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表征?——绿色革命正催化“人造肉”技术的升级
2019年5月“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正式登陆纳斯达克,上市首日大涨 163%。从那天起,这个“人造肉行业”突然火了。人造肉,对于自古就有素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但如今,随着血红蛋白技术、细胞增殖分化技术的运用,被现代高科技重新塑造成了高大上的舶来品。在能源环境危机重重、全球猪肉价格疯涨的今天,人造肉的出现,能否成为下一个“重要风口”?
1
人造肉分类及技术简介
根据人造肉的概念及制造工艺,人造肉可以分为植物肉和培养肉两大类。植物肉是以植物蛋白、氨基酸和脂肪为基础,添加由酵母合成的植物性血红蛋白而制成的人造肉。培养肉是从动物体内分离、提取出少量干细胞,在营养液中进行培养,最终生长分化成为的人造肉。
资料来源:Beyond Meat招股说明书,中信证券研究部
植物人造肉以豌豆、大豆等植物为原料,从中分离出植物蛋白和纤维,再以加热、压力变化和冷冻等方式,将蛋白质编织成纤维状结构,最后加入水、脂类、香精、色素、微量矿物质和维生素等配料做成具有鲜肉味道和营养价值的素肉。植物蛋白肉由于植物蛋白来源广泛、加工工艺相对成熟,已经逐步开始商业化生产,但在口感、风味与营养等方面与传统肉制品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还有一系列关键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蛋白品质改良、纤维化结构加工和营养风味物质添加等。目前,新一代植物蛋白肉产品多用湿法组织蛋白技术,通过改善肉质纤维,形成密实结构,将球蛋白变成拉丝蛋白,使之更有“嚼劲”,同时添加血红蛋白技术,使产品在外观和口感上更接近真实肉类。此外,在植物肉生产的链条中,挤压机研发技术也是核心技术之一。
培养人造肉利用从动物分离出来的全能干细胞或成肌细胞,在营养液中进行培养,从而形成类似于肌肉的组织,最后对其进行商品化加工和重塑成型处理形成符合大众口味的人造肉制品。动物细胞培养人造肉主要由含不同细胞的骨骼肌组成,这些骨骼肌纤维是通过胚胎干细胞或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分化、融合而形成。细胞肉需要分离出可生长分化的原始干细胞,通过添加富含氨基酸、脂质、维生素的培养液,加速细胞增殖分化,并获得肌肉组织细胞。干细胞有多种来源,有的来自于原代的动物肌肉,有的来自于胚胎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以培育人造牛肉为例:第一步是对牛进行活检,从它身上获取活的肌肉组织;第二步是从牛的肌肉组织中分离出干细胞;第三步是把牛的干细胞放入生物反应器,增殖生产出肌纤维。
为实现动物组织的大规模安全培养,包括初始细胞来源、细胞增殖分化能力、体外动物细胞组织支架系统以及无血清培养体系优化等问题将成为研究的关键。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将重点放在改良动物细胞增殖分化特性和优化细胞高密度生长环境等方面,最终提高细胞培养人造肉产量,降低成本。
2
推动人造肉行业发展的原因
(1)人造肉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饮食需求。根据 Beyond Meat 官网,长期食用普通肉类会增加16%的癌症以及 21%的心脏病的患病风险;此外,人造肉比传统肉类更绿色、更安全,从根本上防止了很多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疫病的传播,如疯牛病、口蹄疫、非洲猪瘟等;最后在营养价值上,植物性人造肉不仅具有低胆固醇、较低水平的饱和脂肪和少量膳食纤维等优点,而且在未来预计可以根据人类所需生产含有特定营养物质的肉类。
(2)人造肉减少了畜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联合粮农组织(FAO)早在 2003年就提出了畜牧业减排行动,因为牲畜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此外,畜牧业产生的肉类会消耗大量土地、粮食作物、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如果能生产人造肉来代替部分畜牧养殖的肉类,就可以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且降低饲料、土地和水资源等资源的需求。
(3)除了健康与环保的需求驱动,全球素食消费倾向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据Harris Interactive 的调查显示,从 2008 年到 2015 年,美国素食主义者的人数从 700 多万增长到 1000 多万,占比从3.2%增长到 3.4%。Veganlife 杂志称,过去十年中,英国的素食群体从 15 万增加到了 50 万,足足翻了三倍。有责任意识的饮食习惯在发达国家更加受欢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中高产消费者也支持这种消费趋势。根据 Euromonitor 公布的 2016-2017 年全球素食主义者增加量的前十国家数据,东南亚、欧洲是最主要的增长区域。
3
人造肉行业市场规模
