到的是一个个逝去的时代。1960年代,南市老城区里打扫卫生、卢湾复兴里小农场养鸭子、过年给孩子穿新鞋、忙碌的公共电话间;1970年代,改善卫生条件、爱国卫生运动大检查;1980年代,市民搬入新村公房……

外滩边的“上海屋檐下”:老照片里的城市往事

1960年代,南市老城区里打扫卫生(右)、卢湾复兴里小农场养鸭子(左)。

1992年一张老画家朱屺瞻在家中接待静安区副区长的照片让人影响深刻。过去对朱屺瞻的印象多来自于新加坡摄影艺术家蔡斯民在1980年代的拍摄,蔡斯民镜头中的朱屺瞻或画画或摆弄菖蒲总带着一丝世外高人的气息。但此次展览的照片中,朱屺瞻更像是生活在上海老房子中的普通老人,体会着“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入世哲学。

外滩边的“上海屋檐下”:老照片里的城市往事

以现在的眼光看,照片中斑驳的墙面、需要侧身而过的走道透露着些许陈旧的气息,却也是最为真切的上海人家。

当时间来到2020年,一张摄于虹口区山寿里一个9.8平的亭子间的照片,透着上海人的精致与艰辛。照片中67岁的李金凤与儿子同住在逼仄的亭子间,门边的小猫、天花板上晾着的衣服、家里的陈设讲述她的生活故事。

外滩边的“上海屋檐下”:老照片里的城市往事

照片拍摄于2020年6月2日,图片说明中写道,“4日,北外滩山寿里旧改正式生效。20年前搬来这里的李金凤,烧饭做菜时会有老鼠从脚上跳过去,下雨要把面盆都拿出来接水……”

外滩边的“上海屋檐下”:老照片里的城市往事

2022年11月山寿里弄堂口(非展览照片)

山寿里距离展览所在的外滩很近,翻过外白渡桥,步行不久便可看到。如今的山寿里早已完成了动迁,大门紧闭,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各自走入了新的生活。“山寿里”是近年来上海旧改的一个缩影。随着城市更新脚步的加快,2022年7月,上海最后一个成片二级以下旧改地块——黄浦区建国东路67街坊(东块)、68街坊旧改生效,在旧有居民迁出以后,如何保有历史的痕迹和城市的肌理将是城市规划者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外滩边的“上海屋檐下”:老照片里的城市往事

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名,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展览《上海屋檐下》似乎唤起了一场关于上海人的集体记忆。然而,生活在城市中,可以存放几代人生活痕迹和记忆的地方越来越少,城市滚滚向前,这些新闻照片记录下了来时之路。

外滩边的“上海屋檐下”:老照片里的城市往事

协进大楼展览现场

注:展览于外滩源圆明园路步行街、协进大楼和划船俱乐部户外游泳池区域举行,将持续至11月14日。

上一篇新闻

李嘉诚又卖地!曾在上海囤地上黑名单,十年不开工转手赚120亿

下一篇新闻

“香港博物馆节2019”6至7月举行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