MarketsandMarkets 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场规模约为 121 亿美元,预计每年将以 15.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 2025 年将达到279 亿美元。由于全球消费者对植物性食品的偏爱越来越多,许多公司包括初创企业和老牌企业都进入了这个高增长市场。嘉吉(美国)和泰森食品(美国)等知名食品公司已投资于生产植物性肉类产品的初创企业,预计未来几年这将促进植物性肉类产品的销售。
资料来源:MarketsandMarkets
根据 MarketsandMarkets 的研究数据, 2018 年美国在全球植物性人造肉市场中占近 40%的市场份额,并在未来保持较高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德国、英国和新加坡将是复合增长率前三高的国家。亚太及南美国家对植物性人造肉的巨大需求也将推动人造肉市场快速扩大,其中亚太植物肉类市场预计将由中国主导。
资料来源:MarketsandMarkets
国务院2017年发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提出大力发展动植物双蛋白产业。预计中国植物基肉3年内有300亿人民币增量市场,预计2030年中国肉类产品的供给缺口将超过3800万吨,该不足部分将由人造肉来填补。同时受猪肉价格影响,国内餐饮品牌和食品企业产生阶段性刚需和长期肉类替代品类需求,中国人造肉市场潜力巨大。
4
人造肉行业竞争格局
人造肉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美国,食品巨头是人造肉市场的领跑者。根据IRR 的预测,美国食品巨头 Kellogg’s 在肉类替代品市场占据了 47.7%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Beyond Meat 的市场占有率为 6.8%,排名第三。第二和第四同样是美国食品巨头,分别为Conagra’s Gardein (市场占有率为9.8%)和 Kraft Heinzs Boca (市场占有率为 4.2%)。而在国内,人造肉市场规模较小,尚无“人造肉”巨头跑出。目前,中国做植物肉业务的三大企业包括深圳齐善食品、江苏鸿昶食品和宁波素莲食品。此外,双塔食品、新兴企业“珍肉”也相继推出“人造肉”产品。
资料来源:Beyond Meat招股说明书,IRR
4.1 国外人造肉巨头
(1)Kellogg’s:植物性人造肉市场霸主
美国食品巨头Kellogg’s(家乐氏)旗下有 MorningStar Farms和 Gardenburgerp两大主打人造肉的子品牌,目前,公司在植物性人造肉市场占据了 47.7%的市场份额,一骑绝尘。
MorningStar Farms:自1975年开始在美国的商超、杂货店售卖素食和植物肉产品,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1999年被家乐氏以3.0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产品线涵盖了多种多样的替代肉制品,如素培根、素牛肉碎、素鸡块、素香肠、素肉饼和素汉堡等。
Gardenburger:成立于1982年,主打素肉汉堡和其他肉类替代食物;2007年被家乐氏收购。
(2)Beyond Meat:人造肉上市第一股
Beyond Meat 是美国发展最快的食品公司之一。主要利用豌豆等植物蛋白为原料,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革命性的植物性肉类组合。公司于 2009 年创立于美国加州, 2010 年在马里兰州建立制造工厂,2012 年获得比尔盖茨等人的投资,2016 年推出了标志性产品 Beyond Burger,是全球首款外观、味觉和真正的牛肉几乎没有差别的素肉饼,并且完全由植物制成。2019 年5 月3 日,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募集资金 2.41 亿美元,成为人造肉行业第一股,也是 2000 年以来市值 2亿以上公司中上市首日涨幅最高的,股价收涨 163%。
2017 年至今,公司先后与多家主流商超、食品连锁店、餐饮商进行合作,如 Kroger、A&W (Canada)、Bareburger 等,现已在全球超过 3 万家零售和食品服务网点销售。2019年8月27日,肯德基在亚特兰大的一家餐厅推出 Beyond Meat素食炸鸡,不到5小时内售罄。2019年8月7日,美国快餐巨头赛百味宣布将与 Beyond Meat合作,将于9月在美国和加拿大的685家餐厅限时推出“人造肉”三明治“Beyond Meatball Marinara”。
(3)Impossible Foods:已融资7.5 亿美元的后起之秀
Impossible Foods是唯一一家在植物肉中添加血红素的生产商,这使得 Impossible Burger的颜色、味道和口感都与肉类更相似。此外,Impossible Foods 的产品再现了动物肌肉中一些关键的特征——脂肪、结缔组织,使产品在外观和口感上尽量做到以假乱真。但是,血红素的安全性目前尚存疑,意味着 Impossible Foods日后可能承受更多的食品安全和政策法规风险。
与Beyond Meat不同,Impossible Foods目前仅通过餐厅渠道销售其产品,2018 年 Impossible Burger 在全美约5,000 家餐厅出售。2019年 4 月,公司与 Burger King 取得合作,并研发出Whopper 汉堡,将在全美 7000多家推出销售。市场调研机构 inMarket inSights 最近发现,试售植物肉汉堡的 59 家汉堡王分店,4 月客流量比当月全美分店平均高出 18.5%。
(4)Memphis Meats:生物制肉领先者
Memphis meats 由三名科学家于2015年在美国伯克利创立,是一家专注于使用生物技术制作人造肉的公司。产品原材料是动物干细胞,通过细胞培养诱导干细胞分化为肌肉组织,最终形成牛肉、鸡肉及鸭肉等产品。这种制造工艺是通过动物细胞的自我繁殖来生产肉类产品,因此这种人造肉实际上是一种动物性的产品,但是无需通过传统的动物养殖、繁殖、饲养、屠杀等手段来完成。
2017年公司披露生产成本已由每磅18000美元(每千克40000美元)削减至每磅2400美元(每千克5280美元),预计2021年可进一步降至每千克20美元,进驻餐馆和零售店。目前仍未实现大规模量产。
4.2 国内人造肉玩家
(1)珍肉
“珍肉”成立于2017年9月,致力于研发人造豌豆蛋白肉及相关产品,被称为“中国大陆首个植物基人造肉品牌”。
“珍肉”在今年 9 月推出了首款“植物肉”产品,以豌豆蛋白为主要原料。创始人吕中茗是连续创业者,曾创立“腹愁者”,是国内最早做蛋白棒的一批品牌。
当前,“珍肉”已完成数百万元种子轮融资,本轮投资来自天使投资人王展及团队自有资金,资金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
(2)未食达
成立于2019年,是国内首家研发驱动型植物肉的科技公司,致力于新一代植物肉产品的研发和销售,以分子料理作为研发思路,将肉的分子成份一一解构分析出来,用天然植物进行替代,为肉食动物提供非肉选择。团队包含世界一流科研机构食品研究院研究员、三星米其林厨师、世界 500 强企业高分子化学家、以及顶级名校食品工程系博士。2019年6月获得IMO Ventures天使轮融资。
(3)双塔食品
双塔食品是一家生产销售粉丝、豆类蛋白、食用菌的龙头企业。2019年6月27日,公司又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开始进行“人造肉”研发,今后“人造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将会成为重点工作之一。同时双塔食品的蛋白原料通过经销商供应给Beyond Meat,目前属于间接供货状态,并明确表示公司所生产的豌豆蛋白产品可以用作生产“人造肉”的原材料。
双塔食品2019年9月4日公告称“珍肉”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研发出了豌豆蛋白素肉月饼、豌豆蛋白素肉馅料部分产品,宣告国内人造肉落地。9月5日,双塔食品推出的法式素肉月饼在电商渠道公开发售,建议零售价168元/份。截至目前,生产“人造肉月饼”的双塔食品依旧是国内唯一一家承认将“人造肉”产品落地的A股公司。
(4)传统素食企业
目前,中国做“植物肉”业务的三大企业包括深圳齐善食品、江苏鸿昶食品和宁波素莲食品。其中,深圳齐善食品成立于1993年,产品包括高纤维蒟篛制品、大豆蛋白制品、小麦蛋白制品等近300个品种;江苏鸿昶食品成立于2010年,产品线囊括精致火腿、阳光美式、经典东方等系列多达上百个品种;宁波素莲食品成立于2010年,主要经营品种丰富的素食类产品。
但是,在中国,人造肉更多是为了丰富中国人餐桌、满足一些宗教人士需求,并没有直接和主食肉类形成直接竞争。2018年,上述三家企业的营收分别为3亿元、6000万元和3000万元,而Beyond Meat同期的营收为8790万美元,约合6亿元人民币,大于三家企业之和。
资料来源:百度,淘宝网,兴业证券
5
制约国内人造肉行业发展的因素
人造肉尚未成为中国大众餐桌上的选择。中国肉制品消费市场的70%都是热鲜肉和冷冻肉,其中包括了各种蹄、爪、排骨、头、肉皮、蹄筋、内脏等一系列构成复杂的肉类。而人造肉主要包括肉排、香肠、肉丸等冷鲜肉,中国消费者的接受度较低。
中国素食主义并不盛行。欧美等国家近年来因人道主义和环保主义盛行而加速了素食主义的扩张,众多坚持素食主义的名人如影星莱昂纳多都热衷于宣传这一理念。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5000 万素食主义者,但很多人吃素是为了健康和信仰,与环境保护无关。
尽管如此,随着健康和环保理念的推行,国内素食人群已呈现增长趋势,人造肉愈发受到关注,且目前国内尚无人造肉行业巨头,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中国的肉制品行业三巨头,双汇、雨润和金锣及新希望、温氏农业等大型农牧企业目前并没有涉足人造肉领域。但随着人造肉工业化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人造肉技术和产品会拓展到中国市场,同传统素鸡、素鱼等一起丰富国人的餐桌,从而带动肉制品龙头企业进入人造肉领域,或者吸引新的入局者,从而撼动产业格局的调整。此外,随着动物细胞生物反应器不断改良,必将促进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发展,为人造肉等新一代农产品的绿色制造提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兴业证券《农林牧渔:人造肉产业深度研究》
2、中信证券《中信证券科技先锋系列报告32:BEYOND_MEAT(BYND.O),人造肉第一股-000001》
3、张国强, 赵鑫锐, 李雪良, et al.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人造肉研究中的应用[J]. 生物工程学报, 2019(8)
优秀项目请发送BP至:[email protected]更多信息请关注水资本今日头条号与官方网站www.tsingcap.com
评论